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專門梳理了段永平經營企業和股票投資過程中的200條商業思考,以幫助我們更直接、全面地瞭解他的“本分”價值觀,以及他是如何憑藉此成爲一名卓越的企業家,同時又成爲一位頂尖的投資大師的。

田姍姍 | 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 | 出品

在武俠小說中,最厲害的人往往不是活躍在江湖、叱吒風雲的人,而是“已不在江湖,但江湖都是他的傳說”的“隱形大佬”。中國商界也有一位這樣的“隱形大佬”。

他就是步步高創始人兼董事長段永平。他在20年前就退出了企業經營一線,如今是一名投資人,經常活躍在雪球上與網友交流投資心得,被網友親切地叫做“大道”(段永平的網名是“大道無形我有型”)。但他的影響力一直沒有遠離中國商業界舞臺中央。

畢竟,中國企業界內很少有人像他一樣身上集齊三大標籤。

有5大“門徒”的“商業教父”

段永平有5位大名鼎鼎的“門徒”,分別是拼多多創始人黃崢,OPPO掌門人陳明永,vivo掌門人沈煒,小天才CEO金志江與極兔快遞創始人李傑。他們深受段永平的影響,在創業過程中都得到過他的指點和幫助。

OPPO掌門人陳明永、vivo掌門人沈煒、步步高CEO金志江是段永平1995年創立步步高時就一路跟隨的“門徒”。2001年,段永平退出步步高經營一線,把公司一分爲三,後來發展爲如今的OPPO、vivo和小天才三家公司。

黃崢2002年去美國留學時,通過“網友”丁磊介紹認識了同是浙大畢業的段永平。2006年,段永平用62.01萬美元的高價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赴約時帶上了黃崢。黃崢創業做電商、遊戲時,段永平不僅給黃崢提供了創業啓動資金,還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商業經驗。他還是拼多多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

李傑在1998年加入步步高公司做銷售,後來成爲OPPO印尼負責人。2015年,他創建極兔速遞,而段永平在商業經驗、啓動資金、人脈關係等各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令人驚奇的是,如今他們的企業都在各自領域成爲頭部。

拼多多成立至今僅8年,已跟阿里、京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且“後來者居上”勢頭不減。從年活躍用戶來看,2021年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爲8.69億,已超過京東的年活躍用戶數5.7億。

OPPO和vivo在2011年進入智能手機領域,從2016年起一直穩居行業前列。2021年,OPPO和vivo分別位列全球智能手機行業銷量的第3和第5名。小天才在教育電子硬件領域一家獨大,無論是教育平板還是電話手錶,都遠遠領先於其他品牌。極兔速遞2015年在印尼成立,4年時間就成爲東南亞第二大快遞公司。2019年,極兔進入中國市場,到2021年其日單量已經超過4000萬,市場份額達到14%,僅次於中通、韻達和圓通,成爲中國第四大電商快遞公司。

爲什麼這5家企業都能在各自領域成爲頭部企業?

分析這5家企業的經營之道,會發現它們有兩個共同點:

首先,創業策略都是模仿段永平的創業策略:“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即在產品或者市場的成長期與成熟期之間進入,集中優勢兵力,快速切入、跟進,後來居上。

其次,企業文化中都強調“本分”價值觀。

OPPO創始人陳明永說,“本分文化是OPPO真正的核心競爭力”。vivo創始人沈煒說,“以本分爲核心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是唯一核心競爭力”。黃崢在2018年6月發佈第一封“致股東的信”中,強調拼多多的價值觀核心是“本分”。極兔速遞同樣強調“本分”爲企業價值觀。

這5家企業對“本分”的解釋十分相似,包括以下的內容:

·保持平常心,不受外力和誘惑的左右,迴歸事物本源,做正確的事,併力求把事情做正確。

·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當出現問題時,首先求責於己。

·與人合作,不賺人便宜。

·堅守誠信。

其中,第一條內容“保持平常心,迴歸事物本源,做正確的事情,併力求把事情做正確”,與“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的“管理的核心就是做正確的事以及把事情做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的策略,就是段永平在創業中堅持“本分”價值觀摸索出來的。

“敢爲天下後”的“本分”企業家

段永平有兩段創業經歷,打造了1990年代火爆全國的兩個教育電子產品品牌:小霸王和步步高。

1988年,從人大讀完經濟學碩士學業後,段永平選擇南下闖蕩,進了中山市一個小電子廠當廠長。他接手的是一個揹負200萬元鉅額債務的爛攤子,當時工廠賬上資金只剩下3000元,工人只有十幾人。

1991年,段永平對工廠經營進行了重新規劃,確定主要業務是教育類電子產品的開發、研究、生產與銷售,主打產品就是“小霸王”遊戲機。當時遊戲機賣得很火,品牌更是多如牛毛,這是一個市場需求已經被驗證的賽道。其中,最暢銷的是一款叫“小天才”的遊戲機,在質量和價格上都佔有極大優勢,而後來者“小霸王”遊戲機在兩個方面都不佔優勢。

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當時很多廠家普遍採取打價格戰的策略來搶市場份額,但段永平沒有急功近利。

