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思文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相關數據發現,今年以來截至12月8日,進入清盤流程的基金共有210只。2022年公募基金清盤呈現兩大變化:一是受債券市場調整影響,今年中長期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超過100只,佔基金清盤比例的50%。二是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以來公募基金主動清盤退出的比例已超五成,被動清盤不再佔主流,公募基金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下的良性退出機制逐漸形成。

主動清盤比例上升

佔比超過五成

今年以來截至12月8日,進入清盤流程的基金共有210只(A/C份額合併計算),其中有115只基金清盤是因爲“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而主動清盤,佔比超一半;有85只基金是因爲“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而被迫清盤;有9只基金清盤是“其他原因”,如鑫元安鑫回報混合爲更好地滿足投資者需求,提供更靈活的理財服務,宣佈撤銷D類基金份額並同時新增C類基金份額;還有1只基金則是因“持有人數量低於合同限額”而被迫清盤。

全市場基金清盤案例的基金產品終止原因大致可分爲六類: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持有人數量低於合同限制、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轉型終止、合同到期終止、其他原因。

12月8日,中銀恆裕9個月持有期債券發佈公告稱,截至2022年12月7日,該基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的約定,該基金將於2022年12月8日進入清算程序,且不需要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事實上,受市場震盪行情、基金短期淨值大幅回撤等影響,有少數基金因規模不足進入基金清盤流程。一般來說,“迷你基金”的無奈清盤一直是基金清盤最常見的方式。今年以來,“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基金”這一主動清盤行爲逐漸成爲基金清盤的主流方式之一。大多數主動清盤基金也屬於典型的“迷你基金”,但仍有少部分基金的最新基金規模處在1億元以上,更有三隻基金產品規模在10億元以上,最高的達27億元。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基金清盤數量分別爲132只、173只、250只,新發行基金數量分別達到918只、1369只、1375只;而今年以來截至12月8日基金清盤數量爲210只,預計今年清盤數量難以超過去年;新基金髮行數量爲1417只,發行規模較去年明顯下滑。

中長期純債券型基金

清盤數量最多

一位公募基金FOF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基金清盤數量的增多並不說明行業不景氣,反而體現了行業的良性發展,基金公司不懼終止一些基金產品,有益於產品整合及發展,同類別同質化產品的退出也有益於行業優勝劣汰的健康機制發展。”

從全市場基金產品清盤的類型來看,今年以來截至12月8日,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的清盤數量最多,達106只;其次是靈活配置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分別有58只和52只;偏債混合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清盤數量也較多,分別有39只和29只。平衡混合型基金、增強指數型基金和中短期純債型基金的清盤數量最少,僅爲個位數。

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長期純債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較高,一旦遭遇資金集中贖回,如果基金產品短期內未能吸收其他資金的申購,清盤的現象就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前段時間的債券市場調整,一些債基存在較爲明顯的贖回壓力。”

興證全球基金相關人士表示,“考慮到當前貨幣供應相比經濟增長已經提供了比較充裕流動性,後續進一步擴張概率不大,因此對於債券市場基本面可能需要重點考慮信用週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