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8日发表王鑫与克里斯蒂安·范戈德撰写的文章,文章呼吁美中须恢复建设性人文交流。

文章称,美中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分歧。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而不是发出刺耳、片面的指责。

近年来,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低点。在过去几年里,美国政治狂热分子的反华言论让许多爱好和平的华裔美国人遭受歧视和暴力。诉诸带有种族偏见的短视战略并非明智之举,这种做法只会在守法的美籍华人学者和美国公民当中引发恐惧、恐慌和猜疑。

文章说,中美曾是死敌,直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着手重建两国关系,并强调要加强文化交流,以帮助两国人民将彼此视为爱好和平的同道中人。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任期间推进了相关做法,双方扩大了互动,深化了教育和学术伙伴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致力于推动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这些都帮助许多美国人和中国人更好地相互了解。

全球教育和学术交流弥足珍贵。我们感谢并受益于美中之间的学术交流协议,但遗憾的是,政治争吵令这些伙伴关系中的很大一部分走向终结。在特朗普和拜登执政期间,许多国家级跨文化教育项目陷入停滞。

文章称,美中两国需要重回正轨,加强人文交流。

显然,基于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中美两国对某些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占据道德制高点、公开羞辱和指责中国只会促使更多人回忆起美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压迫有色人种等群体的。我们的人民不该互相攻击指责,而应致力于通过建设性方案来解决问题、消除分歧。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7日一篇报道则关注美国研究人员呼吁加强与中国交流。

报道称,斯科特·肯尼迪在9月份回到北京,与很长时间没见过面的中国同行重聚。

肯尼迪是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30多年来曾多次前往中国,仅2019年就去了6次。他研究的是中国经济政策与商业表现,而这需要实地调查。

报道称,此行也凸显出,与中方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几个月,一小部分像肯尼迪这样长期关注中国的人士已踏上回归之路。维拉诺瓦大学的政治学家德博拉·塞利格森(中文名沈岱波)和杜克大学研究中国商业与技术的专家丹尼斯·西蒙近期都访问了中国。西蒙已经返美,塞利格森仍在中国。

尽管经历了防疫隔离措施,但三位研究人员都表示,他们的旅行是值得的。

致力于美中科技合作的西蒙说:“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访问。我在中国进行了40年来最坦诚的会谈。”

肯尼迪表示,此次访问让他明白,他的中国同行非常愿意接触。他说:“我很惊讶人们竟然愿意跟我见面。之前有人跟我说,由于政治关系紧张,没人愿意见美国人。”

研究美中气候关系的塞利格森也有类似经历。她说:“就此而言,这更像过去。”她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中刚开始接触的时候。

“中方想方设法提供便利。”曾担任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的西蒙说,“科技和教育领域蕴藏恢复中美关系活力的巨大能量。”

报道称,学者们表示,身在中国让他们了解到一些仅通过网络无法知道的事。

西蒙说:“至少在与我一起工作的官方人员当中,他们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真正的责任感。”

肯尼迪说:“在中国,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如果你只看媒体报道,就只会得出非常简单的负面观点。”

西蒙和肯尼迪还指出,身在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了解该国决策过程的独特途径。肯尼迪认为,这对理解中方动向和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升级至关重要。西蒙则表示:“如果不身在中国,就很难知道中国老百姓的想法。”

4月9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中小学生拿着“欢迎回家”字样的展板,为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中国航天员们录制小视频。(新华社发)

报道援引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尼森·马赫布比的话说,即便数量有限,这些学术交流仍有益于美中交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