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楊 煜 實習生 尹倩芸    每經編輯 張海妮    

ESG已成爲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的一大趨勢,在資本市場掀起一波波討論熱潮。與此同時,ESG實踐中的種種問題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作爲一項內涵複雜的評價體系,ESG各維度之間是否存在潛在衝突?企業落實ESG目標是否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企業董事會對ESG重要性的認知正在快速提升,但企業在踐行可持續行動與承諾之間亦存在脫節。

針對上述疑問,11月末,《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採訪了羅盛諮詢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程原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聚焦ESG背景下企業面臨的新要求與新挑戰。

程原表示,中國的許多企業都已踏上了ESG轉型的征程,但在轉型中,大部分企業亟需可持續領導力和頂層設計。卓越的ESG表現意味着企業具有覆蓋決策層、監督層、執行層各個層級,且分工負責、權責清晰的ESG治理架構。

王遙也指出,根據目前上市公司ESG報告的披露情況來看,國內企業在董事會層面獨立設立ESG專項委員會,明確整體ESG職責的企業相對較少,整體的ESG治理框架仍有欠缺。

轉型帶來成本“陣痛”

ESG是一種完美的評價體系嗎?當ESG逐漸成爲資本市場的一門顯學,質疑者的聲音並未就此消失。馬斯克曾因特斯拉遭標普500 ESG指數除名而指責ESG是一場騙局,還有聲音稱ESG設置的目標相互矛盾,此外市場上圍繞ESG的評價體系也並不一致……

橫看成嶺側成峯。王遙認爲,ESG作爲立足於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從長遠來看公司治理與環境、社會利益之間總體上是相互協調和平衡的。但她也坦言,短期內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維度下的各個議題之間會出現潛在衝突。

“一方面是由於ESG任何維度下的能力建設投入,短期內都會帶來相應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企業的不同利益相關方在三個維度下的主要訴求有差異,需要有效權衡。”王遙解釋道。

例如,減少煤礦投資是否會導致工人失業?發展光伏、風電是否可能會造成環境問題?

顯然,企業不可能對ESG下所有議題做到全面覆蓋。王遙建議,企業董事會需要根據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對相關議題進行重要性排序,明確識別出企業自身最需要實踐的、最有能力去彰顯的、內外部利益相關方最關注的議題。同時,通過構建透明高效的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保持雙向信息的互通,及時對企業的戰略佈局和發力方向進行調整優化。

“短期內的成本增加是必然的,但一定是可控的。”在王遙看來,隨着ESG政策監管環境的優化改善,市場ESG理念的深化,企業的ESG能力建設將會成爲必然要求。短期內的投入將對企業長期品牌建設、規避相關風險、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等帶來顯著影響。

需更加註重輿情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圍繞ESG的種種討論中,常常聽到E(環境)和S(社會),有關的G(公司治理)的討論相比之下並不豐富。那麼,G與E、S兩大維度相比存在哪些特點?ESG體系的提出爲公司治理帶來了哪些新的觀念和要求?

“E(環境)是企業必盡之責。每家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都面臨環境保護法律的剛性約束和責任,必須依法解決好生產過程的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所以企業高度重視。S(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對股東、員工、消費者的應盡職責,也包括了慈善行善的願盡職責,所以企業關注度始終很高。G(公司治理)更多要求公司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要遵法守紀、盡責履職、對企業的合規性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相信更多的中國企業在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切實將ESG深植於業務戰略中,以可持續發展撬動企業的全面轉型。”程原表示。

王遙認爲,與E和S相比,公司治理(G)指標具有顯著的負面篩選特性,指標指向性也更爲微觀,能夠從約束、監督以及利益相關者等的角度直接展現和評價公司在內外部治理上的表現。

“一方面,G維度會關注公司在董事會、高管薪酬、股權結構等方面的長期設置與管理,如最常見的‘反腐敗’‘反競爭’等指標;另一方面,G維度會通過納入短期公共事件指標來實現對公司信用、品牌等的即時監控,進而綜合性保障公司的可持續運營效率、公平性、獨立性、結構多元化,保護各方利益不受損害。”王遙補充道。

王遙表示,同以往相比,ESG體系下的治理維度要求公司更加註重輿情管理、投資者關係管理及商業道德。鑑於環境、社會及治理每個維度的複雜性,公司董事會面臨着需要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要求的優先級關係的挑戰。

構建可持續領導力

儘管ESG理念正在以洶湧之勢席捲企業管理層,但承諾往往要比行動簡單一些。羅盛諮詢曾與55位跨國企業的CEO和董事會成員進行深度訪談,發現有92%的CEO認爲融合可持續發展對企業成功至關重要,但在行動層面上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在這麼做。

ESG要如何實實在在地融入企業的發展和治理中去?

程原認爲,公司治理中構建可持續領導力是撬動企業轉型的一個有力支點,需要董事會與高管緊密協作,而重要的抓手就是專業人才帶領,來保證企業ESG戰略的落地。這就需要提升董事會和高管的ESG專業度,比如設置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引入具有專業背景的人才。

中國企業已顯現出將可持續發展人才引入管理層的趨勢。例如,騰訊在董事會下設企業管治委員會,協助董事會監督ESG事宜。此外,騰訊還委任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張秀蘭教授爲獨立非執行董事兼企業管治委員會成員,從而提升董事會的有效性、性別多元化以及在可持續領域的專業度。

同時,王遙也指出,根據目前上市公司ESG報告的披露情況來看,國內企業在董事會層面獨立設立ESG專項委員會,明確整體ESG職責的企業相對較少,整體的ESG治理框架仍有欠缺。

“對於董事會而言,完善ESG相關的職能架構是重要抓手。”王遙表示,“只有從董事會層面重視ESG治理體系建設,明確職責分工,形成組織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治理體系,才能真正‘自上而下’地將ESG理念貫徹落實到企業日常生產活動中,全面提高企業的ESG能力建設,真正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