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超過10萬億美元資產的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集團最近遭遇了一件“糗事”。

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一家名爲Bluebell Capital的投資機構發文指責貝萊德集團未能履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方面的承諾,並呼籲撤換其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事件的起因是Bluebell合夥人兼聯合創始人Giuseppe Bivona在當日對外發聲稱看到貝萊德從ESG的角度認可了一些不好的做法,與他們長期標榜的不一致。

“貝萊德曾於2020年對客戶作出退出投資動力煤的承諾,當煤炭價格約爲76美元/噸時,貝萊德開始討論撤資;而現在煤價升至380美元,他們就不提環境責任了。目前貝萊德仍然是嘉能可、Exxaro、皮博迪、Whitehaven等煤炭供應商的主要股東,同時還在向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注資數百億美元,我認爲貝萊德的煤炭策略與煤炭價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Bivona發文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分散投資的一部分,貝萊德在煤炭投資的金額達到數百億美元,但佔比十萬億美元總資產可以說是很小,但是該項投資兩年來創造的利潤卻高達五倍;而這家總部在倫敦的投資機構僅持有貝萊德0.01%的股權,作爲既得利益者,向貝萊德發出ESG挑戰,似乎顯得不合時宜。不過,該事件卻讓全球資管機構如何履行ESG的話題引發關注。

“ESG近兩年風靡全球各個領域,資管圈也在大力倡導綠色投資。但是在傳統能源投資市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依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一年多以來俄烏衝突更是加劇了全球的能源需求,作爲逐利的資本確實很難一下子完全抽身,只是在踐行ESG的過程中,大型資管機構唯有靠自覺設置一些投資規範,畢竟外在的道德約束對資管機構的投資決策構不成影響。”12月8日,上海一家大型資管機構投資負責人黃佳(化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指出。

貝萊德的“煩惱”

對於上述事件中Bluebell Capital提出的撤換拉里·芬克首席執行官職位以及重新審查公司ESG立場的兩項述求,貝萊德集團在12月8日回應稱,Bluebell Capital的建議不符合公司客戶的最佳經濟利益。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貝萊德下半年以來遭遇到股東在ESG上面的“掣肘”不少。就在今年8月,美國能源中心得克薩斯州宣佈,正式將貝萊德等10家金融公司列入黑名單,理由是這些公司曾抵制得州化石燃料行業,此舉導致得州退休金和當地的其他公共實體拋售原先持有的貝萊德股票;今年11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財政部長約翰·施羅德在寫給芬克的公開信中表示,因其公然反對化石燃料的政策將破壞路易斯安那州的經濟,該州撤出所有貝萊德基金;本月初,美國又一工業州佛羅里達宣佈,該州財政部將撤回由貝萊德負責管理的20億美元資金,因爲貝萊德公開表示“投資除了要產生回報之外,還要有其它如ESG的發展目標,但這並不是我們簽署過的合同內容”。

“近期發生在貝萊德身上的這種衝突,無形間反映出資人(LP)與資管機構(GP)在ESG投資方面的巨大分歧。比如越來越多出資人,尤其是富豪家族辦公室要求資管機構迅速退出任何傳統能源領域的投資,但資管機構爲了確保投資業績跑贏高通脹,更願採取逐步退出的策略;此外,一些養老基金與大學基金會出資人要求資管機構遞交詳盡的投資企業ESG報告,包括這些投資企業每年碳排放減少的具體數量等,但不少資管機構鑑於保護投資企業商業機密的考量,未必會提供如此詳盡的數據。但這些矛盾可能導致出資人認爲資管機構未能有效落實ESG投資承諾,引發新的投資矛盾。”12月9日,香港海外家族辦公室負責人梁美珊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在梁美珊看來,發生在貝萊德與股東之間的ESG分歧並非個例,還有一些海外大型資管機構也面臨着ESG發佈的煩惱。

“臨近年底,越來越多資管機構都要向出資人遞交年底ESG投資報告,儘管越來越多華爾街資管機構將ESG納入核心投資策略,但ESG投資缺乏權威統一的界定標準,導致資管機構之間對ESG投資的理解有着較大差異,目前不少對ESG投資極其苛刻的出資人,主要是家族辦公室與個別FOF機構開始聘請第三方研究機構,調查資管機構是否爲了提升業績表現,刻意投資一些存在‘洗綠’行爲的上市公司。”梁美珊表示。

不過,也有投資界人士分析指出,貝萊德在全球動力煤市場上的操作並非主動,而是一種“被動”加倉行爲。

“貝萊德增持如嘉能可等煤炭供應商股票,是通過持有一系列指數化投資被動持有傳統能源上市公司,所以Bluebell Capital本身作爲一家投資機構,其指責也變得有些無理取鬧,目前多數貝萊德股東方與出資人都力挺貝萊德管理團隊,他們認爲資管機構全面落實ESG投資承諾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就像歐洲面臨能源供應風波時不得不加大傳統能源的進口,但這不會影響歐洲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能提升的長遠規劃。”對此,中歐工商管理學院一位曾在海外大型資管機構任職過的客座教授9日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

對於國內資管圈的啓示

隨着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以保險、公募基金爲代表的資管機構踐行ESG路徑從2020年開始也越來越受各界關注,一些大型保險、公募機構也從去年開始每年發佈ESG報告。不過這些報告從內容上來看,與海外大型資管的ESG路徑仍存差別。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國內一家大型公募機構所發佈的ESG報告發現,該報告首先提及的是在產品、人才培養、金融科技轉型、養老服務領域等方面的“建樹”,其次才提及在綠色投資上投入的資金以及未來加大綠色投資的路徑,對於具體投資標的則沒有提及。

同時在保險資管市場,今年10月由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所發佈的《保險資金ESG投資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國內超過二十萬億元的保險資金在ESG領域仍然缺乏相關支持政策,如統一的ESG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健全規範化的ESG投資和產品標準政策等。

報告指出,“我國ESG投資市場國內外影響力有限,整體投資規模相對較小,ESG相關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保險機構的市場參與不足。同時,我國機構加入國際相關可持續組織或倡議的積極性不高,整體影響力和話語權較低;機構ESG投資能力相對落後,ESG仍較少全面納入機構戰略規劃、組織管理、投資機制、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等;發展初期ESG投資成本較高。”

“國內資管機構的投資策略不會遇到貝萊德這樣的窘況,首先國內大型資管機構的股東基本不會出現特別多的股東,在執行投資策略上外界也很難看到具體的信息。就以ESG報告爲例,國內資管機構的報告內容也主要是對上而不是對外。尤其是某一個投資項,在最初做決策的時候都是保密的,外界也很難了解到資管機構的投資項目到底是不是符合綠色投資以及ESG的標準。”前述上海資管機構負責人黃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保險資管的ESG投資,上述報告也建議從政策監管層面逐步建立完善ESG相關政策制度,規範ESG投資發展;構建ESG投資配套激勵機制,加大ESG投資支持力度;完善ESG數據治理和整合,完善ESG投資基礎環境;從市場主體層面則建議建立ESG投資目標和戰略,分層次分階段開展ESG實踐;強化ESG投資能力建設,全方位落實ESG理念;加大ESG投資產品創新,綜合考量本土化因素;鼓勵其他市場機構共同完善保險資金ESG投資生態圈,打造市場影響力。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