他認爲,“守住本分”纔是致勝關鍵,而“本分”的關鍵是提高產品質量。在他看來,所謂“性價比”是產品質量不好的藉口。他要求生產、銷售、售後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同行業第一。當時很多品牌的遊戲機返廠維修率高達30%,而“小霸王”遊戲機,無論銷量有多高,始終把返修率牢牢地控制在2%以內。

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段永平花了40萬元在中央電視臺打出同類產品的第一條廣告,廣告內容是一個有獎銷售活動,“擁有一臺小霸王,打出一個萬元戶”,又稱爲“小霸王大賽”,極具吸引力。“小霸王”遊戲機一炮而紅。

1993年,遊戲機市場飽和,段永平看到了國內開始掀起學電腦的熱潮,但電腦的生產成本太高,國內一般家庭買不起,而且小霸王也沒有生產電腦的技術基礎。段永平就把小霸王擅長生產的遊戲機和電腦相結合,推出了一款價格只有兩三百元的新產品:小霸王中英文電腦學習機。

這是一款兼具學習與遊戲功能的產品,學習機的顯示屏可連接到已基本普及的電視機上,可以模擬使用電腦的感覺。之後,段永平請成龍擔任代言人,並再次在央視投放廣告。成龍手捧小霸王學習機說的一句廣告語:“同樣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讓小霸王學習機在全國一炮而紅。

1995年,小霸王的產值超過了10億元,收入佔母集團怡華集團營收的一半以上。可以說,段永平力挽狂瀾,把瀕臨破產的小廠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大公司。

根據約定,段永平和怡華集團之間利潤是“三七分成”,即他可以拿到小霸王30%的利潤,但怡華集團食言了,給他的分成後來變成兩成、一成,這種行爲已經觸及段永平的底線。爲了讓企業活得更長久健康,段永平想要實行股份所有制,讓管理層可以拿到一部分股份,卻被集團駁回。

1995年,段永平選擇辭職離開,創立了步步高。不過,第一年裏他沒有進軍自己最有把握的教育電子市場。因爲他離開小霸王時,與前老闆有一個口頭約定:一年之內不進入國內同類產品的市場。本分的段永平遵守了這個口頭約定,開始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1996年,中國VCD市場火爆,國內有愛多、新科、萬利達、金正、先科等品牌,國外品牌有三星、索尼等,還有很多拼裝的生產企業。但國產的VCD機質量良莠不齊,質量過硬的國外品牌價格又太高,段永平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他再次採取“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的策略,進入了火爆的VCD市場,將競爭重點放在產品質量、品牌知名度和服務等品牌信譽上,讓步步高逐漸成爲VCD市場的頭部品牌。

之後,步步高延續了這種“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的策略,進入了競爭激烈的家庭影院、電話機、學生電腦等市場,逐漸發展爲家庭電子產品領域的頭部企業。2000年,步步高產值突破100億元,佔據中國電子產品市場70%左右的份額。

在段永平看來,“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是步步高這家創業公司做的正確決策,是堅持“本分”價值觀的結果。

他說,“我們實力本來就不強,很難跟世界級的大公司相比。我先看國外大企業做什麼產品,而且要看它什麼產品好賣,然後我再做什麼,這樣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進入市場有先後之分,這只是競爭的開始,後來者......在更後面看清對手和市場,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也更容易少走彎路,只要能找到突破口,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快速切入,快速跟進,後來居上。

在他看來,“敢爲天下後”指的是“做對的事情”,“後中爭先”指的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

具體到創業實踐中,“敢爲天下後”指的是產品類別,也就是選擇別人已經把市場需求明確了的產品類別,並發現其中的機會;“後中爭先”指的是做好產品的能力,“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後來者只有秉持着“不欺騙消費者”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實力的能力,才能“後中爭先”,否則就不要進入這個市場。

業務成功站穩腳跟後,段永平開始對步步高的企業文化、管理制度進行設計。他認爲,一家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更健康、長久,而不是一味追求大。所以,步步高的願景是“更健康、更長久的公司”。

要想基業長青,企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企業文化可以讓企業少犯致命性錯誤,篩選出合適的優秀人才,延續生命力;而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維持,離不開制度的支撐。

段永平吸取了當年小霸王的教訓,在步步高推行股份制,並讓管理中層、代理商甚至基層員工都有入股的機會。爲了讓大家都有動力一起把公司業務做好,他主動把自己的股份從70%稀釋到17%,對有能力的員工進行股權激勵。他說,“一個企業的成功,功勞肯定是大家的。一個企業的失敗,企業家要負主要責任”。

1999年,段永平對公司進行了改革,把步步高拆分爲三家獨立的公司,分別交由他的三位“門徒”負責:

