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實

中國疾控中心宣佈,當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行“願檢盡檢”爲主的策略,許多無症狀感染者不再參加核酸檢測,也無需去醫療機構就診,難以準確掌握無症狀感染者的實際數量,從12月14日起不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對無症狀感染者繼續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居家健康監測,給予相應服務。(相關報道見A5版)

當初“無症狀感染者”這個概念出現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就引起過一些議論,現在公衆對“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這一話題的熱議,可以看做是此前議論的延續。從有利的方面來看,根據症狀有無對感染者進行區分,利於將醫療資源優先用於有症狀感染者,並可提升民衆對於該病毒狡猾特性的認識——無症狀感染者雖然無症狀,卻能傳染,是潛藏在身邊的傳染源。“無症狀感染者”概念的引入,對疫情防控發揮了很大作用,也因此被業界和社會普遍接受。

也有人認爲,症狀有無全憑個人感受,而個人感受無法量化,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比如一個感覺遲鈍或對身體不舒服不太在乎的人,可能對於比較明顯的症狀也表現出無感;相反,一個敏感或“嬌氣”的人,個人對症狀的描述可能比較誇張,甚至會無中生有,出現“心因性不適”。因此,有無症狀全憑一張嘴,有時候數據缺乏準頭。

從專業角度看,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之說,並不缺乏相似的例子。比如乙肝病毒就存在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之分,這種區分,在乙肝防控、診療,甚至在消除乙肝歧視等方面,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流行早期和中期,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新冠歧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將無症狀感染者單獨分出,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至於分出之後數據是否準確,這其實是不太重要的技術問題,不僅可以通過數據調整來糾偏,而且能夠做到誤差不影響效果。

也要看到,我國不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但對包括這一數據在內的疫情分佈與走勢,依然應該強化科學研判。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爲下一步的防疫決策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

此外,無症狀感染者不僅具有傳染性,而且暗自傳播,更難以防範。以前公佈這個數據,便於民衆遠離無症狀感染者,現在不公佈這個數據,有人難免擔心,自己如果一頭扎進無症狀感染者人羣裏,也可能完全不知情,疫情因此而得到快速傳播。解答社會困惑,紓解焦慮情緒,除了要做好疫情趨勢判斷外,更重要的是要確保醫療可及、諮詢有道,用足夠的物質、優質的醫療服務等,爲未來注入確定性,消除形勢變化給民衆帶來的不安。

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恢復正常生活再進一步。行之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不能捨棄,對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等指標影響重大的疫苗接種,也應抓緊實施。病毒雖然變得不可怕,但它早期的可怕“畫像”,仍然深深地印在民衆的腦海裏。解除思維慢性的繮繩,走出疫情帶來的心理陰影,才能對“不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等新舉措有科學理性的認識。

既不焦慮,也不懈怠,正是對待當前疫情的正確姿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