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炎炎 吳霜 上海報道

“無論天涯海角,我都要追到你。”

這不是浪漫唯美的愛情宣言,因爲故事的甲乙方是資管機構和銀行。

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下文簡稱《倡議》),不僅在銀行存款端,在資管業也同樣掀起了波瀾。雖然“手工補息”逐步叫停後“存款搬家”效應明顯,理財規模陡然上升,但是銀行理財、保險資管在內的資管機構也一直將商業銀行存款作爲重要投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手工補息”的存款,在“高收益資產荒”的當下,資產配置也遇到了難題。

部分資管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4月以來他們到處找大行分行商討後續利息方案,不少大行紛紛表示4月8日以後的補息部分不再兌付,但實際上,各資管機構和大行在具體產品的政策落地問題上仍在博弈。

甚至,有資管機構不惜“千里追息”。

“爲了手工補息的事情,最近公司裏組成了‘追討小組’,去各大行分行要求延續之前的補息政策,甚至小組還一口氣跑到了大西北的分行苦苦‘追息’。”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

原先怎麼補?

追根溯源,“手工補息”原本是一個銀行業用於勘誤的補充工具,但是在實際運用中範圍逐步擴大,成爲對公、對個人客戶攬儲的“利器”。

一位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介紹,雖然對銀行的考覈上,監管不再重視月末和季末指標,但是大型銀行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存款衝刺的需求仍在,規模攀比情結沒有減弱。對公客戶是積極爭取的對象,因此在實操上經常通過“手工補息”的方式爭取一些對公客戶,包括資管機構客戶。

有保險機構人士對記者說,“手工補息”一般能夠補10bp到100bp,主要看資管機構與銀行議價的能力。也有銀行理財人士表示,曾經見過原本年化收益1.6%的存款被“手工補息”至3%,上浮140bp之多。另外一位理財人士稱,他們操作的某大行華東分行存款,經補息後活期收益率已經超過2.7%。

這麼高的收益,對於目前面臨“資產荒”的資管機構確實是一門好生意。一般來說,“補息”的是一般性存款,而銀行理財公司投資銀行存款屬於同業存款,拿不到這一塊“手工補息”,因此理財公司想了個“好辦法”,繞道保險資管,與銀行分行商定通知存款或協議存款,還是可以拿到“補息”,分享收益。

“粗略估計,投向此類存款的資金有2-3萬億,不是小數。”上述理財人士表示。

“補息”的手段堪稱五花八門,很多是通過抽屜協議約定更客觀的利息。此外也衍生了一些“灰色”的辦法,比如保證金模式。月底的時候銀行分支機構開出一個很高的價格,比例上看,100萬資金在月底之前衝進來可以一天拿到1萬利息,但是也就這一兩天利率高,過了這一兩天之後可以轉出去,因此很多機構大資金衝進來套利。爲了怕機構資金“不靠譜”,在申請了補息額度之後並沒有轉入,銀行甚至要求機構提前交保證金,比如100萬收2萬(當然實際運作中資金量要大很多),如果機構到時候沒有資金進來,銀行就沒收保證金。

自律新規來了

無序套利行爲面臨自律新規。

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倡議》,明確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維護市場合理競爭秩序,強化存款利率調整效果,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聽說銀行是從三個月前開始自查內部高息攬存的問題,5月中旬要對監管提交初步的整改報告,資管機構基本都是從4月8日才知道這一消息。知道了之後火速與銀行聯絡,得到的反饋各有不同。”上述理財公司人士稱。

監管早就注意到銀行高息攬儲的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曾獨家報道,今年年初南方某省金融監管部門近期要求,對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等募集的資金應填入“同業存放”科目,不得計入一般性存款。

在貸款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存款端定期化趨勢加劇的當下,商業銀行淨息差不斷縮窄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月21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爲1.69%。而2023年前三個季度的淨息差分別是1.74%、1.74%、1.73%。

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披露的信息也顯示淨息差進一步下行。

“我們總行領導年初說,誰再高息攬存,誰就是他的敵人。”一位大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本身也早就意識到高息攬儲在侵蝕利潤。