○黃一禾負責步步高教育電子業務,主營步步高點讀機,學習機。這就是如今的小天才。

○陳明永負責步步高視聽電子業務,主營VCD、DVD。這就是如今的OPPO。

○沈煒負責步步高通訊科技業務,主營無繩電話、步步高手機。這就是如今的vivo。

段永平在三家公司各自持有10%左右的股份,其餘的股份全部用來獎勵員工。在他的影響下,小天才、OPPO和vivo都是全員持股企業,員工持股比例高達60%以上。

2001年,段永平急流勇退,宣佈退休,將集團所有業務全部授權給陳明永、沈煒等幾位得力干將。他依然是各個公司的董事長,但早已不過問企業的具體經營事務,一年只象徵性地參加幾次會議。

一投成名的“中國巴菲特”

在步步高退休後,段永平轉而做起了投資。他曾在2006年以62.01萬美元的高價拍下了“巴菲特午餐”,驚動了全中國。不過他獲得“中國巴菲特”的稱號,則是源起於他20年前做出的第一次投資。

2001年底,因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網易的股價從15美元大跌至1美元以下,當時高盛都唱衰網易股價會持續下跌,走投無路的丁磊找到段永平訴苦,想把網易賣掉。段永平了解情況後,判斷網易價值被低估,勸丁磊不要氣餒,建議他做網絡遊戲。同時,段永平把手上的200萬美元全買了網易股票,解了丁磊的燃眉之急。2003年10月14日,網易股價飆升到70美元,他手裏的股票市值在一年多時間裏翻了50倍。9年後賣出時,段永平手裏的股票市值已經翻了100倍以上,淨賺一億多美元。他一投成名。

段永平是零起步做投資,對投資的認識瞭解多是通過巴菲特寫的《致股東的信》和巴菲特、芒格的採訪語錄。但他的投資戰績足以擔得起“中國巴菲特”的稱號。

他的投資風格是長期持有幾隻股票,而且是重倉持股,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結果,多次獲得鉅額收益。

2011年,他把從網易、通用電氣投資中賺到的錢全投到了蘋果,當時蘋果股價在40美元左右,還在上漲中,但段永平大膽預言蘋果可能會成爲一家市值過萬億美元的公司。果然,2018年8月,蘋果正式成爲全球首個市值破萬億美元的公司。到2022年12月,蘋果股價在150美元左右,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

2012年,茅臺因塑化劑等問題,股價大跌不止。段永平以每股180元到120元不等的價格,陸續買入茅臺的股票。2022年12月,茅臺股價超過1600元,市值已超過2萬億元。即便已經賺了100多倍,段永平依然沒有賣掉茅臺股票的打算,因爲他還未發現可以用茅臺股票去替換的好公司股票。

在中國商界,做一家健康經營至今28年的企業,成爲中國頂級投資大佬並十年如一日地跟網友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幫助5位創業者做成5家行業頭部企業,可能只有段永平了。爲什麼是他?

爲什麼他能做好這三個角色?

原因可能跟他的5位“門徒”創業都能成爲在各自領域的頭部企業的原因相似,在於他堅持“本分”價值觀,並且知行合一。

管理的核心命題就是兩個:做正確的事情和正確地做事。段永平倡導的“本分”文化,很好地解決了如何解決這兩個關鍵命題。他的“本分”價值觀第一條就是“用平常心來思考,迴歸事情本質,做對的事情,併力求把事情做對”。

這不僅讓他自己創業的步步高做到了高速增長和健康長久的經營,還幫助了他的5位“門徒”的企業,爲他們在關鍵時刻提供了做出正確的決策標準,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和持續的高質量成長。

轉而做投資時,他也是用“本分”價值觀來思考投資和做決策的,堅持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他深度認同“價值投資”的底層邏輯。

“我非常認同'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個邏輯。對我來說,這個邏輯其實不是來自老巴,而是來自我自己的內心,只是後來發現老巴也是如此,而且乾得很不錯,從而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我更認爲我喜歡老巴,是因爲老巴是我的'同道中人’。”

在他看來,價值投資纔是“本分”之道。從“做對的事情”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淨現金流折現”;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

做企業成功的經驗也幫助段永平從本質上看懂生意。他說,“投資和自己經營企業沒有什麼大區別。不同的地方是,投資時是你認同的人在經營”,“投資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簡單”指的是原則簡單,就是不懂不做、不投機;“不容易”指的是“搞懂生意”不容易。

同樣,“本分”兩個字很簡單,但絕不容易。段永平很多“簡單”的結論是花了很長時間摸索出來的。

本文專門梳理了段永平做企業和做投資過程中的200條商業思考(內容大多來自他在雪球網站上的發帖和博文內容),分成“商業邏輯”和“投資邏輯”兩個部分,可以幫助我們更直接、全面地瞭解他的“本分”價值觀,以及他是如何通過踐行“本分”價值觀來做好企業和做好投資的。

商業邏輯

1、關於好公司

(1)好的商業模式加好的企業文化一般是好公司的特徵。(2015-04-17)

(2)所謂“好公司”,是有原則的公司,不是單純利潤導向的公司;是那些知道要做對的事情(或者說,知道什麼樣的事情不該做),然後去追求高效率把事情做對的公司。事情做對的過程是個學習的過程,誰都會犯錯誤,好公司也不例外。

