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一些國家放鬆防控措施的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的幾波新冠疫情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人羣獲得了自然免疫力,爲此一些國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價。

1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發佈會上表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調整,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病毒的特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和疾病譜的狀況、疫情的態勢和走向、人羣的抵抗力、衛生系統的防控救治能力以及國內外的疫情情況等。防控策略與措施還受到防控的理念、防控優先目標的確立等因素影響。

從國際上看,一些國家放鬆防控措施的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的幾波新冠疫情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人羣獲得了自然免疫力,爲此一些國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價;其次,疫苗接種覆蓋率,尤其是老年人羣的覆蓋率,已經達到較高的比例;再次,新變異株的致病力逐漸減弱,以及具有較好的醫療救治能力等。但是,絕大多數國家並不是完全的放開,而是防控重點發生了變化,比如重點主要集中在防止醫療資源擠兌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調整也是有先後次序的,並不是一步到位。

梁萬年指出,我國一直在密切關注病毒和疾病的變化,邊防控、邊調整、邊加強能力建設,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調整的條件,持續因時因勢動態優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在尋找最佳的防控方案。治療方案、防控方案等持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就體現了我國疫情防控的這個邏輯和思路。

做好準備、提升應對能力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的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礎病患者衆多,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數量,比如每千人口的醫生數、牀位數、ICU牀位數等都不足,且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分佈也不均衡。此外,疫苗接種的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羣、高危人羣的接種覆蓋率還不夠理想,藥物和防控物資的儲備都需要進一步加強等。

梁萬年表示,正是基於我國的國情,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同時,積極加快藥物研發、疫苗接種、能力培訓、物資儲備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明顯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統的韌性,爲我國進一步優化調整策略和措施創造了條件,也爲最終戰勝疫情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