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近日再度開啓《星空下的對話》,邀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談了很多當下年輕人非常關心的焦慮、內卷、精神內耗等話題。

張朝陽提倡,面對焦慮情緒,不必急於消滅,而是去做該做的事。“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首先要確立價值觀,要採取行動,不採取跟焦慮有關的行動,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他強調,“焦慮是不能被解決的,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他還援引獲得諾貝爾獎基因級別研究的結論——大腦可塑性,強調“相信可以改變,最後就可以改變”。根據“大腦可塑性原理”推論,焦慮、難受是一定會過去的,消失所需要的時間長短與解決的努力程度成反比。

彭凱平同樣倡議以坦然面對焦慮。他認爲焦慮情緒並不可怕。事實上,適度焦慮對於人來講還有保護作用:“適度焦慮中型曲線,最佳的狀況是中間,所以如何保持適度的焦慮就是一個技巧。”

如何解決焦慮,彭凱平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替代性方法。比如看悲劇小說和電影,體會當事人深淵冰涼的感覺;看心愛的球隊拼死輸的一塌糊塗爲之流淚;覺得生活無聊,去墓地走上一遭……作爲積極心理學家認可的方法,替代性體驗不會帶來人類如脫敏療法那樣生硬殘酷的感受,但能讓人們找到快樂生命的意義,戰勝焦慮。

“內卷”也是很多年輕人都在面臨的問題,“精神內耗”也成爲社交平臺上新晉的熱議話題。如何避免精神內耗?張朝陽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掌握了行爲心理學後,自己意識到焦慮是無法根除的。而就如同獵人走在森林裏,當野獸——焦慮來襲,能舉起獵槍——行爲心理學知識,開槍消滅心中的“野獸”。

“我一般焦慮不會超過三天。所謂的精神內耗就是陷入某種焦慮,如果你瞭解行爲心理學,就千萬不要喫藥,一點小焦慮就喫藥把身體喫出問題來了。要確立價值觀,去做該做的事情就行了。”張朝陽認爲,輕中度焦慮症或抑鬱症是不需要喫藥的,僅靠藥物治療會有復發,行爲心理學則可以徹底治癒。

彭凱平分享了對“內卷”的理解:當資源有限時,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結果和效益變差,競爭殘酷由此加劇,人們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糟糕。他認爲,避免精神內耗,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跨越不同的“樹洞”,“社會學家格蘭維曾發現,優秀的人才能跳躍不同的‘樹洞’,不要在一個圈子裏面轉。”

他建議年輕人生活圈子一定要豐富多彩,要學會跨越“樹洞”,避免“卷”得走投無路。張朝陽也強調,跨越“樹洞”至關重要的是學習,知識豐富了,能看見的“樹洞”也就多了。

面臨未來的挑戰,彭凱平對身爲“企業家”身份的張朝陽提問:“能否給企業家一些建議,在遇到挫折和磨難不確定時,能有什麼辦法去應對?”

張朝陽建議:經濟下行,要做好準備保證現金流,不僅要防止入不敷出,也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做一些你認爲正確的事情。企業家應該意識到,當下市場競爭激烈,任何一個領域只有極致纔能有競爭力,“不要被忽悠了,讀點文章,這個風口那個風口,這個可能性那個可能性,就被忽悠走了,要堅定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情,相信做到極致最後就有競爭力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