(3)有“利潤之上”的追求,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就會更容易堅持做對的事情,或者說更不容易做錯的事情,就不大會受到短期的誘惑而偏離大方向。有“利潤之上”追求並不是好企業的充分條件,但有“利潤之上”追求的企業成爲好企業的概率要比一般企業大很多,時間越長差別越大。

(4)“利潤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費者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多數公司碰到問題時討論的都是有沒有錢賺的問題,而有“利潤之上追求”的公司碰到問題時可能會先問一句,“這是對的事情嗎?這是應該賺的錢嗎?”......其實(當下)差別很小,但20年後差別很大。 (2020-07-10)

(5)正直和誠信——integrity,這是所有偉大企業的共性,也是出問題企業的最大“漏斗”。(2010-10-22)

(6)真正好的、能持續經營的企業,大多都不是着眼於利潤的,利潤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2011-01-28)

(7)從5-10年的角度看,CEO至關重要。從10-50年的角度看,董事會很重要,因爲董事會能找出好的CEO。從更長時間的角度看,企業文化更重要,因爲一個好的企業文化可以維持有一個好的董事會。“長長的坡”不光指的是行業,還包括企業本身能否長跑,所以企業文化很重要。

(8)好的企業和企業家都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沒有理想主義做不大,不理解現實走不遠。投資其實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我們永遠都無法找到一個既完美又便宜的公司(股票),我們總是對自己的目標持有兩種相反的觀點(positive和negative),但這不應該妨礙我們“該出手時就出手” 。(2011-03-08)

(9)好的產品的壽命是非常有限的,好的生意模式可以讓好的產品的壽命大幅度提高。(2010-04-03)

2、好的商業模式

(10)生意模式就是產生淨現金流的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長期產生很多淨現金流的模式。(2012-04-08)

(11)好的商業模式不應該長期獲利平平,但短期有可能。我認爲,好的商業模式的定義包含“未來”獲利能力強,而“未來”指的是企業的整個生命週期。

(12)商業模式像馬,管理層加企業文化像騎師,經營結果就是比賽結果。不過,企業經營不像賽馬那麼短時間而已。(2011-12-31)

(13)長期而言(10年、20年或以上),堅持只投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會有比較好的回報的,而且這種投資方法讓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簡言之,投資人每次做投資決定時,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很難不好,不然就難說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麼10個、8 個機會就非常非常好了。(2015-04-11)

(14)享受公司成長遠好過心隨股動。(2017-03-16)

  • 差異化是好商業模式的前提

(15)沒有差異化產品的商業模式,基本不是好的商業模式。好的公司就是能夠持續找到用戶“差異化”需求的公司。(2015-04-21)

(16)差異化是用戶需要、但其他競爭對手滿足不了的某些東西。(2018-11-05)

(17)產品沒有差異化,最後看到的就是價格戰。(2015-03-03)

(18)差異化越小的產品,越容易陷入價格戰。價格戰會導致大家爲了保持份額而降價,所以結果往往是,大家份額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下來了。(2014-09)

(19)能夠長期維持的差異化就是護城河。(2019-08-02)

  • 護城河是商業模式最重要的部分

(20)投資就是買未來的現金流(折現),未來現金流(折現)最大的保障就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裏最強的就是“護城河”。(2012-03-30)

(21)沒有護城河的生意模式不是好的生意模式,但有護城河的生意未必就一定是好的生意模式。(2012-06-24)

(22)“護城河”是用來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企業文化是“護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很強企業文化的企業,可以有個很寬的“護城河”。(2010-05-25)

(23)好的商業模式一般都有很強大的護城河。護城河不是一成不變的,看懂護城河對投資很重要。企業文化對建立和維護護城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10-13)

3、好的企業文化

(24)“長長的坡”不光指的是行業,還包括企業本身能否長跑,所以企業文化很重要。

(25)一個企業要長期做下去,要保持競爭力,要基業長青,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 產品可以模仿,而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

(26)企業文化是護城河的一部分。換CEO對任何公司都是會有影響的,但企業文化強大的公司往往能選出好的CEO,從而能讓公司繼續好下去。

(27)投資最重要的3點: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分別指好的生意模式、好的企業文化和合適的價格)。前面兩點尤其重要,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強大的企業文化上。從長期的眼光看(或者叫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角度看),價錢合適就可以了。(2012-11-17)

(28)企業文化一般分3部分: mission,vision,core value。Mission是使命,也就是企業爲什麼存在;vision是願景,指的是大家的共同願景;core value指的是核心價值觀,也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2010-11-12)

(29)企業初期有一個大的願景非常重要,差別在於用什麼辦法去達到。用消費者導向去達到願景目標是本手。(2010-10-24)

(30)好的企業文化是能管到制度管不過來的東西,不是個神祕的咒語。制度是強制性的,文化則不完全是。建立好的企業文化非常難,破壞起來非常容易。

(31)好的企業文化可以讓企業少犯原則性錯誤,戰略出錯的概率低,從而可以走得更遠。(2010-07-08)

(32)發現錯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有強大的企業文化不等於不會做錯事。強大的企業文化往往體現在做錯的事情的概率相對低、發現得早、 改得快。(2011-03-25)

