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導語

今年2月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俄烏衝突局勢愈演愈烈。儘管俄烏雙方進行了幾輪談判,但除了達成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外,烏克蘭危機至今依然難以看到和平曙光。歲末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閃電式訪問美國,俄烏局勢前景再添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升級帶來的外溢效應已在全球範圍顯現。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發起極限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金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全球供應鏈“梗阻”愈發嚴重,給困境中的世界經濟造成更多阻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1月發佈的報告指出,由於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衝擊繼續刺激通脹,增加全球風險,預計未來一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烏克蘭危機目前呈現什麼樣的態勢以及對國際秩序有哪些影響,值得關注,東南亞學人特編髮本文,供讀者思考。

來源|本文獲授權整理、編輯自李鼎鑫研究員於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院主辦的第十三屆西南論壇中的發言

作者|李鼎鑫,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戰略研究處處長、研究員

01 當前烏克蘭危機的幾個特點

從更廣闊的國際戰略視角看,俄與美西方在烏克蘭的較量進入了相持階段。回顧過去的10個多月,烏克蘭危機的演進過程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冷戰以後歐洲大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出現實質性損失。烏克蘭是歐洲領土面積除俄羅斯外最大的國家,目前對其視爲自己領土的克里米亞全境,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4地部分地區的主權、治權都受到極大限制。

二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爲繼承蘇聯人的世界主要戰略力量之一、參與全球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唯一兩個國家之一,領土上首次遭到外部建制性力量主動攻擊。烏在美歐國家援助下保持與俄方相持,並可能使用無人機進襲俄境內城市庫爾斯克等地機場。當地時間12月5日,位於莫斯科東南的薩拉托夫州的恩格斯2號空軍基地遭到不明身份者的襲擊,造成俄方數架戰略轟炸機受損,以及兩人受傷;位於梁贊州附近的另一處俄羅斯軍事基地當天也發生一起爆炸事件,一輛油罐車爆炸起火,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這兩處軍事設施距離烏克蘭邊境約500700公里。此前,別爾哥羅德等邊境城市設施也遭到打擊。

三是二戰後世界級戰略性能源基礎設施和戰略性交通基礎設施首次受到打擊,成爲戰爭攻擊目標。衆所周知,這裏指的是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和克里米亞大橋。這是對全球安全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向危險方向演變的一個帶有標誌性意義的變化。從此以後,世界級基礎設施不再有可能免於戰爭衝突威脅的基本安全假設。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急劇上升,實施可能性大幅下降。

四是戰爭在烏克蘭,但是戰場在全世界。從軍事衍生到各個領域,從糧食到能源等等無處不在,全方位、立體化的掌控。美繼續對俄實施經濟戰、能源戰。對國際社會特別是其盟國購俄石油提出60美元限價。現實情況是,目前俄出口石油價格也就是65美元左右,美所謂限價措施並無太實際的意義,因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要求美把限價定爲30美元。從之前美歐對俄的經濟制裁來看,並未根本性地削弱俄羅斯的戰爭潛力,或者說,俄在此前多年遭受美西方制裁過程中已經摸索出來一套可行的應對辦法。

五是俄羅斯啓動局部動員,以應對更大的世界性危機和變局。回顧20222月下旬,俄羅斯沒有對烏克蘭扶持的政府,後來也沒有以有限的投入拿下大部分的烏東地區。應該說俄方在預見到未來要面臨更大的國內和國外的危機以後,推動了這個局部動員的進程。但是最近傳出消息,俄圖拉等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消失已久的供應票,戰時經濟體制逐漸在俄社會重啓。

六是歐洲進一步謀求戰略自主。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遭遇世紀襲擊後,事件背後若隱若現美國及其在歐洲主要盟友英國的身影,同時美國提高對歐天然氣售價,這兩件事情同步發生令歐洲特別是其領頭羊——法國和德國非常不滿,懷疑美國在對歐“薅羊毛”,兩國進一步與美國保持距離,法國總統馬克龍不斷強調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性,德國則通過了1000億歐元的下一年度軍備預算。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歐洲在戰略自主的進程上有了質的躍升。所謂跨大西洋聯盟的裂痕十分切實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未來歐洲對美國的離心傾向還會進一步的發展,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七是中國爲和平鼓與呼。中國繼續在元首外交層面、多邊外交場合和聯合國平臺大聲疾呼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贊成和支持。同時,中國在香港成立了國際調解院,爲系統性解決世界上面臨的各類糾紛與矛盾搭建了一個平臺,以制定規則、提供條件,併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夯基壘石。

