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姜

如今導航技術日漸成熟,道路交通越來越發達,加之有導航助力,人們出行更加便捷頻繁。有助殘人士注意到,雖然現在城市街道、地鐵站等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越來越完善,但殘障人士、病弱老人出行並未明顯增多。這主要是因爲無障礙設施信息分散,殘障人士外出試錯成本高,又不願頻繁開口求助,“導致越不出去,越不知道外界變化,越不知道,越不想出門”。

近日,高德地圖上線“輪椅導航”模式,首批試點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城市,用戶可查詢無障礙出行線路。在設置中開啓“無障礙模式”後,搜索公交地鐵出行時,系統會優先提供有無障礙直梯、升降機等無障礙設施的地鐵線路,戶外導航時避開地下通道、人行天橋等輪椅無法通行的路段。“輪椅導航”相當於爲輪椅提供導航服務,有助於打破無障礙設施的信息壁壘,爲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羣出行提供更多確定性、便利性。

正如導航以數字化技術在道路交通設施與人們交通出行之間進行有效鏈接,擴大了交通出行需求,“輪椅導航”模式也是以數字化技術在無障礙設施與殘障人士出行之間進行有效鏈接,有助於擴大殘障人士的無障礙出行需求。“輪椅導航”模式得以推出,數字化技術作爲“鏈接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負責研發的高德工程師看來,“這個項目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對輪椅羣體的感同身受”。

這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輪椅導航”模式研發中的一個“祕密”,對做好助殘工作也具有豐富的啓示。

從政府部門到公共服務設施運營管理者,從有關行業企業、互聯網平臺到社會公衆,對殘障人士、輪椅人羣要有真切的感同身受,首先需要看見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設身處地感知他們的需要,將心比心體諒他們的訴求。助殘不是單向度的給予,而是幫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相互成就,但由於受助者往往比較被動,幫助者需要主動去發現受助者,對他們的存在保持高度關切。

有關方面注意到輪椅人羣出行沒有明顯增加,與無障礙設施越來越完善之勢不相符,由此產生了開發“輪椅導航”模式的創意,而爲了更深切感受殘障人羣出行的情境,相關項目組研發人員坐上輪椅反覆體驗、測試。這種對殘障人羣的焦慮、需求的高度敏感,正是對他們感同身受的生動體現。

對殘障人士、輪椅人羣要有真切的感同身受,其次需要不斷提高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推動無障礙設施、無障礙環境數字化升級,建立“網上無障礙通道”,以提升殘障人士在交通出行、生活消費等方面的確定性、便利性。雖然說助殘最難的不是設施,也不是技術,但不斷加強設施建設和技術研發,特別是通過“數字化觸點”在無障礙設施和殘障人羣之間建立有效鏈接,是增強殘障人羣享用公共設施、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增強社會公衆對殘障人羣的感同身受的必然要求。

其實,“輪椅導航”並非只是輪椅人士使用,推着嬰兒車的寶媽,推着大件行李趕路的行人,大街上慢步行走的老人,以及很多因故暫時出行不便的人,都可以用上這個導航。爲什麼我們對殘障人羣的感同身受越來越深?因爲無障礙設施、無障礙導航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和殘障人羣本來就在同一個無障礙環境之中,本來就命運與共不可分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