  • 本分

(33)本分就是要“做對的事情”和“要把事情做對”。(2019-09-23)

(34)人們往往知道什麼是錯的事情,只要把錯的事情停止做了,就離“做對的事情”更近了一步。

(35)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把公司做好的祕訣是什麼,其實祕訣不是“做了什麼”,而是“不做什麼”。好的公司都一定是有一個長長的“Stop doing list”,就是“不做的事情”。“不做的事情”分兩類:一類是誰都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欺騙;另一類是和自己公司的使命和願景相結合的。(2016-10-12)

(36)本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看到別人不本分容易,反省自己不本分更難。我們自己的水平大概到了偶爾會反省的地步,所以還要繼續努力。(2010-03-24)

(37)“不賺人便宜”是“本分”的內容之一。當人們提起“雙贏”時,可能本能會想只要不喫虧就行。後來發現,要想不喫虧的話,往往需要賺點便宜才能做到。只有在“不賺人便宜”的心態下,纔有可能做到“雙贏”。所以,我們公司便有了“不要賺人便宜”的文化。(2013-02-19)

(38)只要能堅持“本分”,很多年後你會很厲害的。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其中“有借有還”就是“本分”,“再借不難”其實是“功利”。當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難”時,你就真的“本分”了。(2013-02-24)

(39)賺了不應該賺的錢,就是不本分。雖然大部分人認爲有錢賺就行,但我們公司是屬於知道有些錢是不能賺的。如果這類公司越來越多的話, 消費者就會安心很多。(2010-03-29)

(40)如果你賺的是本分錢,你會睡得好。身體好會活得長,最後還是會賺到很多錢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賺錢的人其實不快樂。(2010-03-25)

(41)“欲速不達”指的是要做對的事情,不然可能南轅北轍。“唯快不破”指的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2014-07)

(42)我們公司在溝通上可能比絕大多數公司的溝通成本要低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碰到難題時,我們能經常先回到“什麼是對的事情”,而不是停在討論“這是不是最好的(賺錢)的辦法”上。“本分”這個東西看起來似乎不起眼,但20年到30年後的差異就是,我們公司的現狀和當時我們那些競爭對手的現狀的差異。我至少還能想起來幾十個當年看起來比我們強大很多的對手,從遊戲機到學習機到VCD到DVD......(2015-03-24)

(43)我們總是說,量不重要,利潤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做對的事情,要找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並想法滿足。(2019-10-06)

(44)本分包含且高於誠信。Integrity(誠信)是承諾的事情要做到,本分是要求自己,即使沒有承諾應該自己做的要做到(或者說違反自己原則底線價值觀的不做)。本分的企業或人總是讓人有好感,值得信賴。(2010-05-21)

(45)所謂“不對的事情”,其實並不總是很容易判斷的。很多不對的事情都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別人以及自己的經驗教訓得來的,比如我們公司不爲別的公司代工。所謂“要做對的事情”實際上是通過不做不對的事情來實現的,這就是爲什麼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對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對的事情。也許每個人或公司都應該要積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儘量不做不對的事情,同時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對,長時間(10年、20年)後的區別是巨大的。(2019-04-02)

(46)人們關注我們往往是因爲我們做了的那些事情,其實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很大程度上還因爲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

  • 平常心

(47)平常心就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態。在任何時候,尤其是在有誘惑的時候,能夠排除所有外界的干擾,回到事物的本質,辨別事情的是非與對錯,知道什麼是對的事情。(2019-09-12)

(48)平常心,既不是一種純粹的理想主義之心,也不是一種純粹的功利主義之心,而是一種務實的理想主義之心。

(49)做企業必須有平常心。我認爲,企業最重要的是安全,而不是要做多大。大是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包括利潤。企業的利潤也是一個過程。當然,企業必須有利潤,沒有利潤就無法生存,但你不能把利潤作爲最大的追求目標。如果這樣的話,企業就會變的唯利是圖。企業賺了不該賺的錢,會傷害你的未來的。企業應該有利潤之上的追求。(2000年,接受《青年報》專訪)

(50)今天是我們公司成立15週年,當年選這日子好像和紀念9.18還有點關係,畢竟日本人的電器厲害。現在平常心,知道做企業最大的對手是自己。(2010-09-18)

(51)我的很多“簡單”的結論是花了很長很長時間得出來的,千萬別以爲我是一眼就看出來了。不過,“平常心”可以幫助人去找到事物的本源。(2010-03-22)

(52)平常人都難有平常心,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要隨時提醒自己。憤怒一下,然後平常心迴歸本源,該幹嘛幹嘛,不要因爲憤怒做出任何決定。(2018-10-11)

4、企業經營

  • 健康長久是最重要的

(53)我們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裏最重要一條,我們追求的是“更健康、更長久”。我們沒有說更大。2000年,《亞洲週刊》的人採訪過我一次,他說50年以後如果在一個媒體,在一個報紙的頭條新聞是關於你們公司的新聞,你最希望是什麼樣的新聞?我說任何新聞。這說明我還活着,我相信我們公司還會活着。(2007-07-07)

