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年底還有一個月,穩經濟到了關鍵時刻。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6%。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利潤降幅較1至9月擴大0.7個百分點,但利潤的行業結構繼續改善,裝備製造業利潤連續6個月回升,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利潤有所改善。

上述數據釋放的信號喜憂參半,但總體相對樂觀。一方面,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而且利潤降幅較之1至9月擴大0.7個百分點,這符合市場邏輯,當然也是“憂”。另一方面,裝備製造業利潤連續6個月回升,且10月份同比增長25.9%,這自然是“喜”。

更重要的是,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利潤在改善,而且汽車銷售尤其是新能源車銷售成爲年內最大亮點。因此,工業利潤“喜”的成分高於“憂”的部分,能夠形成對市場和民生的良性傳導。

就前者而言,第三季度經濟增長3.9%,前三季度經濟增長3%,已經體現穩經濟成效初現。近期,國務院又出臺一攬子措施爲年底穩經濟衝刺發力,特別是針對今年低迷的房地產市場發力,這也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加之央行全面降準,釋放了5000億流動性,加之帶來的乘法效應,由此會有數萬億的流行性澆灌市場,給年底經濟衝刺提供了更多動力。

今年出臺的存量利好政策的年底釋放,財政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撐,製造業和中小企業的利潤會越來越好,其他市場主體的利潤水平也會得到一定提升。市場是個系統性的大循環,製造業利潤的好轉,在穩固實體經濟基礎的同時,也給整個市場提供了更強動力。

就民生而言,製造業利潤的大增幅,以及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利潤的好轉,意味着上繳更多的稅收,企穩的就業率和職工收入的穩定。稅收增收入穩,消費纔有保障,才能通過消費端給供給側注入活力,從而使市場大循環更有力。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製造業利潤好了,也能化解疫情帶來的市場焦慮,驅散疫情陰霾,提振市場信心。

汽車消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銷售的亮點,也說明中國新能源產業領先全球,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青睞,凸顯消費動能還在,體現了消費升級的特點。新能源消費市場的熱,也保障了新能源車產業的企穩水平,更拉動了科技賦能資本聚集新能源車的疊加效應。

前十個月,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同比增長15.5%,增速在1至9月份由負轉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10.6個百分點。凜冬將至,電熱氣水業利潤增長還會加快。加之製造業利潤高速增長的慣性,預期四季度和全年工業利潤會有不錯的“收官”。

穩經濟到了衝刺時刻,如果說GDP增長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工業利潤則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標。工業利潤好起來,GDP更有內涵,國富“大蛋糕”才能契合民生期待,民生福祉才能得以真正體現。

所以,越到年底,各項穩經濟措施越要執行到位,找準短板予以補足。譬如落實好疫情防控“二十條”,疏通制約性的梗阻,在精準防控中釋放供給側和消費端的雙向活力,讓利潤水平較低的產業行業抓緊時間衝刺。當然,製造業的利潤水平還要好上加好,爲市場和民生繼續進行良性傳導,釋放更多的動力和活力。

工業利潤好起來,實體經濟有願景,消費預期會轉強,穩經濟纔有保障。在疫情依然肆虐的現實下,企業利潤好起來,不僅是消弭市場焦慮的良藥,也能穩經濟和惠民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