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總的來看,受市場波動影響,前三季度,券商業績整體承壓。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140家證券公司總資產10.88萬億元,淨資產2.76萬億元,淨資本2.11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同比下滑16.95%,實現淨利潤1167.63億元,同比下滑18.9%。

在營收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有10餘家券商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其中,中信證券穩居第一位,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98.22億元,中國銀河、國泰君安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2.78億元、267.15億元,分別居第二位、第三位。從營收增速看,今年前三季度,東吳證券實現營業收入87.18億元,同比增長36.40%,增速位居首位,中信建投證券、華安證券緊隨其後,分別增長10.15%、6.12%。

在淨利潤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有近20家券商歸母淨利潤超過1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實現歸母淨利潤165.68億元, 國泰君安歸母淨利潤爲84.28億元,華泰證券歸母淨利潤爲78.21億元,位居前三。

從業務結構來看,經紀業務重回營收第一來源。今年前三季度,140家券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交易單元席位租賃)877.11億元,佔比高達28%。

受益於2022年A股市場IPO持續攀高,券商投行業務表現亮眼。今年前三季度,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446.03億元,佔比由去年的11.36%提升至14.66%;財務顧問業務淨收入46.22億元,佔比由去年的1.29%提升至1.52%。

由於今年二級市場震盪加大,證券投資收益下滑明顯。今年前三季度,140家券商的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爲560.49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1064億元,下滑幅度達到4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被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此次中證協還公佈了券商支持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轉型、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情況。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4.48萬億元,服務301家企業實現境內首發上市,承銷(管理)發行綠色公司債券(含ABS)融資金額1349.32億元、科技創新公司債券647.83億元、鄉村振興債券249.28億元、民營企業公司債券融資2486.11億元。

市場關心,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疫情影響,今年券商整體業績表現不如人意,展望2023年,券商業績是否會觸底回升?多位專家表示,2023年證券行業整體經營業績將結束短暫休整,重拾升勢。

“黨的 報告明確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資本市場擴容、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未改;個人養老金已經開閘,利好長期資金入市;全市場註冊制漸行漸近,行業仍處於政策紅利期。”開源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高超表示。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爲,預計2023年券商行業盈利將回暖,投行業務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券商盈利增速更快。一是2022年的低業績基數疊加低風險偏好,使得券商2023年將具備較高的增長確定性;二是受益於全面註冊制落地,投行業務將迎來更高增速;三是從今年前三季度看,客需型機構業務佔比高、低風險資產比例高的券商業績韌性更高,自營業務將是2023年券商業績分化主因,中小券商盈利彈性更大。

爲更好應對內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風險,西部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羅鑽輝建議,未來券商應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在投行業務方面,隨着全面註冊制的落地,投行後續競爭預期將更激烈,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綜合服務,建立更有效的合規風控,提供更精準的發行定價。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重點需落在深度挖掘客戶價值上,當下金融產品銷售是重要賽場,未來買方投顧業務或將是破局之道。在投資業務方面,券商自營投資需向低風險、非方向、多元化轉型,場外衍生品業務風險偏中性,可較好平滑業績波動,成爲頭部券商爭相佈局的重要業務,做市商機制有望形成新的業績增長點。

中證協表示,下一步,將積極發揮連接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橋樑紐帶作用,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引導金融資源有力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小微企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深入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理念和普惠金融理念,着力實現以證券行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