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等9個歐盟地中海國家的領導人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舉行會議,一致認爲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是保護主義政策,有損歐洲產業發展,要求歐盟對其作出共同的“強烈回應”。

這是歐盟國家針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最新回應。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截圖

忽悠人的“微調”

俄烏衝突爆發後,盲目追隨美國加碼對俄製裁的歐洲首當其衝遭到反噬。

而美國一邊藉機向歐洲高價出口能源大發橫財,一邊出臺“美國優先”色彩濃厚的《通脹削減法案》,通過對電動車等綠色產業提供高額補貼,誘使本就深受能源危機打擊的歐洲企業將生產線遷至美國,使歐洲深陷“去工業化”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美國低廉的能源價格和《通脹削減法案》中的補貼政策吸引歐洲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

美國這一赤裸裸的保護主義政策不僅影響到歐洲短期經濟前景,更威脅到歐洲產業長期競爭力和戰略影響力,引發歐盟國家強烈不滿。

爲此,作爲歐盟領頭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專門到訪華盛頓,就此向美國討說法,但幾乎一無所獲。

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日前播出的專訪中,馬克龍再次對美國的政策表達不滿,直言俄烏衝突“給大西洋兩岸帶來的代價並不一樣”。

他在採訪中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大加抨擊:“現在美國(對電動車等相關綠色產業)的補貼水平是歐洲的兩到三倍……我認爲,如果俄烏衝突的結果是讓歐洲變得更弱,這不符合美國政府甚至美國社會的利益”。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截圖

事實上,儘管拜登對馬克龍表示“可以考慮對政策做些微調”,但白宮新聞祕書讓-皮埃爾在馬克龍結束訪美之際就說明白了:拜登政府不會尋求在國會修改《通脹削減法案》。

眼看這項法律即將在半個多月後的1月1日正式生效,一場新的跨大西洋貿易戰似乎一觸即發。

包括馬克龍在內的多位歐盟政要已經表示,如果美國不改變保護主義政策,歐盟可能把官司打到世貿組織,同時不排除出臺自己的“保護主義政策”加以反制。

歐盟“現代外交”網站評論文章《美國反通脹法威脅歐洲》:歐盟對美國大幅修改有爭議的補貼法案的希望正在破滅,這迫使歐盟必須設法保護自己的企業免受美國競爭優勢的威脅,並阻止投資流向美國。當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生效時,歐盟國家應該已經找到了共同的應對之策。

“如果美國無動於衷,我們將另作打算”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歐洲國家都不是唯一遭受“美國優先”政策欺凌和收割的美國盟友。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同樣是隨時可能被美國拿來犧牲的“友邦”。

近期,以恢復美國製造業爲目標的《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使美國歐亞盟友的不滿和擔憂日益高漲,其中最感不安的就是韓國。

資料圖:韓國芯片製造商SK海力士出產的芯片

在疫情不斷反覆、地緣衝突持續、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競相加息以及全球通脹高企等背景下,作爲外向型經濟體的韓國本就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而美國出臺的兩大“惡法”無異於雪上加霜。

特別是《通脹削減法案》,已經對韓國製造業產生立竿見影的衝擊。

韓國汽車生產商本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韓產電動車11月在美國市場銷量銳減。

《韓國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韓國媒體發文批評稱,在許多盟友看來,美國的“支持盟友”只是名義上的友好。爲了在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等尖端製造領域佔據優勢,美國不惜挖空歐洲和亞洲盟國的產業資源,致使它們的不滿情緒正在走向沸點。

在韓國,受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中補貼政策的影響,包括三星、SK海力士在內的大企業正掀起對美投資的熱潮。

文章指出,美國聲稱要與同盟夥伴國構建穩定供應鏈的“朋友圈”,但實際上,尖端生產設施和優質工作崗位都被吸引到了美國,主要盟友卻做出了犧牲。這是一場“零和遊戲”。

《韓民族日報》網站:在半導體領域,韓國主要企業已紛紛表明了大規模對美投資的意願。三星電子計劃在20年內向得克薩斯州投資2000億美元,SK海力士會長崔泰源也在7月底公佈了對美投資220億美元的新計劃。

目前,應對美國保護主義政策成了韓國政府的優先事項。

繼法國之後,韓國政府國會聯合代表團也於一周前到訪華盛頓,同美方就《通脹削減法案》對韓產電動車的歧視問題展開討論。

代表團成員之一、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安德根就拜登所謂願意“微調”《通脹削減法案》的言論表示,目前難以預料其用意。無論如何,他都將致力於通過談判最大限度維護韓國企業的權益。

韓國廣播公司(KBS)網站報道截圖

緊隨其後,韓國外交部第二次官李度勳也於11日趕赴美國,繼續敦促美方修訂《通脹削減法案》。

韓國廣播公司(KBS)網站報道截圖

面對美國“惡法”的共同命運,也讓美國的歐亞盟友漸漸走到了一起。

安德根日前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表示,歐盟和韓國應該合作應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將法案的歧視性影響降至最低”。

他同時強調,“如果他們(美國)什麼都做不了,或者沒有表現出任何願意與我們合作尋找適當解決方案的意願,我們將不得不尋求另一種選擇”。

歐洲動態網報道截圖(題圖爲安德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