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可以得到物質上的安全感,情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當安全感十足,就會飽暖而思淫慾,產生對物質扭曲的貪慾和對情感更高的要求。金錢的流動是跟着需求走的,需求來自意識形態。所以賺快錢,除了剛需壟斷的資源行業外,剩下都是圍繞社會思想形態,也就是“怎麼賺更多的錢”和“怎麼獲得更好的情感”。

資源壟斷,大規則上是屬於朝野的;而思想形態此類,多常見於市井。草民刨食所謂的創業,基本上統統在市井這個圈層裏轉悠。所以,任何需求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看它們背後的意識形態。判斷局勢就要從關注意識形態開始,落實到生活方式層面。價值評估與是非觀的巨大變化,帶來商業上諸多的見縫插針的機會。

作爲老闆,你要知邊界懂規則。邊界就是選定目標人羣,也就是要賺誰的錢,這是首先要明確好的;規則就是了解對象的意識形態,再畫出對象在生活方式上的軌跡;然後見縫插針,這針就是你的商品或服務。所謂創新,無外乎就是意識形態在生活方式上的新套路,新花樣,和新玩法。

一磅銅的價值與價格

二次大戰期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在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二。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了幾十萬人,後來,這對父子活了下來並在美國的休斯敦做起銅器生意。有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道:35美分。父親說:對,大家都知道是這樣,但作爲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35美元,不信你試着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多年後,這個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着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鐘錶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然而,真正讓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一九七四年,爲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政府向社會招標幾個月都沒人應標。正在旅遊的這個兒子聽說後,飛往紐約實地查看後,當即簽約。

因爲在紐約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許多公司對他的這一舉動暗自發笑,並期待笑話發生。這時他開始組織人對廢料進行分類處理: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成底座;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包裝起來銷售給花店。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

以色列,自然環境惡劣,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人口稀少,然而與周邊國家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以色列繁榮的經濟、清明的法治、安定的生活、高質量的教育,吸引着各種信仰、膚色的移民。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爲何能夠如此優秀?顛沛流離數千年之後,他們爲何能夠建立全中東最強的以色列?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令無數人癡迷神醉,卻又莫衷一是。猶太民族爲何如此優秀?

如果你去中東找石油,請忽略以色列;如果你去中東找智慧,你必須去以色列。數千年來,即便是在沒有國家沒有領土,流散世界各地的漫長曆史中,猶太民族依然貢獻了最高比重的知識精英和鉅額財富。人的智慧纔是永恆的財富,它引導人們通向成功,並且比金錢更加可靠,更能經得受住時間的考驗。

科技很偉大,推動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然而,科技只是結果,而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財富驅動力。人類文明首先得益於人的思想,有思想纔有基本方向,其次得有制度與體系配合。生產力的基礎來源是創造性。而創造性是由思想決定的。思想是第一生產力;制度是第二生產力;科技是第三生產力;資本是第四生產力;營銷是第五生產力;製造是第六生產力。

行深一步,你還會發現生產力需要文化與教育來輔助。文化是境界。只有在良好的文化體系中,思想的創造力才能迸發。制度、科技、資本、營銷等,也需要文化來滋潤。教育是人成爲人才的重要一環。沒有好的教育,那就沒有好的思想與文化,就沒有優秀的科技人才。而思想、文化、制度又直接影響教育品質的提升,這是一個循環。

創造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沒有思想的解放,生產力是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的。世界上所有的創新幾乎都來源於思想精神的自由。要讓生產力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要有對人真正的理解與尊重,尤其是對思想的尊重。過度保守和過度冒進的價值觀都是對思想和智慧的扼殺,意味着你會走進資源浪費的陷阱。

真正成就猶太人的是他們的智慧。他們善於轉換思路思考問題,常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他們懂得珍視上帝賜予的智慧,懂得去鑄造、打磨這枚無價的金幣。他們將智慧看得比金錢更加珍貴,因爲他們深深地知道:人的智慧纔是永恆的財富,它引導人通向成功,並且比金錢更加可靠、更能經受住考驗。

