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在歷經了近半年的持續下跌後,銀行理財規模終於“收復失地”。

今年4月,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出現大幅回升,單月增超2萬億元。且進入5月以來,理財規模上漲的趨勢仍在延續。

“隨着近期理財市場回暖、投資收益率上升”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從市場配置策略來看,伴隨着銀行壓降高息存款、整改“手工補息”,理財產品對於短久期債券的配置力度顯著增強,新發產品規模有了明顯增長。

理財市場迎來2萬億元規模增量

今年4月,理財市場規模的大幅回升,規模創下2023年以來的新高。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4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8.6萬億元,環比增加25108.1067億元,增量超2萬億元,規模達到2023年以來的新高。

從產品類別看,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主要承接了存款的迴流資金。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上述兩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分別爲19.3萬億元和8.6萬億元,環比上月末分別增加1.59萬億元、0.91萬億元。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進入5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進一步延續4月上漲的趨勢。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理財產品最新存續規模爲28.8萬億元,相較4月底,規模增量爲2255.9億元。

談及4月銀行理財規模大幅上升的原因,多位業內專家表示,這不僅與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壓降高成本負債有關,理財市場本身的表現也是重要因素。

“2022年‘破淨潮’的影響已經過去,各家銀行和理財子公司普遍採取了更爲穩健的投資策略,銀行理財本身的吸引力有所恢復。”普益標準研究員楊國忠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外,新“國九條”的發佈,也鼓勵了一些額外資金進入風險較高的混合和權益類產品。

對於今年理財規模的趨勢,招商證券研究團隊預計,由於存款利率下調且保持低位,理財規模有望保持穩健增長,2024年末或超過30萬億元。

“理財產品相對於傳統存款在收益率和靈活性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優勢,近期增量資金也主要來源於此。”普益標準研究員王雨軒認爲,理財規模年內能否真正突破30萬億元,和存款利率水平能否長期維持在低位有很大關係。

短久期理財產品受青睞

在存款降息和債市轉牛的催化下,不少投資者正在銀行理財市場尋找存款的替代品。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以中短債基金爲代表的純債產品較受投資者青睞,短久期理財產品也一度火熱,新發產品規模有所增大。

“理財對於‘高息’存款、非標等資產可獲得性下降,可能將不得不被動提高債券配置比例,尤其是短久期債券。”華泰證券在最新研報中提到,理財的配置壓力也會向貨幣基金和短債基金傳導,短期帶來配置需求。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4年1季度新發短久期理財產品規模4033.83億元,較2023年4季度增加435.37億元。其中,久期爲“3-6個月”產品新增規模最大,較2023年4季度新增規模增加534.82億元。

在業內專家看來,近期,投資者整體偏愛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主要是因爲此類產品兼顧收益與流動性,有助於投資者根據自身情況和投資目標更好地優化資產配置,獲得足夠的安全邊際。

“一般而言,固定利率債券久期越短,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越低。”普益標準研究員王傑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爲了防範潛在的債市回調風險,部分投資者選擇適當降低投資組合久期。與此同時,出於控制產品回撤和順應市場需求的考量,理財公司也在不斷加強短久期、高流動性資產的配置力度。”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要關注中短債增配帶來的市場運行風險。“現階段理財大舉增配中短端債基,也會導致中短端券種交易擁擠度提升,債券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公募基金和理財之間的預期博弈可能加大市場潛在波動風險”光大證券分析師董文欣分析稱。

“目前,理財市場‘資產荒’壓力不減,高收益資產稀缺性給理財產品帶來不小的收益壓力,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下調了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普益標準分析稱,此外,部分債券收益率目前已處相對低位,後期新發理財產品所配置資產的資本利得獲取難度有所增大,疊加市場利率中樞下行的大背景,後市理財產品收益率或有下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