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據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通訊社11月30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防擴散與軍備控制司司長葉爾馬科夫表示,在俄烏衝突中被西方用於支持烏克蘭的衛星有可能成爲俄軍合法打擊的目標。

葉爾馬科夫稱,西方國家正在積極利用低軌道衛星等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支持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俄羅斯呼籲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法準則,防止太空軍備競賽,以確保外層空間活動的和平性質。

西方衛星被用於支持烏軍作戰,這是公開的祕密,但也是死無對證的事情。

西方衛星可分爲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偵察衛星包括圖像偵察衛星、雷達偵察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圖像偵察衛星的偵察手段是可見光、多光譜圖像,雷達偵察衛星是合成孔徑雷達和其他雷達,電子偵察衛星則是電子偵聽和定位。偵察衛星一般都是低軌道的。不管是哪一種偵察手段,近距離爲王。

另一個分類法是按軍用和商用分類。傳統上偵察衛星都是軍用的,以昂貴、重型的衛星爲主。但在小衛星技術發達起來之後,以低成本的小衛星爲平臺的商用偵察衛星開始出現。這些商用偵察衛星以圖像和雷達衛星爲主,所能提供的衛星光學(包括紅外甚至多光譜)和雷達圖像具有相當高的分辨率。

美國有一批軍民跨界的衛星圖像公司,一方面作爲軍方衛星的補充,另一方面在軍方關注不過來的“次要”地區保持監視,並向媒體、保險、救災、國土資源調查、地球科學考察、地圖繪製等用戶提供公開的衛星圖像。在“福建”號航母建造過程中屢屢通過衛星圖像爆料的Maxar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也是在烏克蘭戰爭中頗出風頭的衛星圖像公司。此外還有Planet、Eagleview、Hexagon、Vexcel等。歐洲也有一些公司興起,如芬蘭的Iceye。


圖爲Maxar爆料的去年12月俄羅斯駐軍衛星圖像(圖源:路透社)

小衛星本身是空間技術的新發展,得益於微電子和數據處理技術。但以SpaceX爲代表的低成本發射技術也是小衛星的重要推手。小衛星的優勢在於成本低,可以形成星座,增加對重點關注地區的覆蓋,這是傳統軍用偵察衛星做不到的。重型軍用衛星的分辨率不是小衛星可比的,但成本也不是小衛星可比的,註定數量稀少,重訪率較低。

小衛星發展起來後,海量的衛星圖片有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圖像處理和提取有用信息。軍方過去高度依靠人工判讀,後來也大量依賴計算機了。軍方的興趣關注是有限的,人力物力也遠在商業衛星圖像公司之上,後者靠人工判讀就不行了。

但依靠深度學習、圖像識別、大數據,衛星圖像判讀的效率極大提高。這不僅降低衛星圖像公司的運作成本,也大大加速了衛星圖像產品的供貨速度,畢竟很多衛星圖像有很高的時效要求。圖像判讀與圖像獲取相結合,造成了過去10年裏美國衛星圖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

對於烏克蘭戰爭,這些商用衛星的圖像情報是最重要的。商用偵察衛星的圖像分辨率或許達不到軍用衛星的水平,但肯定超過傳統航空偵察照片的水平;SAR雷達不僅可全天候使用,窄幅模式下凝視分辨率達到0.5米,足夠用於作戰支援了。烏克蘭戰爭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些衛星圖像情報的有用性、及時性和重要性。

同時,軍用偵察衛星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不能輕易離開原來的監視目標,也不能輕易向別人展示真實空間偵察能力。烏克蘭腐敗盛行,軍內保密可能千瘡百孔,這樣的戰略情報可不能讓俄羅斯摸了去。

但商用衛星圖像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在理論上世界上誰都可以出錢購買,沒有保密問題。

還有一類是導彈預警衛星,用於探測彈道導彈發射的尾焰和上升彈道。還沒有報道這些衛星也用於支援烏克蘭,但在馬航MH17事件中,最新的SBIRS導彈預警衛星捕捉到的“山毛櫸”導彈的紅外尾跡成爲重要依據。

通信衛星則有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和低軌道通信衛星。36000公里高的同步軌道太高,現在還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擊毀同步軌道衛星的報道。GPS衛星在20000公里的中軌道,也高於現有反衛星技術的能力。

對於烏克蘭戰爭而言,商用的低軌道星鏈更加重要。由於軌道較低,便攜式設備就可以進行衛星通話。馬斯克的“手機就能打衛星電話”當然是誇張,但比起“大鍋蓋”、“小鍋蓋”,星鏈的地面設備還是輕巧多了。星鏈用的也是小衛星,在軌的已經有3000顆以上。