(54)企業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發展,不在乎一、兩個機會就能“暴發”起來,那樣是不會長遠的。(《世界經理人文摘》專訪,2001-02-01)

(55)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從來都是正常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發達國家也一樣。其實中大企業倒得也不少。所以,更健康更長久才最重要。(2010-08-10)

(56)快就是慢,這是我對企業最基本的一個理解,快不是目的,安全準時到目的地就行了。本來這是大白話,但是真正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2007年,《南方人物週刊》採訪)

(57)我們公司不會把追求幹倒誰作爲目標,也不會把市場份額,銷售數量及排名作爲我們的追求目標的。我們追求的是改善用戶體驗,做出最好的產品,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7-03-21)

(58)我很反對所謂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管理是個系統,要做到平衡,哪一樣都不能少。我們把“經營管理”形容爲一個木桶,一個木桶裝有7塊木板,哪塊都不能短,但是哪塊長了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企業要進步、要持續發展,就要做到各方面都同步發展,這是最經濟的。(《世界經理人文摘》專訪,2001-02-01)

  • 敢爲天下後,後中爭先

(59)所有的高手都是敢爲天下後的,只是做的比別人更好。我們公司成功不是偶然的,堅持自己的“Stop Doing List”,篩合夥人,篩供貨商,慢慢地就會攢下好圈子,長期來看很有價值。

(60)“敢爲天下後”指的是“做對的事情”,“後中爭先”指的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2018-09-30)

(61)“敢爲天下後”指的是產品類別,是因爲你猜市場的需求往往很難,但是別人已經把需求明確了,你去滿足這個需求,就更確定。“後中爭先”指的是做好產品的能力,沒有能力“後中爭先”的地方是絕對不該去的。(2018-09-30)

(62)老子說的,“吾有三寶,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爲天下先”。我覺得,其實做企業非常簡單,叫做“consumer retation”(消費者導向),這個東西說起來非常簡單,但真正這樣做的人非常少,絕大多數都是生意導向、賺錢導向。只要你覺得這個市場足夠大,時間足夠長,我就什麼時候介入都是不晚的。假設這個市場有五十年的市場,你說我晚五年有什麼關係嗎?沒有什麼關係。(2008-01-08)

(63)很難有企業不靠創新可以生存下來的,但創新是指在用戶導向前提下的創新,而不是爲了不同而不同的創新。我們公司把這叫差異化。盲目創新是危險的,而消費者導向前提下的創新是企業生存的一個重要基礎。(2010-03-08)

(64)沒有差異化的“敢爲天下後”,是無法生存的。“敢爲天下後”的前提一定是你能夠提供出你的用戶羣需要而別人沒有或不能提供的“差異化”的產品。

(65)“消費者是理性的”意思是從長期來看的,套用一句俗語叫“童叟無欺”。也就是說,無論消費者眼前是否理性,我們都一定要認爲他們是理性的。不然的話,你經營企業就可能會有投機行爲,甚至會有不道德行爲。(2010-03-26)

(66)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是從小公司起來的,最重要是你能有消費者導向的觀念。(2011-02-21)

(67)“敢爲天下後”裏還有一個隱含的意思,就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2019-10-20)

(68)“敢爲天下後”對較小的企業尤其重要。我們實力本來就不強,很難跟世界級的大公司相比。因此,我先看國外大企業做什麼產品,而且要看它什麼產品好賣,然後我再做什麼,這樣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先與後是相對的,暫時的。進入市場有先後之分,這只是競爭的開始,後來者確有不利之處,但超越前人本身就是巨大的動力和目標,而且在更後面看清對手和市場,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也更容易少走彎路,只要能找到突破口,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快速切入,快速跟進,後來居上。

(69)我們會在產品的成長期與成熟期之間進入一個市場。我們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在這樣一個時期進入的,電話機有點特殊,是在產品的成熟期進入的,那是因爲我們覺得該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我們不會在一個產品成長期的初期進入一個市場,因爲我們看不清楚它是否真的有市場,我們等到產品已有良好的上升態勢時才介入進去。

我們會分析市場與產品的幾個方面:一個是市場的潛力有多大,其中包括對該產品的獲利能力的分析。二是要考慮市場現存的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都會是誰,做一個詳細的實力比較。這裏最重要的是比較分析,而不是簡單地說對手強還是弱,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比較。如果認爲在這個市場依然能夠站得住,那就可以進去了(《世界經理人文摘》專訪,2001-02-01)

(70)“敢爲人後”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也有失敗的時候。但是,每當我們進入一個市場,我們是有“平常心”的。所謂“平常心”就是要看到機會,同時也一定要看到風險,要清楚企業是否能夠承受其中的風險。對於我們來說,失敗了也就是一個產品、計劃的失敗而已,對我們並沒有產生根本的影響。我們沒有像賭博一樣,全部一下子投進去,一旦失敗,整個企業就陷入困境了。(《世界經理人文摘》專訪,2001-02-01)

