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指出,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對華合作的藉口。他同時也提出了當前世界沒有進入新冷戰,不認同中美將進行對抗的觀點。

1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時,針對記者對此的提問,她表示,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全球發展的動力和機遇,孤立中國、限制對華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這一觀點出自歐盟強國德國領導人之口,其所釋放的信號值得深度解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互利共贏是人心所向。世界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

今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五十年來,中國對德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不斷攀升。如今,中德經貿合作更是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21年,中國在歐洲的進出口總額中,近五分之一都來自德國。中德長期保持緊密的經貿往來,朔爾茨的表態契合中德兩國利益。

而從整個歐洲範圍來看,中歐互聯互通也是歷史潮流。前不久,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來華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其會談時指出,中歐關係保持向前向上勢頭,堅持互利共贏,符合中歐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米歇爾則表示,歐盟願做中方可靠、可預期的合作伙伴。

從當前國際形勢看,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等製造的不正當競爭,正在加劇歐洲衰退。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上週表示,歐盟必須“簡化和調整”其國家援助規則以回應美國新近出臺的3690億美元氣候方案,後者惡化了跨大西洋關係,令人擔憂布魯塞爾與華盛頓之間可能爆發貿易戰。而目前,中歐共同面臨美國製造的壓力,中國在尋變,歐盟也在尋變。

顯然,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以鄰爲壑的手段。事實上,歐盟各國領導人也並未“坐以待斃”。當地時間11月29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華盛頓,開啓對美國爲期三天的國事訪問。

據報道,馬克龍的目的是“強調法美友誼”,希望美國總統拜登屆時能夠同意給予歐洲工業企業豁免權,以免受美國法律的處罰。這也被坊間總結爲,馬克龍要去美國跟拜登“談友誼”“要公平”。

與法國相比,德國顯然更信任中國市場,也更信任中德貿易往來纔是破解德國目前困境的“鑰匙”。

“世界註定要再次分裂成相互競爭的集團”這一宿命論般的觀點,顯然是不成立的。對於中德來說,無論是從現實狀況出發,還是從未來兩國的經濟出發,增強兩國間的貿易往來與合作都是發展的關鍵。而作爲政治家的朔爾茨,顯然深有感觸。

撰稿 / 王英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國際關係博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