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关注1

可招聘近五年退休人员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加突出。面对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和职责的转变,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很好应对?昨日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有关情况。

聂春雷表示,新形势、新任务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提升基层应对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各地防控领导机制要切实发挥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支持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保障,形成疫情防控合力。

二是要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要将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配备充足到基层,提前做好储备。

三是切实增加基层人力。人力在短时间内培养是比较难的,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下沉派人支持基层的做法,还可以招聘近五年来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有一些是在其他岗位的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招来充实到基层机构,缓解压力。同时,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力争全覆盖,确保有需求时能够联系到家庭医生。

四是要积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作用。特别是要发挥牵头医院的作用,加强对成员单位发热门诊建设运行情况的指导。要统筹医联体内的人员调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支持、培训,加强指导,还要加强质量控制。

关注2

基层防疫工作向实施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

在新疫情形势下,更多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居家治疗,基层防疫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是否发生了转变?

对此,聂春雷表示,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国家不断调整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先后出台了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二十条和新十条,疫情防控措施作了优化调整,基层防疫工作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从过去的早发现、早隔离,重点防感染,向实施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

首先要摸清底数。社区(村)和基层医务人员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摸清底数。同时,像孕产妇、儿童等人群,过去也都管理服务到位了,所以现在重点服务对象是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基础病的人数还不是很清楚,要先把他们的底数摸清。

其次要进行分类。摸底登记的重点人群,实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和感染风险程度等分为三类,即重点人群,就是高风险人群;次重点人群,就是有一定风险的人群;还有一般人群,就是低风险人群。根据分类不同,通过线上线下,提供多种方式的健康指导、健康监测、随访,指导抗原检测,指导对症用药,重点就是给他们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

同时要落实分级救治。要创造条件,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北京现在已经有340多所社区中心都开设发热诊室,提供发热患者接诊服务。要落实首诊制,为新冠疑似症状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服务。社区(村)及基层组织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协助健康教育、就医、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目的是让适合居家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型患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康复和用药指导。

关注3

通过改扩建发热哨点等方式加快推进发热门诊建设

近日发布的《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门诊)建设进度,2023年3月底前力争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

聂春雷介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的建设,是落实预检分诊、开展分级分类救治、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2020年以来,国家卫健委持续指导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建设。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另外,建设具有预检分诊功能的发热哨点2.2万个,占比是52%。目前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5地建设的发热诊室(门诊)达到90%以上,其他省份也正在加快建设。一些地方的基层发热诊室(门诊)也已经在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北京3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提供正常的发热诊室(门诊)诊疗服务,浙江省基层开设的发热诊室(门诊)已经达到1200多个,基本覆盖城乡基层,为新冠和流感样轻症患者就近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

聂春雷表示,随着新冠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完善,国家卫健委正在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发热诊室(门诊)建设,通过改扩建发热哨点、购置预制板房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发热诊室(门诊)的设置率。“发热诊室(门诊)特别是基层发热诊室(门诊)不是很复杂,有些地方是用一两间板房,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但是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还是要按照标准建。所以我们提出,2023年3月底,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要达到90%。实际上只要地方政府重视,我想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

■ 基层经验

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大喇叭循环播放用药知识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静静表示,随着返乡潮的来临,给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目前主要是依托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和磨炼,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现了区域内网格全覆盖的规模。此外,村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乡村医生、志愿者,都可以参与到健康管理工作中来。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居民做一些健康咨询,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反馈。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因地制宜。陈静静介绍,怀柔区地域南北狭长,每个街道、每个地区的工作方法不一样。“我们镇的居民比较习惯‘大喇叭’广播,大喇叭一响,所有居民都能听到。最近我们就在用大喇叭循环播放用药知识,比如哪些药是退热的,哪些是缓解感冒症状的,哪些药和哪些药里面的成分是一样的。这样,村民能听得到、能听得懂,心里比较踏实。”

对于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陈静静介绍,首先,属地统筹管理,建立属地主责的医疗救治小分队,里面有乡村医生,也有志愿者。第二,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调查,实时更新信息。第三,强化服务能力,一方面跟辖区内医联体核心医院的医生建立业务对接,在核心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家庭医生也会接受市、区级培训,培训完以后也会对志愿者和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提升整个健康管理团队的服务能力,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北京东城安定门街道国子监社区

建立台账关注重点人群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国子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颜颜介绍,进一步优化措施实施以来,社区通过多种途径,第一时间向居民宣传最新的防疫政策、措施,以及日常防护、治疗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社区建立动态更新的阳性感染者台账,掌握辖区内总体的感染情况和每名感染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辖区内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的台账,更加详细,实时关注,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对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老人,社区还要进一步安排专人联系和服务。

王颜颜提到,国子监社区成立了“行必达”志愿服务队等,发动居民邻里互助,解决身边的困难。安定门街道的“甜葡萄志愿服务队”把各行各业的力量动员整合起来,协助进行线上问诊,帮助开药送药,陪伴送医就医等,帮助社区渡过疫情的难关。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