  • 聚焦

(71)雞肋原則:即毛澤東講的“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原則,也就是焦點法則。我們做的產品都是國際大公司食之無味、不想做的東西,好比是它的“雞肋”。用拳頭打跳蚤,它犯不着。但我們在這方面卻有優勢,能夠做得比他們強。(2011年步步高內部講話)

(72)單一比較容易聚焦,這意味着把事情做對的效率高,同時犯錯誤的概率低。要做到“單一”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因爲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的。(2011-04-09)

(73)我們每個事業部都是高度獨立和專業化的,都非常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我們不會爲了多元化而多元化。(2010-03-09)

(74)OPPO、vivo的年收入合計有400億美元(2018年),現在的規模已不再提雞肋原則了。(2019-03-26)

(75)我當時一直都說,從來沒見過企業多元化成功的例子,GE是個例外。現在看來,時間長了都不行。(2018-10)

(76)性價比都是給自己找藉口,就是性能不夠好。一定要把重心聚焦在用戶上,也不是我們非要做高端還是低端,只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了,滿足了一部分人羣的需求。即使蘋果,也沒有滿足所有人。(2018-09-30)

  • 營銷不是本質,本質是產品

(77)營銷不是本質,本質是產品。營銷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瞎說,企業文化最重要。廣告最多隻能影響20%的人,剩下80%是靠這20%影響的。營銷不好,頂多就是賣的慢一點,但是隻要產品好,不論營銷好壞,20年後結果都一樣。(2018-09-30)

(78)任何產品開始時跟風買的都是大部分,最初懂的20~25%的人最關鍵。(2012-04-26)

(79)“終端制勝”的說法就像最後讓你喫飽了的那個饅頭。(2012-08-31)

(80)“品牌”就是公司過去做過的所有事情(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烙印(印象),好壞大家都會記得的。(2019-08-20)

(81)OPPO這個牌子我們推出來的時間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設計這個品牌了,設計的主要的動因是我們考慮得比較長遠。當我們要走向全球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用步步高這個牌子去走,那麼一定要有個國際品牌,所以就不是中國人設計的。我們自己要設一箇中英文品牌的話,肯定會很怪異,自己覺得挺好,老美還讀不出來,或者說不順口,說不舒服。所以,OPPO是請的是歐洲人設計的,而且是全球一個一個國家都做過語音測試,包括網站,包括所有的,花了很長的時間。(“財經會客廳”採訪視頻,2010-03-22)

  • 不討價還價、不負債

(82)OPPO、vivo的年收入合計有400億美金,沒有Sales部門,沒有折扣、返利,大小客戶一視同仁。(2018-09-30)

(83)我們公司賣東西是沒有還價空間的,所有的客戶都是一個價,不管生意大小,生客熟客。剛剛開始經營企業時我就發現,“談生意談來談去”主要是在談價錢。人們把大量時間放在談價錢上,而且在談的過程中經常還需要詐來詐去的。對於賣東西的業務員來說,價錢的授權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他們總是要找更上一級領導去獲取更多授權,所以領導就會變得非常忙且沒有效率。所以我們在20多年前就沒有討價還價了。不討價還價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2015-06-12)

(84)負債的好處是可以發展快些,不負債的好處是可以活得長些。(2010-04-21)

(85)貸款和用margin,賺的時候快,賠的時候更快。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溼一回鞋就溼一輩子,爲什麼要冒這個險呢?有些機會總是要錯過的,只要保證抓住的是對的,就足夠了。我們過去的大部分競爭對手都消失了,我們還健在,道理也許就在此。(2018-09-30)

(86)當時(2012年中)OPPO和vivo都面臨很大困難,我們當時不是很確定我們是否能過得去,所以當時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如果我們要倒下的話,一定不要倒的很難看,不要欠員工錢,不要欠供應商錢,要儘量保護代理商......我們2012年沒虧錢,2013年沒虧錢,但12-13年那一整年虧了非常多的錢,到13年中終於挺過來了。(2019-05-22)

(87)不存在什麼彎道超車的事情,關注本質最重要!不然即使超過去,也會被超回來。(2018-09-30)

(88)佔有率是結果,不是不重要,但不能盲目追求,否則以後有麻煩。(2010-10-08)

(89)擴張的時候要謹慎,我把這個叫足夠的最小發展速度,就是兼顧足夠和安全的意思,核心是安全。多數人在擴張時用的都是所謂的最大速度,最後一個不留神就翻車了。(2011-04-09)

(90)辦企業也一樣,死掉的企業哪一家是被別人打死的?還不都是自己犯錯死的!世界上長青樹企業,哪一家不是中規中矩地按照企業規則在操作?大浪淘沙,在中國、最終在世界上能夠站住腳,能夠真正做大做強的一定是嚴格按企業規則辦事的企業家。這就像只有九段棋手才能下出職業九段的圍棋來一樣。”(2001-11)

(91)不存在什麼捷徑、什麼竅門。如果你想走輕鬆的路,我保證:它比艱難的路更長更痛苦。(2019-07-30)

