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勞動午報

網絡購物作爲一種便捷的消費方式深受大衆歡迎。不幸的是,形形色色的欺詐行爲也摻雜其中。爲防止上當受騙,消費者需慧眼識別騙子常用的以下5個套路。  

套路1

虛假二維碼

2022年11月初,職工小石看中一款電熱水器。下單前,對方提示說使用二維碼支付可以便宜300元。隨後,賣家發來一個二維碼。他通過手機支付寶進行掃描,進入支付界面,輸入銀行卡賬號和密碼後點擊支付。第二天,小石發現自己銀行卡被盜刷。經查,當時是冒充賣家的騙子提供的含有木馬病毒的二維碼,盜取了他的銀行卡信息。

提示

不法分子一般會冒充賣家向消費者提供二維碼,並稱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獲得更大優惠。事實上,騙子提供的二維碼是一個含有木馬病毒的下載地址,病毒被下載後就盜取了持卡人的網購信息。消費者遇到這種情況時,可立即向網絡交易平臺投訴,由平臺代向商家交涉。同時,應及時報案,儘可能減少財產損失。

套路2

虛假客服

林阿姨退休後迷上了網購,前幾天她接到自稱某電商旗艦店的客服電話,聲稱其所購衣服因質量問題需退貨的申請已受理,同時需要信用積分600分,提高信用積分可到指定借貸平臺暫借6000元來實現,林阿姨完成退貨後再把錢還給售後客服。在客服的誘導下,林阿姨一步步落入了騙子的貸款圈套。

提示

網絡中,經常有不法分子冒充客服撥打消費者電話,稱消費中獎、提高積分、需要退款或者賬單出現異常等,然後將消費者引入陷阱實施詐騙。因此,消費者在辦理退貨手續時應主動與網店官方客服聯繫,凡是莫名打來的退貨電話,或者要求安裝APP、操作銀行卡極有可能是騙子,一律要掛斷。

套路3

虛假網站

近日,秦女士收到同事從微信發來的網頁鏈接,內容是“發給您一個助力禮包!趕緊來戳吧!”秦女士隨即點擊進入,頁面跳轉後要求填寫個人信息並轉發好友羣即可以獲取紅包。完成這些操作後,秦女士並沒有收到任何紅包,但她的個人資料已被不法分子套取。

提示

每逢購物旺季,很多微信都會收到“現金禮包”“助力紅包”一類的優惠券、打折券頁面鏈接。這時,消費者一定要謹慎點擊類似鏈接,特別是遇到要求輸入個人信息或綁定銀行賬號時更要三思而後行。若不慎中招造成個人賬戶被盜和信息泄露,應第一時間關閉手機網絡、修改網銀、支付寶等重要賬戶密碼,並通過安全軟件查殺木馬病毒。

套路4

虛假快遞

前幾天,劉女士連續網購10多件物品。很快,她接連收到兩個快遞到貨電話。領取時,快遞員表示其中一個是貨到付款,在快遞員催促下,她直接掏錢簽收了快遞。等回家拆開包裹,發現裏面是廢紙。

提示

虛假快遞詐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假快遞員”,直接欺騙受害者到付錢款。另一種是騙子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後,利用快遞公司的漏洞,寄送一些廉價商品讓快遞公司代收貨款。因此,消費者對於到付包裹務必謹慎簽收和付款,在拿不準的情況下可直接拒收,或者當場打開包裹檢驗。

套路5

虛假廣告

馮某通過網購花7000元買來兩牀真絲被罩。當時,網店廣告宣傳稱該商品具有滋養肌膚、延緩衰老等功效,還有明星代言人的形象。收貨後才發現所購商品系“三無”產品。法院審理認爲,網店的廣告用語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對消費者產生了誤導,構成欺詐,遂判決其向馮某返還全額貨款並賠償馮某2.1萬元。

提示

網絡虛假宣傳主要採用絕對化廣告用語,如“全網價格最低”“銷量第一”等,有的誇大產品使用效果、虛構品牌產地。此外,還有通過“好評返現”、花錢請刷單等方式虛構信用評價,或擅自發布依法應當審批才能發佈的商品廣告等。對此,消費者應多渠道瞭解商品價格變動情況,不要被虛假折扣迷惑。同時,要選擇信譽度高的賣家進行交易,同時要注意保存聊天記錄、電子訂單、付款記錄等證據。  張兆利 律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