02 烏克蘭危機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一是叢林法則也就是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強勢迴歸國際社會。土地、能源、糧食、運輸線、戰略通道,金融投資再次超越氣侯變化、全球衛生合作,反恐合作這些議題,成爲大國競爭主要的標的物。生存、權利和金錢,再次成爲一些主要大國不擇手段爭求的對象。我們可以集全人類的智慧面對氣侯變化,但卻不能擺脫對生存、權力和金錢的爭奪。

二是冷戰進入2.0版。我們仍處於冷戰時代,而不是後冷戰時代,更沒有所謂“新冷戰”。我們今天看到的俄烏戰爭是美蘇冷戰在美俄之間的延續。爲什麼這麼講?事實上在俄羅斯社會一直存在着對冷戰輸給美國的不滿情緒和不承認的態度。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美俄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上的爭奪,至少在俄方看來是其對冷戰結果的質疑和否定,俄羅斯認爲它沒有在冷戰當中輸給美國,這場開始於上世紀40年代的戰略對決還沒有結束。我們在這場俄烏衝突中看到了美蘇爭霸時熟悉的堪稱默契的互動手法——大國爭鬥,各取所需,第三方買單。

美俄這對“老對手”在大國競爭中存在歷史默契。回顧2022224,雙方好像在唱雙簧。爲什麼這麼明顯的陷阱俄羅斯還要往裏跳?——事實上美國內部研判俄以“閃擊”方式拿下基輔可能性很大,美也準備好與俄就解決危機進行談判,其實就是如何把烏克蘭賣一個“好價錢”,這是熟悉的大國利益交換的舊戲碼。但是俄羅斯沒有按“劇本”演——閃擊戰做成了“夾生飯”,這一幕讓美國看到俄羅斯的虛弱之處,當然原有的所謂“大國默契”就會隨之變成美對俄的“戰略進取”。

三是雅爾塔體系受到衝擊。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陷入嚴重戰略對峙。蘇聯解體以來,曾經締造雅爾塔體系的世界主要戰略力量深度參與俄烏衝突,並且處於陣營對立狀態,以俄爲一邊,以美歐爲另一邊,開打代理人戰爭,形成政治和戰略對峙。

第二,大國以零和思維謀求絕對安全。這次衝突當中,對立雙方的根本目標都是追求自身的絕對安全,以至於突破衝突甚至戰爭的極限也在所不惜。從美國、北約角度,執意推動北約東擴,將自身安全邊界強行與俄羅斯邊界線重合;從俄羅斯角度,也是執着於“勢力範圍”概念,把烏克蘭視爲不容他人染指的“禁臠”。

第三,通過俄烏衝突,俄羅斯對美國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說“不”,謀求確立未來世界主導大國的地位。雖然俄羅斯相對來說體量較小,但資源稟賦、戰略儲備能力依然不容低估,俄羅斯意圖通過贏得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勝利,來實現以軍事和政治優勢爲突出特點的“另類崛起”,動搖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宣治了俄羅斯對未來的主張,即俄羅斯認同用實力說話。而美國通過調動俄烏衝突收穫短期紅利。短期來看,烏克蘭危機當中美國是最大的“贏家”,但是從長期來看,美國和西方主導的現行國際秩序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調整,稍有不慎即會土崩瓦解。所謂聯盟的裂痕十分切實地展現在眼前。未來歐洲對美國的趨勢還會進一步的發展,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也會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

四是人類面臨比以往更大的生存危機。此次俄烏衝突是最接近核大國對決的一次衝突。核大國不想打核戰爭,美國與俄羅斯這方面存在歷史默契,兩國都是曾立於核戰爭生死邊緣的國家,若非窮途末路,雙方都不會草率地談核戰爭。但是如果不能管控好烏克蘭危機,世界可能面臨新的大戰,甚至比古巴導彈危機時刻更接近核戰爭。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對陣雙方無人作戰手段和能力的質的飛躍,導致對雙方領土上的民用核設施實施攻擊的門檻下降,進而致使相關設施成爲不亞於切爾諾貝利破壞規模的“髒彈”,從而引發戰場形勢螺旋升級,最後釀成核大戰。目前看,衝突雙方尚無談判可能,局勢仍面臨進一步升級威脅。俄羅斯談判的前提是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及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歸俄;烏克蘭談判的前提是俄羅斯退出上述地區,並賠償烏戰爭損失。對於彼此設定的談判前提,俄烏雙方均無法滿足其中哪怕一點。最重要的是,美國還沒表示同意烏克蘭對俄開啓談判,因爲烏還沒有美交辦的完成消耗俄羅斯的戰略任務。此次衝突讓世界再次窺清美國操縱世界的手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烏克蘭危機是世界性危機的縮影,讓人類徹底認清自身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來源:文章源自李鼎鑫研究員在第十三屆西南論壇的發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