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上海市第十七屆運動會召開,我們這些與市運會的同齡人回望申城全民運動的發展歷程尤爲感慨。球緣,往往是人們常態運動中的漣漪,耐人尋味。

1973年春節期間,作者(右)和哥哥朱大路去江西省體委看望朋友,順便去乒乓房熱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弄堂乒乓風靡一時

在記憶碎片中,對風行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弄堂乒乓場景最爲深刻,尤其在歷屆市運會召開期間,我們都利用課餘時間,在弄內的水泥地和居家的洗衣板及餐桌上揮拍,往往在一張簡易乒乓桌的參與者達到一二十個人。而這些簡陋的球桌上有不少縫隙,球彈在上面會突然拐彎,"塌卻寶"就此成爲這種怪球的專用名。當時,我的球技就是從"塌卻寶"中逐漸提高,其中與父親和哥哥的指導分不開。

父親擅用光板,曾在滬東工人俱樂部等地享有"光板爺叔"雅稱。哥哥曾是虹口區少年乒乓球隊一員。爲此,我10歲進小學校隊,兩年後獲得少年級運動員稱號,並在1963年虹口區小學生乒乓球男子單打比賽中進入前八。記得在與當年男單冠軍姚昶元的對決中,第一局在雙方打到19平時,他連喫我兩個逆轉發球而輸掉了這一局。雖然最後我輸了這場球,卻引起了虹口體校乒乓球教練丁樹德的關注。不久,我便接到通知,來到位於武進路乍浦路口的體校乒乓球館參加訓練。在那裏再次與昶元相逢,他不久就入市隊,並在全國比賽中戰勝過名將廖文挺……

上世紀六十年代,爲了培養虹口區的乒乓球后備力量,丁指導曾就哥哥朱大路和我是否進少體校的事宜,兩次登門家訪。說真的,當時父母不太願意讓我們當專業運動員。但在丁指導的說服下,他們終於表示同意。但結果我倆都考進了市重點復興中學,不能轉學至體校。這讓丁指導有所失望。數年後,他在"樹德酒家"請我倆喫飯時還談起此事,並風趣地說當年少體校想把你們兄弟倆"一網打盡",而結果你們都成爲了"漏網之魚"。席間,我們發現他兩鬢已有不少白髮……

第二十六屆世乒賽 將弄堂乒乓推向高潮

1961年4月,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這時全民關注和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情無比高漲。特別是在男團決賽中,徐寅生大扣日本選手星野十二板的實況轉播扣人心絃,馬上成爲了人們飯後茶餘的熱門話題,同時也將弄堂乒乓推向高潮。記得當年我在家門口用洗衣板搭臺打乒乓球時,一直借用底樓鄰居韓濟民叔叔家裏的四張方凳,結果讓韓叔一家經常站着喫飯。有一年春節,韓家來了很多客人,而那天我和韓叔的長子韓光平正搭臺打得興起,毫無察覺到客人們無法入座的尷尬場面。最後還是韓叔出面提議讓我們再打一局後收場。"這一局只打六分"!一位身戴武漢水利學院校徽的大眼睛姐姐特地關照我們。

記憶猶新的是當年在"北大荒"的乒乓不了情。1971年,我作爲主力隊員參加團部集訓,經常步行十公里回到住處。那年九月,我在位於黑龍江邊的二師十團團部參加兵團舉辦的乒乓球比賽。數年前,上海曾舉辦過一次黑龍江建設兵團回滬知青乒乓球友誼賽,吸引了很多人,大家各顯其能,不亦樂乎。那天,周禹鵬副市長以"北大荒荒友"的身份到現場助興並主持了開幕式,他還揮拍上陣,姿勢非常瀟灑。

作者在美國仍保持着打乒乓球的習慣

小小銀球 彰顯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乒乓球運動,一直伴隨着我的人生。近年來,無論在意大利講學,還是在美國社區造訪,我只要有機會就會活躍在乒乓桌前。2017年,我曾專門去參觀尼克松圖書館,回顧了當年"小球推動大球"的這段歷史。我感到,通過這一小小的銀球,不僅僅是爲了增強全民體質,更爲重要的是彰顯我們每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來源:上海體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