星鏈的數量很變態,偵察小衛星沒有那麼多,但偵察星座也動輒幾十顆、上百顆。已有多個公司在運作這樣的星座了,如美國的Capella。但星羅棋佈的小衛星也使得俄羅斯的反衛星很成問題。

俄羅斯是反衛星的先驅。在上世紀60-70時代,俄羅斯就嘗試過用“空間雷”反衛星。這是共軌攻擊衛星。在目標衛星過頂、地面軌跡經過發射場時,導彈升空,在相近的軌道追擊、接近,最終攻擊。一般追擊需要90-200分鐘,相當於一兩圈後可能才與目標匯合,達到攻擊距離。

第一次成功的反衛星攔截髮生在1970年2月。系統在1973年達到作戰狀態,但在安德羅波夫時代的1983年,計劃終止。這也正好是美國反衛星計劃啓動的時候。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初步試驗過轟炸機發射的彈道導彈反衛星技術,但技術難度太大,很快就放棄了。後來琢磨過用核武器、定向能等,但直到1982年,反衛星一直得不到重視。蘇聯的共軌反衛星技術的成功引起震撼了美國,蘇聯最終放棄的時候美國反而啓動,只能說是歷史的玩笑。

美國的技術路線是直接上升攔截,以F-15戰鬥機爲發射平臺,用由AGM-69 SRAM空地導彈發展而來的ASM-135反衛星導彈,不像蘇聯的反衛星武器那樣採用破片殺傷,而是採用更先進的直接碰撞的動能殺傷。

在真空的外層空間,爆炸產生的破片能量散失非常快,而空間的“近炸”動輒達到百米甚至千米級,常規破片達到目標距離時只有很低的破片密度,只有核彈頭近炸才能造成有意義的殺傷。動能殺傷不僅把所有能量都施加到目標上,還能全程監視、直到命中,有利於確認戰果。外層空間反彈道導彈多用動能殺傷也是這個道理。

F-15需要高速、精確地趕赴衛星軌跡的下方,在高空垂直爬升中對準目標發射,這是高難度的高危操作。導彈發射後,在數據鏈引導下直接上升,最終在紅外製導下完成攔截。

1985年9月13日,美國空軍進行ASM-135的唯一一次試驗。F-15爬升到11613米後,在垂直狀態發射導彈,在555公里高度擊中“太陽風P78-1”號衛星。

2007年1月11日,中國的反衛星導彈擊中865公里軌道上的“風雲1C”衛星。據報道,中國在2005、2006、2010、2013年還進行了多次反衛星導彈發射試驗,當然不是每次都擊毀一枚報廢衛星。

作爲回敬,美國海軍在2008年2月21日,用太平洋上“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的“標準3”改進型導彈擊毀了247公里軌道上的USA-193號偵察衛星。

這兩次試驗時間相近,互懟意味很重,值得比較。

中國的反衛星導彈是車載發射的,和典型固體燃料中程導彈一樣;美國則是用艦載“宙斯盾”系統發射的,導彈本身就是艦載反導導彈的改進型。中國的反衛星軌道高得多,技術難度也高得多。軌道越高,不僅導彈的上升時間越長,追擊距離越大,目標衛星本身的速度也越大。據報道,“風雲1C”被擊中後,形成4萬片1釐米以上的可追蹤碎片。USA-193被擊中後,只有174片可追蹤碎片。西方說辭是美國做法更加“負責任”,減少空間垃圾,但實際上說明的是中國反衛星導彈的撞擊能量高得多,不僅確保摧毀,也有餘力上升到更高的軌道、攔截更高的衛星。據認爲,中國反衛星導彈的能量足夠攔截1500公里軌道的衛星。這是已知能達到最高軌道的反衛星導彈。

2018年5月,中國再次試驗反衛星導彈,官方宣稱試驗達到目的。

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恢復反衛星武器的研製,一方面與“努多爾”外大氣層反彈道導彈共用,另一方面比照ASM-135,由米格-31攜帶,在空中發射。2021年11月,俄羅斯發射“努多爾”反衛星導彈,擊毀了465公里軌道上的宇宙-1408號衛星。米格-31發射的反衛星導彈有圖片流傳,但還沒有在試驗中擊毀衛星的報道。

