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報觀察③丨A股五大險企代理人再減36萬 新業務價值兩位數飆升 壽險轉型拐點到了嗎?

財聯社4月3日訊(記者 夏淑媛) 上市險企2023年“成績單”均已亮相,雖然資產端受創拖累淨利潤表現,但壽險負債端改善明顯。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68萬億元,同比增長4.9%;合計淨利潤1344億元,同比下滑8.9%。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末,5家人身險公司總銷售人力164萬人,同比減少36萬人,但較2022年同期91萬銷售人力大幅流失進一步收窄,且各公司受益於營銷體系改革,代理人隊伍年齡結構優化、業務質態改善,5家頭部公司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3%。

某壽險公司總精算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儘管儲蓄型產品新業務價值利潤率較低,但新單銷售大幅增加仍可抵消低利潤率影響,對新業務價值增長形成貢獻。展望2024年,信達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表示,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逐步落地,同時,監管推進銀保、經代“報行合一”,嚴控渠道佣金費用,降低負債成本利好行業長期發展,頭部險企有望更爲受益。

五大險企代理人數量再跌36萬,太平人壽隊伍規模銳減4成降幅居首

2023年,個險渠道代理人隊伍持續“瘦身”,但較2022年同期呈現企穩向好態勢,隊伍質態不斷優化,人均產能進一步提升。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2023年末,5家頭部壽險公司保險代理人規模合計164.07萬,較2022年同期200.3萬減少36.23萬。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總銷售人力69.4萬人,同比下滑5%。其中,營銷隊伍規模41萬人,同比下降5%;收展隊伍規模爲22.4萬人,同比下降5.9%。

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34.7萬人,同比減少9.8萬人;太保壽險19.9萬,同比減少4.2萬人;新華保險15.5萬人,同比減少4.2萬人;太平人壽23.47萬,同比下滑近40%,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5.63萬人。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代理人數量仍在持續下跌,但較2022年同期逐漸趨於企穩,5家公司不斷優化隊伍年齡結構、專業結構,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代理人人均收入上漲,產能有所改善。”

其中,中國人壽代理人隊伍月人均首年期繳保費同比提升28.6%;太保壽險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同比增長26.6%,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同比增長46.3%;新華保險個險代理人規模人力15.5萬人,月均人均綜合產能6293.7元,同比增長94.4%。

中信證券非銀聯席首席分析師童成墩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發展高質量人力的角度看,保險公司不僅僅需要創新的人才機制,更需要堅持奉行長期主義慢慢積累,這需要保險公司有存量的財務基礎長期支持公司轉型;同時,從高品質服務資源的建設角度看,只有少數保險公司有機會成爲平臺方,需要充分發揮保險公司客戶優勢、長期資金優勢,採取自建、併購、合作等多種方式不斷豐富。

“因此,未來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綜合優勢基礎上,更是建立在優秀企業家的遠見卓識和公司治理機制基礎上。”童成墩說。

五大險企新業務價值均兩位數飆升,壽險轉型依舊任重道遠

受益於代理人渠道高質量改革成效顯現,優質代理人產能大幅提升,五大上市險企人身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全部轉正,均實現兩位數正增長。

據財聯社記者梳理,2023年,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及健康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分別實現新業務價值368.60億元、392.62億元、109.62億元、85.14億港元、30.24億元,對應增速分別是11.89%、36.2%、19.09%、27.8%、24.8%。

對於壽險轉型成效問題,童成墩表示,壽險行業目前處於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且公司加大分化的新階段。優秀公司在抓住中高端客戶方面已經率先有了明確定位,同時通過創新的體制機制來匹配社會人力資源錯位,吸引和沉澱大學生和社會中年職場精英,在人才競爭方面走在了前面。

“從具體指標上看,我們預計主要上市公司新業務價值有望步入持續增長週期,但價值率的提高才是超額回報的來源,上市險企壽險轉型依舊任重道遠。”童成墩表示。

展望2024年,信達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表示,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逐步落地,降低負債成本利好行業長期發展,頭部險企有望更爲受益。

同時,監管推進銀保、經代“報行合一”,嚴控渠道佣金費用,防範解決潛在“費差損”風險。佣金費用下調後產品價值率或有望持續提升,推動保險業新業務價值增長。監管趨嚴背景下,更加考驗險企資產負債匹配和穩健、長期經營能力,頭部險企有望憑藉更強的業務拓展和經營能力更爲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