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十條”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行程卡也將正式退場。

12月12日,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發佈通知,稱將在12月13日0時起,正式下線“通信行程卡”服務。“通信行程卡”短信、網頁、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 APP等查詢渠道將同步下線。

至此,誕生1000余天的行程卡正式“下線”。綠色箭頭、星號標識這些曾經出現的符號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根據5月26日工信部公佈的數據,彼時行程卡用戶查詢次數累計達到556億次以上。

作爲最初支持疫情防控的技術手段之一,“通信行程卡”(簡稱“行程卡”)是由中國信通院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企業利用手機“信令數據”,通過用戶手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 ,爲全國手機用戶免費提供的查詢服務,手機用戶可通過服務,查詢本人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信息。

最初上線時,因爲只需要綁定手機號即可識別到訪地點,操作簡單且全國通用,爲支持人員合理流動、安全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撐。上線僅16天后,也就是到2020年2月29日,行程卡已爲全國16億手機用戶,免費提供其本人14天內到訪地服務。

隨着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行程卡也在適時做出調整。

2021年1月8日20時30分起,行程卡將不再對包含中高風險區域的城市名稱標記爲紅色,變更爲在該城市名稱後以*(星號)標記,*(星號)標記表示用戶前14天內到訪過的該城市當前存在中風險或高風險地區,並不表示用戶實際到訪過這些中高風險地區。

2022年6月29日,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7月8日凌晨,行程卡官方微信公衆號再次發文:即日起“通信行程卡”查詢結果的覆蓋時間範圍由“14天”調整爲“7天”。

如今,行程卡雖即將下線,那些綁定在移動APP上的海量數據該如何處理?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此前印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碼管理與服務暫行辦法》,第二十四條明確加強個人隱私保護,爲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第二十九條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違規違法收集、利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爲,可以及時向網信、公安部門舉報。

因此,如果要變更健康碼使用目的的,對其已經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應當再次徵得的用戶同意的方式進行處理或者具備其他合法性基礎(比如政府爲履行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義務所必需),再繼續保留以用作新目的。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行爲法學會網絡與數據法學研究部主任王春暉認爲,“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的數據分析的是“手機信令數據”,通過用戶手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信令數據的採集、傳輸和處理過程自動化,有嚴格的安全隱私保障機制,查詢結果實時可得、方便快捷,爲我國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春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行程卡、健康碼的使命已經結束,處理個人信息的目的已經不再必要,應當依法全部刪除。

他解釋,輔助疫情的一些工具類似行程卡、健康碼等,下線後也儲存和收集了大量個人敏感信息,比如說個人的行蹤軌跡。“這樣的信息原則就是 ‘誰收集、誰刪除’”。因爲健康碼和行程卡都完成了歷史使命,所以當初批准收集的部門應該去主動刪除這類信息,保存這些數據保存沒有任何必要

對於個人信息的定義,《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

《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七條明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主動刪除個人信息;個人信息處理者未刪除的,個人有權請求刪除:

處理目的已實現、無法實現或者爲實現處理目的不再必要;個人信息處理者停止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或者保存期限已屆滿;個人撤回同意;個人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違反約定處理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五種。

第四十七條還指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保存期限未屆滿,或者刪除個人信息從技術上難以實現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停止除存儲和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之外的處理。

一般來說,若是經過匿名化處理過的通訊信息,就不會關聯到具體的個人,也可以應用在公共應急事件場景中,例如節假日景點遊客衆多等情形下會對人流量進行提示等。在實際使用中,行程碼提示的是到訪城市信息,而涵蓋了場所碼的健康碼則涉及了更多個人信息,這也是多位專家重點提醒要注意的。

王春暉強調,行程卡和健康碼收集儲存了很多詳細個人信息,主要是敏感個人信息,應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儘快主動刪除。如果這類個人信息刪除確實出現了技術問題無法實現,就必須將個人信息做匿名化處理。“個人信息一旦做匿名化處理,就無法關聯到具體的個人,這類數據信息就不屬於個人信息了。不過,當然還是首選全部刪除。

上海交大數據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淵也認爲,對於個人信息,信息處理者都有義務進行刪除。比如,行程卡是由中國信通院和運營商聯合提供的,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他們都是共同的個人信息的處理者,也就都有義務進行刪除。

“那些對於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數據刪除,需要向公衆說明具體理由,如何處置,以及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這些個人信息的影響評估做完後都要向公衆公開。”何淵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