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證券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開啓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中國證券報推出“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證券行業在行動”系列專欄,邀請部分頭部證券公司和特色鮮明證券公司主要負責人,圍繞證券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證券行業文化建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內容,重點分享證券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的探索、實踐和先進經驗,旨在凝聚全行業共識,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行動、見之於成效,共同爲健全資本市場功能促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出行業應有貢獻!本文爲專欄文章之九。

上半年完成30只企業債承銷、規模合計174.6億元,截至2021年末累計承銷26只綠色債券、承銷額198.98億元,累計承銷6只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承銷額62.07億元,助力國家級脫貧縣融資128.1億元、助力結對村村民收入增長267%、結對村返鄉脫貧戶增長53%……

一連串的數字,既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風證券”)引以爲豪的成績單,也是天風證券近年來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的縮影。

“從公司發展經驗看,黨建引領是持續穩健發展的堅強保障。”天風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餘磊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新徵程上,天風證券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堅持黨建引領,以“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爲社會創造價值”的使命,聚焦主業、提升專業,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着重服務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精準滴灌薄弱環節和各類市場主體,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建“四個融入”

引領公司發展方向

“從公司發展經驗看,黨建引領是持續穩健發展的堅強保障。”餘磊介紹,長期以來,天風證券不斷創新公司黨建工作。通過加強公司黨建總體設計,找準黨組織工作機制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共振點,把黨建要求納入公司章程,確保公司黨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確保企業發展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向而行,確保堅定落實國家各項經濟部署。

10月以來,天風證券內部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公司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公司作二十大精神學習輔導,幫助全體員工特別是全體黨員更準確學習領會二十大精神;同時,公司內部廣泛開展二十大學習心得徵文、喜迎二十大紅色朗讀作品徵集、學習二十大精神主題黨日等活動,將二十大精神的學習成果及時轉化爲貫徹落實的實際行動。

“作爲國有控股的證券公司,天風證券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找準黨組織工作機制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共振點,着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爲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形成了‘四個融入’的黨建工作法。”餘磊說。

一是黨建融入公司治理,將黨的領導和合規治理有機統一。公司堅持將黨建工作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讓黨建工作引領在前、內嵌其中、支撐在後,確保黨的領導一貫到底、落到實處。公司堅持黨委班子成員與企業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並將黨建工作目標納入年度經營發展目標;選聘20名專職黨務工作者,不斷充實黨建工作骨幹隊伍,確保黨建工作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持續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黨建融入業務拓展,在業務拓展中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天風證券着力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向基層延伸覆蓋,爲公司發展壯大保駕護航。一方面組織覆蓋與業務拓展同步到位,堅持業務發展到哪裏,黨建工作就覆蓋到哪裏;另一方面推進“存量做實”與“增量做優”同步實施,建立把業務骨幹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幹、把黨員業務骨幹培養成中層管理者、推薦優秀黨員中層管理者進入決策層的“三培一推”機制。

三是黨建融入企業文化,把員工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公司把黨建工作融入對員工教育管理、關心關愛、成長激勵中。嚴格教育提素質,推行高管帶頭學、支部集中學、黨員自主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三學兩結合”學習法;同時強化激勵助成長,在利益分配上,堅持員工優先分享企業發展成果;此外,真情服務解難題,幫助員工協調解決實際困難。

四是黨建融入中心大局,探索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企業使命所在,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關鍵要與服務國家戰略和履行社會責任相結合。着力將研究所打造爲國家級產業智庫,並踐行綠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碳達峯;將堡壘築在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第一線,發揮金融企業優勢守護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自覺融入國家戰略

精準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活,實體活;金融穩,經濟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被首次提出4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以註冊制改革爲牽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不斷提升,爲實體經濟提供了大規模優質資金,同時在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餘磊表示,在全面註冊制背景下,天風證券在黨建引領下,始終以研究能力爲核心,不斷提升大投行服務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致力於爲實體企業引入金融活水,助力科技創新和實體產業升級。

