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指市場最近迎來久違的持續升水,意味着多空格局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全新市場環境下,量化產品獲取超額收益變得越來越難,對中性策略的表現更是影響巨大,這一現象引人關注。

相關數據顯示,9月以來,量化對沖產品整體表現欠佳、收益爲負,拉長週期看這類策略的收益也有下降趨勢,其背後有多方面原因。一些機構人士提出,期指作爲中性策略的對沖端成本,它的升水對新開倉策略形成利好,建議投資者認購。不過,這樣的結論能否成立,恐怕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下一步市場變化。

期指出現持續升水

自9月初開始,股指期貨市場連續出現升水的情況。截至11月30日下午收盤,滬深300期指主力合約收報3860.4點,滬深300指數報3853.04點,期指較現指升水7.36點;中證500期指情況類似,期指較現指升水7.65點。

蒙璽投資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升水的背後,可能是由於當前市場獲取超額的難度比較高,套利空間不大,如果期貨貼水較多,爲了避免期貨基差收縮的風險,會有較多基金選擇平倉,造成貼水收縮,最終造成升水。

思勰投資相關負責人分析期指升水現象時指出,期指基差變動主要受多空力量影響,期指升水一方面是場內空頭和套保力量拋壓減輕,另外一方面,多頭資金加大布局,做多熱情升溫,導致空頭力量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被打破,多空力量逐步達到均衡,甚至出現多頭佔優的情況。

量化超額下滑、對沖策略收益下降

“雖然今年量化的業績比主觀股票策略好很多,但相比往年看錶現還是有些波動。尤其最近這段時間,量化策略的超額收益下滑很厲害,各家機構的業績有所分化,在主觀股票策略回暖的情況下,整個量化賽道也面臨一定的壓力。”有渠道人士表示。

據蒙璽投資介紹,今年9月以來,市場環境相對弱勢,使得量化指增策略獲取超額收益受到一定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近期市場成交量有所降低,導致量價類因子表現不佳,對量價類量化指增策略獲取超額收益有一定影響;其次,近期大市值股票明顯好於小市值股票,特別是中證500表現優於小票,而目前國內較多量化機構還是更偏向於小市值股票,導致獲取超額收益難度加大;再者,板塊收益差別較大,且風格輪動頻繁,對量化機構來說,抓取超額收益難度加大。

量化對沖類策略同樣受到了市場變化方面的壓力。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近三個月有業績記錄的907只市場中性產品,整體收益爲-1.35%,其中257只實現正收益。從長期看,這類策略的收益也有下降趨勢。近一年有業績記錄的789只市場中性產品,近一年整體收益爲0.35%,其中463只實現正收益;近兩年有業績記錄的600只市場中性產品,整體收益爲10.41%,其中494只實現正收益。

華南某量化私募人士稱,從9月份開始,整個股票市場情緒都非常低迷且脆弱,大市值股票三季度財報發佈後,業績爆雷,中小票也不樂觀,難得反彈一波也會迎來第二天反轉大跌,所以這種行情對量化做出超額難度加大;9月市場交投活躍度有所下降,兩市成交額全月平均在7000億左右,較上月有約30%的下降,對高換手策略不友好。股票中性方面還受到對沖成本的擴大,股指期貨對沖端基差收斂甚至翻正,產生了一部分浮虧,9月以來對中性產品產生了近2%-3%的虧損。

中性產品迎買入良機?

股票中性策略是相較於股票多頭、指數增強策略更穩健的絕對收益產品,通過使用對沖工具對沖掉了自身的市場波動風險,讓投資組合有效抵禦市場的波動。這類產品以收益穩健著稱,因此近期的波動也格外引人關注。

一位長期跟蹤量化策略的分析人士稱,國內股指期貨上市後,中性策略快速發展,但最近幾年這類產品逐漸穩定甚至萎縮,整體收益明顯下滑,各家管理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卷”,份額向頭部機構集中。長期來看,在量化超額收益下降的大趨勢下,中性策略的規模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事實上,現在多數量化機構已經不再單純追求阿爾法,而是向貝塔要收益,比如發行指數增強產品,或者在選股上增加風格暴露。

有機構人士提出,當前或是買入中性產品的較好時機。思勰投資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以往的長期貼水狀態下,中性策略的對沖意味着成本,拖累策略收益,而現在期指轉爲升水,對沖反而可以增厚收益,因此,對於新開倉的中性策略而言,期指升水無疑將是利好。

蒙璽投資也認爲,股指期貨貼水是中性策略的對沖成本,股指期貨長期貼水,中性策略成本較高。近期股指期貨持續收斂,甚至升水,對沖成本爲負,在超額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會直接增厚對沖產品的收益率,因此,利好中性策略。

“僅從對沖端看,期指升水的情況下買入中性產品確實有助於增厚收益。但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基差結構會保持穩定、甚至迴歸以往貼水狀態,假如像2014年底那樣市場風格劇變,升水持續擴大,那買的早的投資者可能還會面臨很大的浮虧壓力。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如果股市真的繼續回暖,那股票產品的吸引力顯然比中性產品要大得多。”上述分析人士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