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刘焕 广州报道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下,产业数字化成为热词。进入2022年尾声,这场4.0版本的“工业革命”呈现出哪些新趋势?中国又能在其中抢下哪些先机?聚焦全球产业数字化进程,12月7日,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2022年数字化工厂转型调研报告》(简称《报告》)。

基于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企业反馈,《报告》指出,目前只有10%的受访企业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型计划或处于转型最后阶段,还有64%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期,只完成了最初的试点安装甚至更少,仍需大量资源推动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中,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已获得不菲回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将至少3%的净营收用于投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获得最高达两位数的回报,且投资回报很快。

交付韧性成数字化转型主要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料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等外部环境影响下,全球制造商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正由降本增效逐步转向提升交付韧性、提高运营系统透明度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疫情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物料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企业转型的当务之急从提高效率变为提高生产灵活性和交付韧性。”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及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沈宇峰表示。

《报告》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将成本和效率作为数字化转型主要驱动力的制造商数量下降了40%。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韧性和透明度是其推动数字化工厂转型的主要动力。

“韧性是为意外情况作准备,企业需要迅速作出反应以减轻外部压力,而这正是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某全球化学品集团首席数字官表示。

提高透明度,实现全面的实时运营可视性也逐渐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当企业了解自身价值链中业务中断的根本原因时,才有可能对中断本身作出快速而有效的反应。这也意味着增强系统、流程和资产部署的灵活性,使企业能够在其制造网络中调整产品和转移业务。

“同时,作为数字化工厂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举措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增加的立法要求、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以及全球思维模式的转变,正在推动针对可持续性的投资。可持续性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沈宇峰补充说。

《报告》指出,汽车和制药企业最有可能增加其在工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在所有行业的转型战略中,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部分都有显著增加。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现在与成本优势和上市时间等战略目标相当或更重要。

中国应探索打造可复制的标杆智慧工厂

根据普华永道预测,每年全球企业在数字化工厂转型领域的投资超过1.1万亿美元。调研结果也显示,如果企业希望在数字化投资中得到高额且快速的回报,投资率至少应占净收入的3%(较企业平均转型投资高出50%左右)。

其中,工业制造和化工行业的投入最高,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的投资重点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具体来看,欧洲方面的投资重点是劳动力成本套利,亚洲方面则聚焦推动自动化和高质量产量增长。

作为许多亚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中国企业也正持续加大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0)》指出,2020年有33.33%的非国有背景企业数字化设施投资金额增长区间达到75%-100%,同年45.45%的国有背景企业数字化设施投资金额增长区间为0%-25%。

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也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升31.1个和26.3个百分点。

基于对中国市场数字化工厂的长期观察,普华永道思略特建议,未来中国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应秉承精益原则,建立长效管理团队与运转机制,并应基于工厂战略定位,打造标杆智慧工厂,建立企业内部可复制模板。同时,智慧工厂建设需要结合所处行业自身特点及需求,针对性定制智能解决方案。

“智慧工厂建设需要考虑工厂所处阶段场景的不同。企业需要对不同场景下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进行定制化建设,而非简单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沈宇峰表示,“随着国内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外企或国内出海企业,需考虑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生态的差异、国内用户对于数字化工具的独特偏好和使用习惯以及政府监管等要素。”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编辑:李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