以債券投行爲例,天風證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精準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符合國家戰略的優質主體開展企業債券融資。“今年上半年完成30只企業債承銷,規模合計174.6億元,只數、規模雙雙位列行業第一;在2021年國家發改委企業債主承銷商評價結果中,以96.4分獲行業最高評分。”餘磊稱。

研究業務方面,天風證券研究所在設立之初即定位爲國家級產業研究智庫。“不拘泥於二級市場波動,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直接深入一線產業、一線行業進行調查研究,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成爲行業頂尖研究所。”餘磊表示,憑藉精準折射實體脈動的研究成果,天風證券研究所納入到國家部委的產業研究參考視野之中,爲一批國家產業政策出臺提供了智庫意見。公司不遺餘力地推動研究服務科技創新,參與人工智能、商業航天、航空領域等硬科技產業賽道的研究挖掘。去年底,天風研究所與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聯合成立“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共同探索新時代共同富裕命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爲行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天風證券持續深耕綠色金融產業,努力將先發優勢更大限度地轉化爲綠色發展成果,以實際行動助力‘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實現,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餘磊表示,2016年,天風證券創行業之先將綠色金融納入公司戰略並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同年,公司捐資設立了國內首家、國際領先的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簡稱“綠金院”),綠金院的成立作爲全球綠色金融能力建設成果寫入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

當前,天風證券攜綠金院與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知名高校、機構建立了穩定合作關係,依託產學研一體化、推動設立綠色產業基金,並通過綠色債券、ABS融資、上市融資、併購重組等方式,服務綠色發展。在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願景提出後,公司藉助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先發優勢,發佈證券期貨行業首份《促進“碳達峯·碳中和”行動倡議書》和《行動方案》,並完成首單碳中和債券的發行。

“截至2021年12月,天風證券累計承銷26只綠色債券,承銷金額198.98億元,累計承銷6只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承銷金額62.07億元,承銷綠色產品的只數和規模均位居行業前列。”餘磊說。

聚焦主業提升專業

踐行責任金融擔當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重要的五個着力點,其中‘鄉村振興’更是上升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餘磊表示,天風證券已與10個國家級脫貧縣開展“一司一縣”全方位結對幫扶工作,在54個脫貧縣推進幫扶項目。2021年,天風證券設立行業首個鄉村振興工作站,發佈行業首個《共同富裕行動計劃》,通過發揮研究優勢、創新金融產品、融合低碳理念、支持人才培育、投身慈善事業等方面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餘磊介紹,近年來,天風證券積極助力國家級脫貧縣融資128.1億元、助力結對村村民收入增長267%、結對村返鄉脫貧戶增長53%,探索形成天風證券鄉村振興“六新”模式,並公益助力方面發起了“橙才計劃”鄉村振興公益行動。累計幫助8000餘名學子完成學業、參與志願服務人次1.27萬、志願服務時長達13.87萬小時……天風證券依託黨員青年志願者深入脫貧縣圍繞助學、濟困、防疫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並在證券行業共同牽頭髮起“證券公司鄉村振興公益行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天風證券通過實際行動踐行金融機構的企業責任,成立了以黨員爲主的200人抗疫志願服務隊,爲117家醫療機構捐贈209萬件緊缺物資,爲近7000名困難人羣、福利院老人捐贈生活物品,聯合夥伴企業累計捐款捐物8000餘萬元,並持續通過綜合金融服務,助力社會經濟復甦……2021年,天風證券黨員抗疫志願服務隊榮獲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

“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隨着新舊動能轉換,未來企業將更多地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獲得產能擴張所需的資金。”餘磊表示,這是直接融資佔比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天風證券發展的重要機遇。同時,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財富管理方面公司亦可通過專業服務來滿足不同客戶不同風險偏好的理財需求。

在長期的黨建引領及文化建設浸潤與滋養下,“責任”與“擔當”成爲天風證券的戰略自覺。餘磊表示,在新徵程上,天風證券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堅持黨建引領,以“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爲社會創造價值”的使命,聚焦主業、提升專業,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着重服務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精準滴灌薄弱環節和各類市場主體,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本專欄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證券報聯合推出)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