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玩轉手機攝影

大家去到一座城市,或者生活在城市中,肯定少不了拍攝地標建築。很多朋友會直接記錄它們的形態,但建築作爲一種凝固的藝術,“不會動也不會變”,拍出來就往往千篇一律。久而久之,你就以爲它只有這一面了。

這樣的問題在於,你走過的路別人也走過,你的視角別人也見過。只要我們善於挖掘,不走尋常路,其實建築也可以很“斜槓”。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讓建築照片脫穎而出的拍攝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建築物不動,那就我們“動”,走近點、站遠點,爬高點、蹲低點,不同位置的視角就不同。鏡頭也可以動起來,切換焦距,縱深的變化也會改變建築帶給人的感覺。

此外,我們也可以轉換拍照思路,想辦法讓建築物“變”。下面我們以廣州塔爲例,一起來解鎖地標建築的更多面,重新 get 到它的美。

面對同一處地標,如果只是單一記錄建築本身,就很容易跟別人“撞片”。這時,我們可以考慮加個前景進行點綴。

在鏡頭中,前景位於主體之前,既可增強空間上的縱深感,還可以裝飾畫面,烘托氛圍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廣州塔立於廣場中央,四周最多的就是樹,我們就可以把翠綠的樹葉作爲前景,將廣州塔簇擁起來,便烘托出清新的夏日氛圍,讓“小蠻腰”更顯玲瓏、嬌俏。

或者這一張,是我在城中村利用長焦鏡頭拍攝的,畫面一分爲二,以城中村的老舊建築爲前景,則反襯出廣州塔的先進與現代化。

我們還可以採用“框架構圖”,也就是利用一些抽象的形狀作爲前景,這樣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體

比如這張照片,是在稍遠處的建築內部,藉助建築自身簡潔的框架,將廣州塔置於中心,成爲唯一的聚焦點。

再如下圖,我在通往地下商場的扶梯上,抬頭一看,扶梯變成兩邊對稱的前景,中間剛好是廣州塔的頂部。配合兩側的東塔和西塔,三者都不完整,又都保留最具標誌性的部分。在這種視角下,就勾勒出了一種獨家的“都市印象”。

建築是真實存在的,影像卻可以捕捉虛幻之物。因此,我們還可以藉助反射,將建築“移”到另一種事物中呈現,最常見的有水面和鏡面。

比如,這張照片拍攝於大劇院附近的水塘,水中倒映着廣州塔,這時剛好有一陣風吹來,水面晃動,使塔的倒影變形,就產生了很奇妙的紋路效果。

又比如,我走在路上,發現路邊停着一排的電動摩托,當時摩托車的後視上,正倒映着乾淨的藍天白雲,也映着“小蠻腰”,這時只需要調整角度拍攝即可。

爲了凸顯鏡裏鏡外的虛實對比,除了取鏡子本身,還可以取後面簡潔的地面,這樣就使畫面更具趣味性和張力。

除了在空間上玩出花樣,建築拍攝還跟街拍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抓住最佳時間。光影能夠增強畫面的對比性、趣味性和氛圍感,是各類拍攝題材中十分關鍵的要素。而盛夏的午後,就是拍攝光影的最佳時間。

我們對光影的利用,一般是光所產生的陰影。

陰影通常分爲“本影”和“投影”兩大類:本影指物體沒有被光線照射的地方,也就是物體的背光面;投影指光線被物體擋住而照射不到的背景區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影子”。

一般來說,只要有光影投射在物體上,就會同時存在本影和投影,而我們通常會拍攝“投影”,它不僅能增添畫面的趣味性,還能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

下面兩張照片是在電扶梯處拍攝的。

這個場景看似平平無奇,但此時的光線,正好將外側的樹、欄杆等投影在扶梯側板上,構成了一個小框,如果在裏面加入一點元素,這個元素不同於冷冰冰的建築,就能形成趣味點了。於是我就等待路人經過,抓拍到這個巧妙融合的瞬間,畫面就不會顯得枯燥了。

在不容易等到路人的地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影子。

這張照片是以城市建築羣爲主體,下方有三分之一的草坪與之呼應,展現了夏日的蓬勃生機。但我們可以發現,這時左下角沒有樹影,比起上方的建築,就顯得有點空缺,上重下輕。

所以我把自己的影子加入其中,畫面就比較平衡,同時,“虛”的影子既交代了故事(一個人在拍照),又與下方的樹影融爲一體(如果是本人進入畫面,就顯得突兀),使得上實下虛,畫面更加統一。

其實本影中也有一個典型的拍攝對象,即當它暗到極致時,就形成了剪影。

如圖是在夕陽西下,拍攝城市建築羣的背光面,通過降低曝光補償,製造強烈的明暗對比,從而形成剪影。如此,建築羣錯落有致的分佈,以及各自的輪廓便得以顯現,從中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另一番韻味呢?

由此可見,對光影的靈活運用,可以創造“點睛之筆”,爲我們的建築攝影增色。

上面分享的幾種方法,實際上都是拍攝思路,有了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意識,多走動,多觀察,多嘗試,我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進行巧妙搭配和運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