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實習生劉煥 廣州報道 

在席捲全球的數字經濟浪潮下,產業數字化成爲熱詞。進入2022年尾聲,這場4.0版本的“工業革命”呈現出哪些新趨勢?中國又能在其中搶下哪些先機?聚焦全球產業數字化進程,12月7日,普華永道思略特發佈《2022年數字化工廠轉型調研報告》(簡稱《報告》)。

基於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家企業反饋,《報告》指出,目前只有10%的受訪企業已經完成數字化轉型計劃或處於轉型最後階段,還有64%的企業仍處於數字化轉型初期,只完成了最初的試點安裝甚至更少,仍需大量資源推動完成數字化轉型。

其中,積極投身數字化轉型的製造業企業已獲得不菲回報。《報告》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將至少3%的淨營收用於投資數字化解決方案,並獲得最高達兩位數的回報,且投資回報很快。

交付韌性成數字化轉型主要驅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料短缺和供應鏈不穩定等外部環境影響下,全球製造商尋求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驅動力正由降本增效逐步轉向提升交付韌性、提高運營系統透明度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疫情和其他外部因素的疊加影響下,物料短缺和供應鏈不穩定成爲企業亟需解決的新問題,企業轉型的當務之急從提高效率變爲提高生產靈活性和交付韌性。”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工業產品及服務行業主管合夥人沈宇峯表示。

《報告》調研結果顯示,2022年將成本和效率作爲數字化轉型主要驅動力的製造商數量下降了40%。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韌性和透明度是其推動數字化工廠轉型的主要動力。

“韌性是爲意外情況作準備,企業需要迅速作出反應以減輕外部壓力,而這正是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某全球化學品集團首席數字官表示。

提高透明度,實現全面的實時運營可視性也逐漸成爲企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當企業瞭解自身價值鏈中業務中斷的根本原因時,纔有可能對中斷本身作出快速而有效的反應。這也意味着增強系統、流程和資產部署的靈活性,使企業能夠在其製造網絡中調整產品和轉移業務。

“同時,作爲數字化工廠轉型過程的一部分,可持續發展舉措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斷增加的立法要求、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以及全球思維模式的轉變,正在推動針對可持續性的投資。可持續性不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沈宇峯補充說。

《報告》指出,汽車和製藥企業最有可能增加其在工廠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投資,在所有行業的轉型戰略中,其戰略中的可持續發展部分都有顯著增加。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可持續性的重要性現在與成本優勢和上市時間等戰略目標相當或更重要。

中國應探索打造可複製的標杆智慧工廠

根據普華永道預測,每年全球企業在數字化工廠轉型領域的投資超過1.1萬億美元。調研結果也顯示,如果企業希望在數字化投資中得到高額且快速的回報,投資率至少應占淨收入的3%(較企業平均轉型投資高出50%左右)。

其中,工業製造和化工行業的投入最高,同時絕大多數企業的投資重點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具體來看,歐洲方面的投資重點是勞動力成本套利,亞洲方面則聚焦推動自動化和高質量產量增長。

作爲許多亞太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和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節點,中國企業也正持續加大數字化轉型資金投入。

《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2020)》指出,2020年有33.33%的非國有背景企業數字化設施投資金額增長區間達到75%-100%,同年45.45%的國有背景企業數字化設施投資金額增長區間爲0%-25%。

此前,國務院發佈《關於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也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7%、75.1%,比2012年分別提升31.1個和26.3個百分點。

基於對中國市場數字化工廠的長期觀察,普華永道思略特建議,未來中國企業向智能製造轉型應秉承精益原則,建立長效管理團隊與運轉機制,並應基於工廠戰略定位,打造標杆智慧工廠,建立企業內部可複製模板。同時,智慧工廠建設需要結合所處行業自身特點及需求,針對性定製智能解決方案。

“智慧工廠建設需要考慮工廠所處階段場景的不同。企業需要對不同場景下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進行定製化建設,而非簡單爲了數字化而數字化。”沈宇峯表示,“隨着國內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外企或國內出海企業,需考慮國內外數字化技術生態的差異、國內用戶對於數字化工具的獨特偏好和使用習慣以及政府監管等要素。”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鄭瑋 編輯:李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