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孫夢圓 于娜 北京報道

首富藥鋪也難敵資本市場的“寒氣”。

日前,李嘉誠旗下和黃醫藥發佈公告,宣佈調整企業戰略:優先考慮其後期註冊研究及通過監管機構的批准這些藥物上市;某些早期研究不會再被優先考慮用於內部開發,某些其他專案會考慮外部商業機會;簡化組織、重新部署關鍵人才……受此消息影響,和黃醫藥股價震盪下跌,較開盤40.10港元/股已跌去近六成。

《華夏時報》記者通過郵件聯繫和黃醫藥方面詢問公司戰略轉型事宜,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覆。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寒冬下,活下來纔是首要任務,關停並轉是常規做法。

成立22年僅有三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作爲一家biotech公司,和黃醫藥出身顯赫。

2000年,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出資,成立了和黃醫藥。目前已在美國紐交所、英國倫交所和香港港交所上市,是爲數不多的三地上市藥企。

李嘉誠最初給和黃醫藥的定位是主打中成藥、植物藥。直到曾任職於輝瑞戰略部的杜瑩博士跳槽加盟後,和黃醫藥才增加了“抗癌創新藥”的新方向。2005年開始,和黃醫藥啓動小分子抗癌化學藥的研究,儘管啓動時間早,但至今只有三款創新藥物獲批。

2018年9月,和黃醫藥研發的呋喹替尼(商品名:愛優特)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結直腸癌的三線治療。這是和黃醫藥成立近20年來正式推出的第一款抗癌新藥。2021年,索凡替尼(商品名:蘇泰達)、賽沃替尼(商品名:沃瑞沙)也先後上市。

此後,三款創新藥撐起了和黃醫藥的腫瘤免疫業務。數據顯示,呋喹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場銷售額爲5040萬美元,增速26%;索凡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場銷售額爲1360萬美元,其於2022年1月起首次獲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賽沃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場銷售額爲2330萬美元。

公司也在財報中坦言,受三款自主研發腫瘤創新藥的商業化穩定推動,和黃醫藥腫瘤及免疫業務2022年上半年綜合收入增長113%至9110萬美元,上述三款創新藥佔比超八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備受期待的索凡替尼出海遭遇挫折。

2022年5月,和黃醫藥披露了FDA關於旗下產品在美上市的回覆函。在回覆函中,FDA以美國患者數據不夠多,數據不足以支持獲批爲由,駁回了索凡替尼的申請,要求和黃補做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

這也意味着,索凡替尼出海失敗。彼時,和黃醫藥方面回應稱,FDA的的決策與索凡替尼的任何安全問題無關,和黃醫藥正在與FDA合作,以評估下一步行動。

或許是接連受到資本寒冬和出海失利的影響,11月15日,和黃醫藥發佈公告稱正在積極進行戰略轉變,專注於內部開發管線中最前沿、最有可能推動近期價值的藥物。

根據公告,其戰略調整主要包括:優先考慮其後期註冊研究及通過監管機構的批准這些藥物上市,特別是呋喹替尼的全球註冊;某些早期研究不會再被優先考慮用於內部開發,而某些其他項目會考慮外部商業機會;尋求潛在的合作伙伴,將其藥物在中國境外商業化;簡化組織、重新部署關鍵人才以支持註冊研究和監管申請等。

“爲了熬過寒冬,Biotech公司既可以轉型升級,成爲集研、產、銷於一體的Biopharma企業;也可以進行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組成新的產業聯合體;還可以堅持方向,降本增效,成爲一家‘小而美’的biotech企業,或基於現有技術體系,形成具有專業技術特色的CXO公司。”鄧之東分析稱。

現金流堪憂

儘管三款腫瘤藥營收大好,但作爲首富旗下企業,仍然面臨着資金問題。

從研發支出來看,2021年和黃醫藥研發開支達到2.99億美元,較2020年的1.75億美元增長71%,佔總收入比例達84%。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1.817億美元,去年同期1.231億美元,公司表示,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擴展創新腫瘤候選藥物的研發所致。

除此之外,和黃醫藥的銷售及行政開支也在增長,2022年上半年,銷售及行政開支爲 7980 萬美元,去年同期爲5480 萬美元,和黃醫藥稱,增長主要是由於員工成本及銷售開支增加,以支持業務快速擴張。

大幅的支出也導致和黃醫藥虧損進一步擴大。財報顯示,過去三年,和黃醫藥持續虧損7128萬美元、1.04億美元和1.16億美元。

與此同時,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賬上尚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爲8.262億美元。

從股東結構看,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是和黃醫藥第一大股東,爲銀行借貸提供擔保,不過,這也被外界視爲和黃醫藥面臨的風險之一。和黃醫藥也曾在招股說明書提示,若長江和記不再擁有公司的多數股權,則公司的借貸成本有可能會大幅上升。

借貸融資渠道或許並不能滿足公司的研發所需。

其首席執行官賀雋曾公開表示:“由於未來全球臨牀試驗的開展,研發投入將繼續提升,2021年可能達到3億美元左右,希望在2025年前後達到收支平衡。”而對於公司現金流的質疑,和黃醫藥首席財務官鄭澤鋒回應稱,和黃醫藥的現金流基本可以滿足未來兩年的研發投入。

據公司官網信息,目前和黃醫藥在腫瘤學和免疫學領域擁有12個臨牀階段的創新藥物,及其他臨牀前階段的候選藥物。此外,還在全球範圍內開展40多項臨牀研究,其中包括6項註冊意向研究。

以公司目前的現金流和營收狀態,似乎難以支撐所有項目齊頭並進。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生物高科技企業而言,目前的資本寒冬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應對當前困境的核心對策就是強化原始創新,靠新產品新市場來爭取時間,渡過難關。等到資本市場回暖,給予生物醫藥賽道更多支持,高科技企業才能真正走出生存困境,有機會實現自我突破。

見習編輯:顏源 主編:陳巖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