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暫停研發管線,優先考慮後期項目……國內部分Biotech公司日前相繼收縮戰略,屯糧禦寒。近年來,受益於藥品審評審批政策改革和資本市場政策利好,我國一大批初創型Biotech登陸資本市場。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醫藥行業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遭遇寒潮。對於下跌的原因,適應症開發擁擠,創新同質化嚴重成爲業內的共識之一。在“寒冬”下,市場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新也成爲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我是最早出國的一代人,1982年回國,到國外一看人傢什麼藥都有,我非常感慨。”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確實在創新藥上已經接近國際水平。

在血液和淋巴系統疾病上,馬軍介紹,尤其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我們目前從一代、二代到現在三代的藥物全有了。從過去跟跑的仿製大國到現在的創新、原研大國,每年我國都能出來一到兩個原研藥,這也標誌了中國原創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意見》提出,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落實申請人主體責任,及時發佈藥品供求和註冊申請信息,改進藥品臨牀試驗審批,嚴肅查處註冊申請弄虛作假行爲,簡化藥品審批程序等。

馬軍認爲,我國原創實力發生改變與我國的創新政策、人才政策以及國家經濟基礎等因素密不可分。藥審的改革、醫保的改革、醫院的改革、衛生的改革等都推動我們從過去的仿製大國走向創新大國。

“不過,我們和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距離。”馬軍給出了一組數據,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擁有多達130個國際頂級的臨牀研發團隊,而我們國家腫瘤頂級臨牀研發團隊不超過30個。

11月27日,我國原創第三代“格列衛”上市整一年。因電影《我不是藥神》,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也稱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下簡稱“慢粒”)的格列衛(BCR-ABL抑制劑)被大衆熟知。由亞盛醫藥研發的我國首個第三代BCR-ABL抑制劑奧雷巴替尼片去年正式上市,被稱爲“第三代格列衛”,是國內唯一獲批上市的針對T315I耐藥慢粒的治療藥物,填補了臨牀空白,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

馬軍表示,我國每年在創新藥研發上,像奧雷巴替尼片這樣的原研藥非常少。“我們的源頭創新非常少,近十年來大概也就八個,所以我們仍然要有源頭創新,生物公司要努力。如果有些藥物連研發成本都沒有,沒法做研發。在國外,藥企10%-20%的收入都用作研發。”

“我們要有創新,只有創新的腫瘤藥物出現纔有腫瘤治癒的可能。”馬軍進一步說道。

從製藥企業特別是創新藥企業來講,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認爲,研發上面沒有捷徑可走,如果一開始的定位是做me-too(仿製藥)或者是做比較容易的低風險藥物,那後面商業化的競爭以及風險就更大了。

“可以看到有一些產品即使批准上市了,但是沒有臨牀價值,也就帶不來商業上的回報,或者是因爲內卷,商業化的推廣壓力非常大。有的產品即使是新藥,但是同類競爭產品非常多,內卷非常多。”楊大俊說道。

楊大俊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資本市場遇到了寒冬,生物醫藥健康產業也是其中一個影響比較大的領域,香港18A上市企業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和挑戰。去年亞盛實現首個產品上市,意味着公司有現金的收入,相對還處於研發階段的企業更具發展潛力,在中國開啓的商業化以及美國可喜的臨牀數據,也進一步驗證了13年前公司成立的定位,要做真正的原創,做真正的有臨牀價值的原創新藥。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