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美科技啓動IPO計劃失效後,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所擁有的數字零售平臺多點擬通過港交所上市。12月7日,多點數智有限公司(Dmall Inc.)(以下簡稱“多點”)向港交所遞表,申請港股主板IPO。

按照多點官方的定義,多點是一個爲本地零售業提供基於雲的一站式端到端的數字零售SaaS平臺。而這家創立於2015年的公司,早期的數字零售業務以物美超市在北京和杭州的數百家門店爲依託,其幕後主要掌舵人也是物美創始人張文中。在多點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張文中通過數家實體間接持股合計約58.36%。

就像已經在美股上市的達達一樣,多點帶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即時零售業務的部分——消費者基於定位通過多點APP下單購物,享受一小時即時達服務。

實際上,多點的主營業務涵蓋三類:零售核心服務雲、電子商務服務雲、營銷及廣告服務雲。

其收入結構也以佣金和相關費用爲主,例如在零售核心服務雲方面,多點從客戶商品交易總額收取一定百分比費率的佣金;在電子商務服務雲中,多點同樣按照客戶在電子商務服務雲下所處理的商品交易總額的一定百分比收取佣金,並根據客戶要求向需要配送服務的客戶收取配送費;在營銷及廣告服務雲方面,多點向廣告客戶收取廣告費和諮詢費。

上述三塊業務讓多點的收入連年遞增。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前9個月,多點Dmall分別實現收入2.65億、4.87億、10.45億以及11.02億。從營收貢獻看,截至2022年前9個月,零售核心服務雲實現收入6.4億,佔比58.1%;電子商務服務雲實現收入3.36億,佔比30.5%。

不過,其淨利潤難言樂觀。2019年至2022年前9個月,多點淨利潤分別爲-8.3億、-10.9億、-18.25億以及-4.81億,三年半虧損超過42億。

這種虧損狀態是即時零售平臺行業的一種普遍現象。

以眼下中國即時零售平臺份額最大的達達爲例,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達達營收分別爲31億元、57.4億元、68.66億元、66.87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6.7億元、-17億元、-24.7億元、-16.37億元。和達達相比,多點的營收規模爲達達的五分之一,但虧損並沒有相應減少。

而即便如此,即時零售仍然是疫情之後被進一步看好的賽道。

諮詢公司凱度(Kantar)發佈的消費者指數最新報告顯示,平臺電商消費者數量的增長明顯放緩,與此同時,即時零售O2O成爲品牌接觸更多消費者、發掘新消費場景的重要渠道。截至2022年10月的40周,即時零售O2O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3.5%,已成爲主流快消品牌獲取消費者增量的新陣地。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即時零售發展報告》,未來幾年即時零售複合增長率將會保持高位,預計到2026年,即時零售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這意味着,只要不斷開拓新的零售客戶,這一業務規模就可以持續擴大,進而優化利潤率。

但多點的挑戰在於,其業務對物美系客戶的依賴性非常高。

招股書稱,公司大部分年收入來自有限的主要客戶,包括物美集團、麥德龍中國、重慶百貨、銀川新華及在選定亞洲市場運營的DFI Retail Group這五大客戶,而麥德龍、重慶百貨、銀川新華都爲物美系企業。

2019年至2022年前9個月,前五大客戶提供服務收入佔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爲74.5%、69.8%、70.2%及78.4%。

這其中,多點尤其離不開物美集團。在上述報告期內,多點來自物美集團的收入分別爲1.6億、2.7億、4.7億、4.9億,收入佔比分別爲59.1%、54.5%、45.3%、44.4%。

從消費端也能感受到雙方的深度捆綁,物美和麥德龍的即時達購物都通過多點APP下單完成。2021年3月29日,物美科技有限公司曾在港交所遞表,希望將物美超市門店和麥德龍一起打包上市,但目前其遞交的招股書已經處於失效狀態,且至今未更新。

除了對物美系零售公司的依賴,多點在招股書的“風險因素”中還提及,在新的區域有氣勢下沉市場,該業務如果不能爲低線下稱市場接受而導致訂單密度不夠,或者缺乏相關的本地零售客戶,而未能開拓新市場,將對其未來前景產生不利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