思想智慧的成因:道·法·術

點線上的認知叫觀點,面體上的認知叫系統。所謂思想就是系統化的認知,並且是有層次的,包括道法術三個維度。思想可以不假借知識,甚至與文字無關,思想依賴於人的思維高度深度廣度。道法術,三者打不通就混亂,沒法用。越往上越虛,越往下越實;虛的指導實的,抽象指導具象;極度抽象叫道,極度具象叫術,位於中間的叫法。所以:做人有術,但法無定法,大道至簡。

越向上越統一,大道一也。這個得悟,道是悟出來的,要有慧根。悟道也是有層次的,有能說出來的,再往上是說不出來的無法表達的。然後從道向下推演,越向下應用越明顯,越趨向於術,但是侷限性越強。越是短平快越是膚淺。越向下,那些射線之間的距離越遠,就越不能道理相通。所以大多數人學了一身的術,但是換個環境不得施展,就沒價值了。太過實用的東西侷限性就大。

沒有道的加持,術之間很難打通,銜接不上,反之亦然。法術天生就有隱蔽性,因爲其都是有侷限性,有適用範圍的,不能從更高的維度去破解它,那麼法術自然很神祕。古代神話故事,時不時來一句:你有什麼法術拿出來看看,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所謂的道法術都是相對的。在這個領域的道,換成另外一個領域就是術;在這個領域的書術,換做另外一個領域興許就是道。

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就真的是最基礎嗎?肯定不是,還要繼續往基礎上鑽研,這就像悟道。但是這並不耽誤往應用上發展,可以發展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等一大堆,到了刨食領域更能發展出各個工種。底層教育就是教授各種術,就是工種教育,越細越好;高級層教育就是啓悟,不教具體東西,而是去啓迪人們不斷地跳出具體來向虛無上看。

道法術一定打通才能用。平等割裂相當於把道給肢解了,你都把道給弄死了,怎麼可能用得上。道管道的用,法管法的用,術管術的用;各有其用,不可混淆。道的功夫一定在詩外,一定是在更高的維度上。人的年紀大一點就慢慢開化,感覺到術和法之間的關聯,就說是已經悟道,實際上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偶爾共鳴一下。這種認知意義不大,實質性作用也沒有多少。

最後強調一下,不要被碎片化的知識誤導。道法術沒有既定和明確的定義,殺豬賣菜做人搞科研搞管理研究經濟等等,都有道法術,而且都是一樣的。修行與開悟在於點滴功夫,沒有形式主義,形式主義這東西害人。文字定義的越死就越底層,穿透文字束縛,找到思想思維共振的地方,就是開始覺悟,就是智慧。智慧的巧妙在於能比擬,舉一反三,通俗易懂。所以古人講邏輯,善比擬,比擬玩得好,證明道理真的搞透了。

思想智慧是怎麼運作的?

知道一個東西是什麼,叫解構;知道怎麼去獲得它,叫結構;知道如何運用使用它,叫重構。一個人如何能做到逐類旁通,一通百通?這需要你具有融會貫通的思想智慧。如果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比作是計算機的軟件,想要破解軟件你就要了解編程。編程在這裏的隱喻就是方法論,也叫作哲學。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智慧。

思想智慧不一樣,腦子裏的邏輯程序就不一樣,破解問題的方法也就不一樣,所呈現出來的應用軟件也就不一樣。老子看見的是陰陽,鬼谷看見的是捭闔,黑格爾看見的是矛盾,毛爺爺看見的是階級鬥爭……英雄所見不同,英雄所見略同。人們看到同一事物,但腦子中事物的結構卻是不同的。人結構的不同,決定了人生的過程與結果。

