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檢測外來疑似危害物品

原來需3天,“海關小藍”只用10分鐘

魏紅兵正在對“海關小藍”進行技術測試。

本報記者 韓梅

初冬的河北省曹妃甸港,雖已進入寒冷季節,但是港口貨物運輸依然熱火朝天。進口散貨碼頭因爲來了一位新朋友而熱鬧起來。

這位新朋友是天津海關研發的機器人——礦產品固體廢物現場排查儀。只見曹妃甸港海關人員小張將一份鐵礦粉放入它那藍白色相間的“肚子”裏,不一會兒,機器人就報出了“樣品正常”的結論。

“這下可幫了大忙了!”長期在散貨碼頭檢測外來疑似危害物品的小張,怎麼也沒想到,從取樣到判定完成,僅用了10分鐘!小張和同事們非常喜歡這位新朋友,親切地稱它“海關小藍”。

“海關小藍”研發團隊的領頭雁、天津海關總檢驗師魏紅兵所在的天津海關轄區,有着京津冀最大的港口——天津港。

“這個長相有點像行李箱的‘海關小藍’,專門用於鑑別入境鐵礦等礦產品,準確率達到99%。而在兩年前,礦產品的疑似固廢排查從取樣到送入實驗室制樣、再到各種項目元素檢測,整套流程下來至少需要3天以上。”魏紅兵介紹。

“海關小藍”研發前期的技術準備大概用了一年,項目正式啓動3個月後,研製出了樣機;去年5月,樣機在天津港驗收合格並試用成功。“這不,總署又將它派到了曹妃甸港和京唐港,‘海關小藍’的工作地點越來越多了。”魏紅兵說。

在魏紅兵和團隊的帶動下,今年以來,天津海關根據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特色、商品特點和發展需要,攜手北京海關和石家莊海關,建立了京津冀海關實驗室協同發展機制,三地海關實驗室已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共用、業務共贏。魏紅兵表示,天津海關科技部門還將牽頭推動三地海關建立起一套可以共享的人才培養機制,在三地實驗室間實現跨區域、跨學科的交流,爲協同科研攻關創造條件。

(請掃碼觀看視頻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