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美科技启动IPO计划失效后,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所拥有的数字零售平台多点拟通过港交所上市。12月7日,多点数智有限公司(Dmall Inc.)(以下简称“多点”)向港交所递表,申请港股主板IPO。

按照多点官方的定义,多点是一个为本地零售业提供基于云的一站式端到端的数字零售SaaS平台。而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公司,早期的数字零售业务以物美超市在北京和杭州的数百家门店为依托,其幕后主要掌舵人也是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在多点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张文中通过数家实体间接持股合计约58.36%。

就像已经在美股上市的达达一样,多点带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是即时零售业务的部分——消费者基于定位通过多点APP下单购物,享受一小时即时达服务。

实际上,多点的主营业务涵盖三类:零售核心服务云、电子商务服务云、营销及广告服务云。

其收入结构也以佣金和相关费用为主,例如在零售核心服务云方面,多点从客户商品交易总额收取一定百分比费率的佣金;在电子商务服务云中,多点同样按照客户在电子商务服务云下所处理的商品交易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收取佣金,并根据客户要求向需要配送服务的客户收取配送费;在营销及广告服务云方面,多点向广告客户收取广告费和咨询费。

上述三块业务让多点的收入连年递增。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前9个月,多点Dmall分别实现收入2.65亿、4.87亿、10.45亿以及11.02亿。从营收贡献看,截至2022年前9个月,零售核心服务云实现收入6.4亿,占比58.1%;电子商务服务云实现收入3.36亿,占比30.5%。

不过,其净利润难言乐观。2019年至2022年前9个月,多点净利润分别为-8.3亿、-10.9亿、-18.25亿以及-4.81亿,三年半亏损超过42亿。

这种亏损状态是即时零售平台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

以眼下中国即时零售平台份额最大的达达为例,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达达营收分别为31亿元、57.4亿元、68.66亿元、66.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17亿元、-24.7亿元、-16.37亿元。和达达相比,多点的营收规模为达达的五分之一,但亏损并没有相应减少。

而即便如此,即时零售仍然是疫情之后被进一步看好的赛道。

咨询公司凯度(Kantar)发布的消费者指数最新报告显示,平台电商消费者数量的增长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即时零售O2O成为品牌接触更多消费者、发掘新消费场景的重要渠道。截至2022年10月的40周,即时零售O2O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3.5%,已成为主流快消品牌获取消费者增量的新阵地。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未来几年即时零售复合增长率将会保持高位,预计到2026年,即时零售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这意味着,只要不断开拓新的零售客户,这一业务规模就可以持续扩大,进而优化利润率。

但多点的挑战在于,其业务对物美系客户的依赖性非常高。

招股书称,公司大部分年收入来自有限的主要客户,包括物美集团、麦德龙中国、重庆百货、银川新华及在选定亚洲市场运营的DFI Retail Group这五大客户,而麦德龙、重庆百货、银川新华都为物美系企业。

2019年至2022年前9个月,前五大客户提供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4.5%、69.8%、70.2%及78.4%。

这其中,多点尤其离不开物美集团。在上述报告期内,多点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分别为1.6亿、2.7亿、4.7亿、4.9亿,收入占比分别为59.1%、54.5%、45.3%、44.4%。

从消费端也能感受到双方的深度捆绑,物美和麦德龙的即时达购物都通过多点APP下单完成。2021年3月29日,物美科技有限公司曾在港交所递表,希望将物美超市门店和麦德龙一起打包上市,但目前其递交的招股书已经处于失效状态,且至今未更新。

除了对物美系零售公司的依赖,多点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中还提及,在新的区域有气势下沉市场,该业务如果不能为低线下称市场接受而导致订单密度不够,或者缺乏相关的本地零售客户,而未能开拓新市场,将对其未来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