人的思想起源於心。同門師兄弟所思所學一致,但所成不一,這是因爲發心不一樣。把人的思想比喻成一個產品,那麼心就是誕生地,大腦就是加工地。高級的東西需要心悟,低級的東西需要大腦思考。如果大腦離開心悟,就會越想越亂,思考變成一種痛苦的負擔;人的一生靠兩種力維繫:心力和思想力。

什麼是心力?心力可以粗淺理解成心理承受力,其波動範圍在矛盾的事物之間。比如善惡、是非、苦樂等。有的人波動範圍小,有的很大,越大心力越強,包容的事物就越多。德不配位必有餘殃。這個德,就是心力的反映。一個人能鎮得住多大權力和能鎮得住多大財力都要看心力。

沿着德在更大的維度來看看心力。比如善惡,心力強大的人所能容納的善惡更加廣大,心力越弱所認爲的善惡就越狹隘,弱者最喜歡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比如是非,心力強大的人是非觀也更具包容,所以有個詞叫大是大非,心力越弱的人越在乎黑白分明,越要搞明白一個事物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

思想力與心力互爲影響。思想力帶動心力這一過程,叫做證實;從虛到實,從虛擬結構到實體落地;心力又反過來推動思想力躍升,這叫覺悟;從實推虛,從實際感悟到思想開悟。什麼叫開悟?一種是天賦很好,通過心眼即可比別人看見得更多,所悟自然範圍更廣;另一種是通過經歷感受推動思想啓悟,也就是通過經歷看見了更多一道門,思想再進去悟。

心力需要通過對抗來強化力量。一個人經受過的挫折越大,對痛苦的承受力越強,在挫折中慢慢就明白了大是大非、大善大惡。其實人與人的能力大同小異,都差不多,主要差在心力上,有的人敢做事是因爲他曾經經歷過那種成功、那種快樂,他能夠承受,所以內心就頗具自信。所以,人要敢於挑戰,敢於對抗。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人人都通過對抗來強化心力,獲得成長,那麼環境的影響力與個人的經歷多寡就很重要了,但這怎麼解釋很多人年輕有爲呢?這是因爲心力鍛造的第二種方法:思想力帶動。思想力是精神抽象的東西,是對整個世界的結構觀察。心力是實的,思想力是虛的,虛的帶動實的。

人在實際生活層面經歷是有限的,但在思想世界裏可以經歷更多,在於人是否勤加思考,更在於人是否能夠用心去悟。科學家雖然沒有經歷過冰川破裂,但在精神思想上早已經歷過多次,在真實面對冰川破裂之時,承受力自然更強,因爲他對冰川破裂的結構已經瞭如指掌。思想先經歷,身體後經歷,這就是帶動,但是能否帶得動就要看思想的結構了。

結構是思想內在的本源

沒結構的思想就像是石墨,有結構的思想就像是鑽石,雖然構成元素都一樣,但是在分子結構上不一樣,從石墨到鑽石是一個結構化質變。沒有結構思想的人,很容易淪爲噴子!也就是腦子沒有結構力約束,天馬行空胡思亂想,想得比天高,比如一談到戰爭噴子們各個羣情激昂,但是讓他去實操,估計上戰場第一個嚇破膽,因爲心力太弱。

機點。世界是由一個個的機點聯繫在一起組成的結構。什麼是機點?是指一扇門的軸心部分,軸的運動導致這扇門是開還是關這一動態的發生。機點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樞紐,或者說叫關鍵環節。抓到門的機點才能開啓思想這扇門。絕大多數人在學習的時候,只能看見皮肉,抓不到關鍵。一個事物就如同一扇門,只有抓到樞紐這個關鍵點,我們才能掌握和判斷這扇門的趨勢:開與關。抓取機點的能力,決定了人思想的洞察力。

變機。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事物就是因爲變化纔會存在,只是很多事物變化得太慢,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會有一個暫時性的機點,也就是關鍵點,但這種暫時性的正確會隨着時間被打破。陰極還陽,陽極復陰,陰陽是一體倆面,相互轉化的。萬事萬物的機點變化就是因爲陰陽的互相轉化。當我們把真實的事物無限的拆解下去,會發現構成事物最基本的單位是離子態的無。實有和虛無也只是一個抽象的陰陽轉化。

