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第二屆復旦大學普惠保險與創新論壇”召開,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保險創新與投資研究中心、上海市保險學會與長三角保險專家智庫聯合主辦。論壇積極響應國家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精神,爲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言獻策。

論壇重磅發佈《2022年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以下簡稱《圖譜》),全面回顧並深度總結了中國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項目經驗與成果。

1

產品費率小幅上調

《圖譜》顯示,2021年5月31日至2022年12月1日,新增惠民保產品共123款,覆蓋地區由26個省級行政區擴展到除西藏、新疆、香港、澳門、臺灣之外的29個省級行政區。內蒙古、青海和陝西三個地區實現了惠民保零的突破,爲當地居民提供了惠民保補充保障。

保險公司參與方面,呈現出多家共保比例提升的特點,由2021年的51%提升爲當前的62%。保險公司類別方面,財險公司仍保持絕對領先優勢,壽險公司、養老險公司和健康險公司仍有一定的佈局,農險公司佈局較少。

產品費率方面,《圖譜》對單一定價的產品費率統計發現,2022年相較前一年產品費率總體有小幅上調。2021年產品費率更多集中在60元左右,2022年統計則發現產品費率更多集中於60—100元區間範圍內,整體均值提高10元左右。

《圖譜》統計發現,產品總免賠額仍集中於1萬—6萬元的區間。但2022年數據統計發現,總免賠額分佈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拖尾現象,部分產品免賠額超過6萬元

《圖譜》對惠民保產品的責任統計發現,醫保內住院責任佔比由2021年的92.14%下降到2022年的86.69%醫保外住院責任佔比由2021年的27.14%上升到2022年的40.30%特定高額藥品責任由2021年的76.43%上升爲2022年的78.33%

醫保外住院責任比例的顯著提高也體現出惠民保產品經過了2年的嘗試之後,更能夠回應居民關切,在銜接基本醫保責任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補充保障作用。

2

29省份共推263款產品

惠民保市場整體呈現漸進擴面、持續下沉、覆蓋地區和人羣不斷擴大的趨勢。《圖譜》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日,全國共推出263款產品,覆蓋29個省級行政區。

但惠民保市場同樣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主要表現爲從東部沿海發達城市興起,向中西部、二三線城市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及直轄市的參與程度更高

當前,惠民保運營模式大多爲“政府部門+保險公司+第三方平臺公司”共同參與的模式。三類主體從數據支持、充分監管、產品設計、增值服務、銷售支持多方面支撐惠民保的健康發展。《圖譜》統計發現,明確有政府部門參與的產品約爲75%;明確公佈保險經紀公司的產品約爲63%;明確公佈健康管理公司的產品約爲40%;明確公佈合作藥企的產品約爲54%。保險公司方面,以財險公司參與最多,壽險、養老險公司次之。

惠民保產品經過了兩年多的持續發展和更新迭代,有效助推了基本醫療保險改革發展,推動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融合發展,更多覆蓋了“新市民”羣體。

一是惠民保助推基本醫療保險發展改革。上海滬惠保2021版本包含25種國內特定高額藥品,經過了一個週期的先行先試起到了良好效果。2021年12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將多澤潤、百澤安、則樂、拓益、宜諾凱、達希納和瑞普佳7種藥品納入目錄。惠民保起到了良好的先行先試作用。

二是惠民保推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加速融合。惠民保產品購買方式由僅支持個人購買,逐步向開放個賬劃扣、個賬購買方式轉變,並鼓勵個人爲家庭成員購買。《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中惠民保政府參與度與參保率的關係表明,在政府深度參與的情況下,惠民保的參保率有顯著提升,參保率達到50%—85%

理賠方面,部分城市開放了電子病歷理賠渠道,統一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賠付信息,有助於推動一站式的理賠結算。

三是惠民保覆蓋“新市民”羣體,更多發揮社會價值

3

死亡螺旋如何破局

惠民保市場持續發展同樣面臨死亡螺旋如何破局、“一城多保”是否良策、多平臺如何更好聯動的問題。

一是死亡螺旋如何破局。

死亡螺旋是指健康險經營過程中,健康體不斷退出,費率提升、進而導致次健康體退出,最終導致保障失敗的惡性循環。

因此,平衡健康體獲得感與既往症羣體保障水平是惠民保應對死亡螺旋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平衡可以減少健康體退出,同時維持既往症羣體的保障水平,降低參保率低導致的保險資金池規模不足的風險,從而減小產品陷入死亡螺旋的可能性。

健康體方面,多維度提高健康體獲得感是減少健康體退出的關鍵。以2012年至2021年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次均住院費用來看,其費用支出相對較低,普通疾病經醫保報銷後往往未達惠民保設置的免賠額,羣衆“獲賠”感知較低。增值服務維度上,當前惠民保增值服務主要包括腫瘤類服務和藥品配送服務,對於健康體感知度較低,因此需要擴展增值服務維度,打造健康體友好和有感的增值服務生態。

惠民保產品在更多納入既往症患者的同時,也要尋求普惠與可持續的平衡。當前惠民保產品更多地由既往症不可保、既往症可保不可賠向可保折扣賠的方式轉變。

在風險控制方面,惠民保針對既往症患者在承保(不可保)、理賠(可保不可賠、可保折扣賠)兩端加以限制,從而降低賠付超出預期的風險。

二是“一城多保”是否良策?

《圖譜》對存在“一城多保”現象的城市統計發現,東莞、北京、寧波等36個城市存在“一城多保”現象。“一城多保”爲當地居民提供多種選擇,實現人羣類聚,改善資金池結構,但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投保人羣,規模效應難以實現

三是多平臺如何更好聯動?

《圖譜》認爲,依託第三方平臺資源優勢,從產品銷售、產品設計、理賠服務多方面優化產品服務,有助於提高產品性價比。以“蘇惠保”全流程綜合運營服務與產品迭代優化方案爲例,可以看到2020版本到2023版本產品責任不斷優化,保障範圍不斷擴大。

記者 房文彬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