對入駐經營者的真實性、合規性嚴格把關,不讓詐騙團伙登堂入室,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基本的保障,這是最基本的底線

據澎湃新聞報道,前不久,上海市民王女士遭遇“天價”馬桶疏通費,一次馬桶疏通,花費近5000元。王女士雖然心中有疑,但看到淘寶“官方店鋪”上的疏通劑價格,只得認栽。而她最初在58同城上搜索時,一次上門疏通明明只要70元。

一瓶成本只要4元的疏通劑,在這些維修工手裏,被賣到了四五百元;一次耗費數瓶,疏通一次馬桶花費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從警方公佈的案情來看,這些打着疏通管道旗號牟取暴利的行爲確實讓人咋舌,他們甚至形成專業的團伙分工,涉案金額逾600萬元人民幣。在該團伙“運作”下,消費者往往需花費3000至5000元爲管道疏通服務買單,最多一單竟高達19000元。

在管道疏通等家政服務上踩坑,相信不少人有類似經歷。他們的行騙手段並不高明,先是在網絡平臺上低價宣傳,引流獲客,現場維修時,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者故意支開消費者,使用大量疏通劑。全程沒有強買強賣,但在詐騙話術的包裝下,消費者很容易上當受騙。

目前,這批詐騙團伙已被上海警方“一鍋端”,但更值得反思的是,爲何類似天價維修費的騙局,在互聯網平臺上總是屢禁不絕?像58同城這樣的信息發佈平臺,到底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在此案中,有一個特別匪夷所思的細節,警方查處的涉案公司,不僅在58同城平臺上光明正大地經營宣傳,而且在當地管道疏通的關鍵詞搜索結果中,排序十分靠前。

不管這樣的搜索呈現,是不是付費競價排名的結果,平臺放任詐騙團伙經營,沒有盡到基本的審覈把關義務,本身就是在助紂爲虐,爲欺詐消費者大開方便之門。

事實上,58同城的入駐企業信息審覈機制,被消費者詬病已久。當商家出現欺詐行爲,平臺自然無法切割。以電子商務法爲例,其中明確提到,電子商務經營平臺要對“提供服務的經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繫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覈驗、登記”。

對入駐經營者的真實性、合規性嚴格把關,不讓詐騙團伙登堂入室,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基本的保障,這是最基本的底線。然而從上述搜索結果排名來看,平臺不僅主體責任虛置,反而有和騙子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對入駐經營者審覈不到位,58同城不是第一次“出事”了。比如今年年初,它就因爲沒有盡到審覈義務,而被成都市場監管部門處罰。

頻繁“出事”,還屢教不改,說白了還是出於利益考量。一方面,就像前面提到的,通過給入駐經營者進行付費推廣曝光,可以獲取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在審覈環節的粗放,本身也能夠降低平臺的人力投入和經營成本,提高利潤率。

然而,不管平臺有意還是無意,放任詐騙團伙在平臺上攬客,幹着牟取暴利的營生,已經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也是在破壞互聯網經營生態。對此,嚴懲詐騙團伙的同時,對互聯網平臺同樣應加強整治,提高違法違規的代價,倒逼平臺強化審覈,清理詐騙公司。

另外也得提醒平臺,壓縮審覈成本,甚至跟詐騙團伙利益綁定,固然可以帶來利益,但這本質上是一種涸澤而漁,是以透支口碑來換取短期利益。一次疏通幾千、上萬元,上過一次當後,還有哪個消費者還敢用你這個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