機緣。所謂機緣就是因果關係。只要是個人,都會有點洞察力,都會明白幾個機點。你只明白幾個小機點是不夠的,開悟就需要把眼睛的視野打開,找尋千百萬個機點之間的因果關聯,思想需要不斷地串門。世界就是由無數個機點所組成的結構,而這個結構在人類思維裏的最高的形態就是陰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就是事物的本源,二就是陰陽,三就是陰陽的變化所產生的無數的機點而又組成的萬事萬物,也就是世界的結構。世界就是由無數個機點所組成的結構,每一個機點之間都是互相聯繫起來的。這個在佛家就叫因果。事物所產生的機點都是由於因果造成的,機點之間互爲因果。我是你的因,你是我的果,而我又是另外一個事物的果。

經濟就是如此。隨着物質創造的越來越多,在交易中尋求一般等價物作爲標準交易載體,貨幣開始出現;當分的邏輯開始運用,分工與分配就出現了;貨幣的出現,讓交易的效率更高,社會生產生活的分工得到極大刺激。這就是一個小的因果鏈條。我們不難看出,世界是無數的機點互爲因果聯繫的,這種聯繫就是:緣。

人的思想深刻與否,就在於能否釐清這個緣。人生的修煉其實就兩個境界:下面的境界就是抽絲剝繭,也叫經驗主義哲學;上面的境界就是心性頓悟,這就是心性學。因爲緣本身就是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所以很難全面也不可能全部釐清。但是,你如果能心性開悟,自然可以覺察出構成每一個事物的機點。

心性的開悟是極其稀有的。有時候你看到的真相,在一個小邏輯上是對的,但是拿到更大的因果緣系統裏,它就是錯誤的。心性的修煉就是要逃離我執,你纔有可能接近事物的真理真相。雖然我們都要面對實際生活,但人每天都能拿出一些時間安靜的思考,逃離我執,這樣才能一點點開悟,才能更好地面對和掌控實際生活。

思想的格局大小在於取向。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怎麼才能學有所得?人都想獲取洞察世事的思想,這個思想是什麼樣的?答案就出來了:悟出一個個機點,也就是事物關鍵樞紐點,這就是學有所得;腦子裏有一部機點的系統結構圖,將更多個機點通過因果組合聯繫起來,並觀察機點間的互相影響緣,這就是人的思想,這樣就學有所成

經濟往上看就是政治,政治往上看就是人性,人性往上看,就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開始趨近於物化,人在這時候就是個物性的本然,是個非人非物的狀態,唯有如此,你才能看懂人性。人性就是人道。道德經很智慧,講道講德,最終都是在講關於人的東西。乍一看是低層次做人哲學,明白人一看卻又遠遠超脫了人性的侷限。

人類種種溫情都源自於冰冷的客觀道德,人類所創造的主觀社會種種法則術用,都源自於物化的人性推動。如果眼中只有溫情,那就說明還沒悟透。研究中國哲學首先要將人給物化到一種非人非物的狀態。所謂謀略就是玩物玩人,把人當成物件來看待。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學習與思考是完全不同東西。學習是原料填補,思考是昇華提煉。沒有基礎原料你拿什麼提煉。提煉就是系統化的過程,系統化的思考就是思想,思想纔是智慧。知識作爲原料之一,必須經過轉化,轉化的知識就是智慧。所以,纔有思想智慧之說。讀書不是無用,而是你要會讀書,讀好書。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傳授串門結構;授業就是傳授一個個機點;當思想的衆多機點不斷地串門形成一個人的結構化思想,自然也就無惑了。一個人有沒有思想取決於開關竅,開關竅要建立在思想結構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系統化的方法論。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你只缺點撥,你需要有人來幫你跳出紅塵,又歸於紅塵……跟隨禪門商道持續修爲,一起開啓財智之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