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VOX網站12月5日文章,原題:美國爲何總是將藥品消耗殆盡?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和最重要的藥品開發國之一,按說不該將處方藥消耗殆盡。然而,美國總是如此。據報道,就在過去幾周,隨着呼吸道感染疾病激增,阿莫西林和奧司他韋都出現短缺。短缺現象還發生在整個醫療系統內治療各種疾病的藥物中。

近年來,生理鹽水、嗎啡和抗癌藥物都出現過短缺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2022年發佈報告稱,“持續短缺的藥物數量一直在增加且持續時間更長。”按照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報告,該問題的根源與藥品市場本身的經濟因素有關。

無論是哪種藥品,短缺的原因通常並無二致:要麼是原材料短缺,要麼是藥廠出現問題。藥店藥物出現短缺更容易引發媒體報道,但大多數短缺的藥品實際上都是在醫院使用的通用注射藥,這些藥品通常僅有一兩家供應商。而且,它們往往很便宜,這意味着製造它們的公司沒有任何超額生產的強烈動機。其中一些藥品的短缺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美聯社2011年的一篇報道至少將在那之前15個月的15起死亡案例與藥品短缺聯繫起來。即使沒有導致死亡,藥品短缺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獲得的醫療護理,例如,如果缺乏引產藥物,孕婦就有可能需要接受恢復時間更長的剖腹產手術。

大多數藥物短缺可追溯至原材料短缺,或者藥廠出現問題,如機器出現故障、藥物成分被污染等。與嬰兒配方奶粉一樣,當生產停止時,該行業很難彌補缺口。出現短缺的藥物大多爲非專利藥,往往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公司生產某種仿製藥。如果其中一家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將意味着超過一半的預期供應突然消失。一旦供應中斷,很難迅速補上缺口。這些公司依賴極其微薄的利潤和龐大的製藥規模維持運轉,由於生產和存儲多餘的藥品對製造商沒有實際經濟意義,所以並不存在應急庫存。

配送問題或需求增加導致的短缺不太常見,但確實也會發生。例如鐵路工人罷工會使藥物無法及時送達患者,疫情暴發初期對相關藥品的需求激增也引發暫時短缺現象。

無論原因何在,短缺都會產生嚴重後果。但這並不足以迫使製藥商改變流程或開始生產冗餘藥品。除非決策者徹底改變有關規則,否則該狀況就不會發生變化。

然而,在現有體系下,政府超額購買每一種藥品是不切實際的,製藥商無限期維持儲備亦無經濟意義。這些解決方案都是權宜之計,只有出現短缺後才被派上用場。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加意識到供應鏈存在的各種問題,研究藥品短缺問題的猶他大學藥劑師艾琳·福克斯表示,“如果說疫情有什麼‘亮點’,那就是它照亮了這些供應鏈問題。”在官員採取行動前,肯定還會出現更多短缺問題,並且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作者迪倫·斯科特,丁玎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