《倡議》發佈之後,4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7.2%,較3月回落1.1個百分點。可以參照的是,今年4月,理財市場單月增長超2萬億元。一增一減背後是禁止“手工補息”之後,“存款搬家”至理財等投資途徑。

5月10日,央行發佈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央行提出低價惡性競爭拖累經營高效企業,也容易造成部分企業藉助自身優勢地位,將低成本貸款資金用於購買理財、存定期,或轉貸給其他企業,帶來企業資金空轉套利問題。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相關部門將加強對資金空轉的監測,完善管理考覈機制。未來隨着經濟轉型升級、有效需求恢復、社會預期改善,資金沉澱空轉的現象也會緩解。當前龐大的貨幣總量增長可能放緩,數據上會有擾動,不宜簡單作同期比較。但這並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減少,真正需要資金的高效企業反而會獲得更多融資,是金融支持質效提升的體現。

博弈進行中

雖然儲戶資金來了理財,但是理財公司和一衆資管機構正忙於苦苦“追息”,他們戲稱現在忙得“人仰馬翻”。

一位理財公司人士稱,原本2.5%的掛牌利率,銀行答應3%並簽訂協議,有些理財產品在運作過程中按照攤餘成本法來計價,結果到4月銀行不認3%,只按照2.5%來付息,那麼臨近產品打開,收益曲線會突然下墜,如果是最後衝進來購買產品的客戶,就會直觀地看到負收益。而提前離場的客戶,拿到的是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取消補息前的高收益。後面的客戶會非常不滿。

怎麼辦?與銀行協商。

“提前支取並追償利息是理財子普遍的選擇,”一位城商行理財子人士告訴記者。前文也有提到,有保險機構千里迢迢去大西北“追息”。

不過,對於理財子來說,追償利息的難度也不小。“付息的一方主要是國有大行,並不是弱勢;而收息的一方都是大型非銀機構,也很強勢。兩股力量在博弈的過程中,還沒有結果”,另一位城商行理財子人士表示,有些大型機構資金託管在大行,甚至會對銀行表示,不補息就取走託管資金,將資金託管作爲談判籌碼。

記者從多家銀行或資管機構得到的“追息”結果反饋不一:有些銀行分行以4月8日爲界限,之前的通知存款依舊按照補息的收益結算,有些銀行分行以4月30日爲界限,有些以5月15日爲界限。總體來看,如果是7天/14天通知存款,銀行均表示不能繼續按照原先補息的方式結算;如果是期限較長的定期存款、協議存款,假使產品端還遠未到期,繼續按照此前合同操作。具體怎麼執行,不同機構與不同分行商量的結果不一樣。

一位國有行理財子人士表示,雙方博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沒有明確的操作指引或方法,有沒有“新老劃斷”的規則,“在具體的執行層面,4月初下發《倡議》,到4月底大家開始重視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案。”

一位大行華東分支機構行長對記者坦言:“最近有保險公司在向銀行要求補息,但是這是銀行業自律要求的,銀行現在也不要這些高成本存款了,我們不能再給他們了,4月30日算是個截止日期。” 

未來怎麼辦?

“現在資管業基本要向銀行妥協了,銀行這次還是比較堅決的。”一家大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

後續怎麼面對客戶呢?

有理財人士稱,如果向存款行追討補息不成,可能會考慮從託管費中騰挪幾十個bp給到客戶,來安撫客戶情緒,如果託管費還不夠的話,可能會出一部分自有資金補貼客戶,“沒辦法,客戶也會用腳投票,實在實現不了之前的收益,總不能全讓客戶承擔,自己也要補貼的。當然,也可冒着丟掉客戶的風險,讓淨值隨着取消補息波動,但目測這種機構會比較少。”

一家合資理財子人士認爲,在原有補息的基礎上,一些理財產品的基準收益率較高,隨着債券本身的收益率下行,加上禁止手工補息,資產端的收益水平會下降不少。也許原來2.5%的基準收益率,現在可能只能在2.2%、2.3%左右。

他認爲,禁止手工補息的做法會降低理財產品收益降低,導致部分產品資金外流,這種趨勢會逐漸顯現出來,對理財行業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理財子需要通過多資產的配置來提高收益,權益或許是一個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