在美中俄之外,印度是唯一進行過反衛星試驗的國家。2019年3月27日,印度用“大地2”彈道導彈改裝的反衛星導彈擊中300公里軌道上的目標衛星,形成270片可跟蹤碎片。

各國的反衛星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並不像防空導彈那樣,拉出來就可以打。

現有的反衛星技術都要求在衛星軌道下方發射,這就限制了射擊窗口。用F-15和米格-31發射似乎捨近求遠,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衛星軌跡下方發射的問題:既然等不到衛星過頂,那就到衛星下方去。不過發射的條件極端苛刻,位置、姿態、指向、高度、爬升速度偏離理想條件的話,很容易造成攔截失敗。

從發射平臺來說,中國是用多軸發射車,與機動發射的中程導彈相似,使用靈活、可靠,性能上的可擴充性好。美國用“宙斯盾”系統,同樣成熟、可靠,但對導彈的尺寸限制較大,最終可能限制反衛星方面的實用價值。

俄羅斯雙管齊下。“努多爾”也是車載的移動發射方式,米格-31當然是與F-15相似的空中發射,由於推重比所限,不一定能達到垂直爬升中發射,但也是高空大迎角發射。


搭載反衛星武器的米格-31(圖源:The Space Review)

印度的“大地2”是液體火箭,發射準備時間長,不過採用拖車發射,還是有一定的機動性的。

在可預見的將來,反衛星作戰還是需要仔細籌劃才能執行的。首先需要精確建立目標衛星的軌道數據,其次需要在目標衛星地面軌跡上建立攔截基地。即使戰鬥機空中發射,也需要飛赴相應位置才能發射。這都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尤其是目標衛星對攔截行動有所察覺的話,可以採取變軌機動,破壞攔截。

低軌道上還有微弱的大氣阻力,時間長了,低軌道衛星還是會逐漸掉一點高度,每過一段時間本來就需要變軌一下,恢復軌道參數。在軌道上大幅度變軌要耗費大量燃料,但在基本上沒有空氣阻力的軌道上移動幾公里、幾十公里並不是太了不起的事,與很高的軌道速度在一起,就給反衛星導彈造成很大的追蹤困難,尤其是直接上升攔截類型。

戰鬥機發射反衛星導彈更是高危操作。在空氣稀薄、升力不足的高空做大迎角甚至垂直爬升本來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在這樣的狀態下發射重型導彈則是在刀尖舞中舉重,非常容易進入失速,而且可能進入難以改出的尾旋。

反衛星導彈也成本高昂。各國反衛星導彈的成本是保密的,但美國海軍“標準3”基本型就要1200萬美元一枚,這還是多年批生產後的“批發價”。爲反衛星而專門改裝的“標準3”的成本必然要高得多。

組織和支援反衛星作戰的成本還要另加。

換句話說,在可預見的將來,各國都只能像中國60年代打U-2一樣,只有有選擇地打零星目標的能力,不具備組織大規模的反衛星作戰的條件。考慮到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期間顯露的各種窘況,不管從國防經濟角度還是從軍事技術角度,俄羅斯的實際反衛星能力是有限的。

這樣的反衛星作戰用於重型軍用衛星是合理的,但用於實際上在烏克蘭戰爭中發揮作用的小衛星就有點像用防空導彈打無人機了,既打不過來,又有龍王與乞丐比寶的問題,虧大了。尤其是星鏈,在軌有3000多顆小衛星,即使縮小到與烏克蘭戰場有關的小衛星,也是巨大的數量。

還有一個問題是合理識別。根據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公約,各國都有權和平利用低軌道。擊毀軌道上的商用衛星好比在公海上擊沉商船。在戰時擊沉敵對國的商船還算有點道理,擊沉中立國的商船就是違法國際公法的。在和平時期擊毀中立國的衛星,與在和平時期擊沉中立國的商船一樣,屬於戰爭行爲。也就是說,除非俄羅斯能夠準確識別某一顆小衛星用於支援烏克蘭戰爭,並且公佈可信的證據,擊毀一顆美國或者北約國家的小衛星相當於對美國或者北約國家發動戰爭行動。就現有技術而言,看不出俄羅斯有精準識別涉嫌衛星的能力。主動把美國或北約拉入烏克蘭戰爭未必是俄羅斯能夠承受的後果。

俄羅斯的揚言無疑意在威懾,和前一時期俄羅斯揚言不惜動用核武器一樣。威懾的有效性在於威懾的可兌現性。無意或者沒有能力兌現的威懾不僅空洞,還損害揚言者的誠信,最終損害根本利益。

俄羅斯不應該揚這個言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