5、人才培養

(92)招人分合格的人和合適的人。合適是指文化匹配, 合格是指能力。價值觀不匹配的人,堅決不要。給公司製造麻煩的,往往是合格但不合適的人。一羣合適的普通人在一起,同心合力也能幹大事。(2018-09-30)

(93)人才的合適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合適性就是人才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合格性就是人才做具體事的能力。合格性是可以通過培訓提高的,合適性很難改變。(2011-03-26)

(94)我們一般不引進高級管理人員,因爲很難培養其合適性。(2010-03-24)

(95)培訓的成本很貴,但不培訓的成本更貴。不知道第二點的企業走不遠。(2013-10-28)

(96)獎金實際上應該是種契約,是跟業績掛鉤的,不是老闆“賜”給大家的。比如,在某些條件前提下,企業獲得利潤的20%給員工,分配時則是根據你的績效考覈體系去分的。(2019-04-26)

(97)凡是員工見到領導都戰戰兢兢的公司,時間長了都會出問題的。因爲這種公司的員工大多都會變得沒有擔待,凡事希望交給上級去決定,效率慢慢會降低。除非這種公司的產品非常聚焦,大老闆確實可以照顧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會出問題的。我覺得日本企業這些年在有些行業出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98)馬雲說過,人呆不住就兩個原因,錢給少了或者是心委屈了。這句話非常經典,把保健因子和激勵因子說得非常形象。錢是保健因子,不是激勵因子,給多了沒用,給少了不行。絕大多數人在這點上都錯了,因爲錢不是萬能的,當然沒錢也是萬萬不能的。激勵因子,實際上,就是不要讓人心委屈了,要讓人覺得有意思。(2019-10-19)

(99)從“保健-激勵”雙因素模型來看,保健因素如果不能滿足,人肯定會走。保健的關鍵在於公平。1989年,我在工廠賬上只有3000元、負債200萬元的情況下接手,到1995年賺了好幾億。最早老闆讓我接手的時候說按七三分賬,後來給我們的分成變成兩成、一成,不斷食言。如果當初他兌現承諾,我是不會離開的。保健因素是基礎。

(100)放權裏最關鍵的是,可以容忍別人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所犯的錯誤。我個人的理解是,其實幹同樣的事我也會犯錯,爲什麼別人不可以犯錯。(2012-05-18)

投資邏輯

1、投資信仰: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1)每個人都有一顆投機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對的事情”,或者說知道是“不對的事情”就別做了。人們愛做“不對的事情”是因爲這類事情往往有短期誘惑。(2013-02-01)

(2)投資的信仰指的是,長期而言,股市是稱重機。對沒有信仰的人而言,股市永遠是投票器。(2013-05-17)

(3)做對的事情,最後會有好結果,或者說,做錯的事情,最後會有大麻煩。至於把事情做對,是個過程,有時候快有時候慢,需要投資者耐心等待。(2012-05-20)

(4)從“做對的事情”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淨現金流折現。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2018-10-08)

(5)多數人在投資時習慣去看有沒有“把事情做對”這點,從而會很容易掉進短期表現當中。即使是偉大的企業在“做對的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是可能會犯錯的,因爲“把事情做對”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長期投資”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要能夠相信堅持“做對的事情”的有能力的公司最後會“把事情做對”。(2013-02-13)

(6)對的事情往往和能長久有關係,投資上尤其如此。如果能儘量不做不對的事情,同時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對,長時間(10年、20年)後的區別是巨大的。(2019-04-02)

2、投資原則:不懂不投,不投機不做空,不借錢投資

(7)投資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簡單”指的是原則簡單,就是不懂不做;“不容易”指的是“搞懂生意”不容易。(2013-03-26)

(8)我永遠只有一種投資模式,估算未來現金流折現。有點像高爾夫,只有一種揮杆模式。(2011-01-07)

(9)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是,把上市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然後理性地去想應該怎麼做。(2012-11-11)

(10)投資和自己經營企業沒有什麼大區別。不同的地方是,(你)投資時是你認同的人在經營。(2019-04-06)

(11)經營企業和投資一樣,少犯錯很重要。所謂“少犯錯”不是通過什麼都不敢做實現的,那叫裹足不前。“少犯錯”是通過堅持做對的事情來實現。所謂“堅持做對的事情”是通過發現是錯的事情就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會是最小的代價。Stop doing list也很重要。(2020-10-14)

(12)投資遵循巴菲特的邏輯:先看商業模式,理解企業怎麼掙錢。95%的人投資都是focus在市場上的,這就是不懂投資。一定要focus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掙錢的。(2018-09-30)

(13)投資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懂不投!(2011-03-02)

(14)投資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東西上。如果一個人一輩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現比95%的人好。(2012-04-05)

(15)不做空、不margin(融資,保證金槓桿交易),不做不懂的東西。什麼時候明白都不晚。不過,真的明白恐怕都是在付出大代價之後。(2012-03-14)

(16)不喜歡的公司避開就好了,千萬不要去做空,因爲看錯一次,會讓你難受很久甚至一輩子的,尤其是那些已經是有錢的人們。沒人希望自己需要富兩次的。(2020-08-11)

(17)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實際上應該指的是能力圈,而不僅僅是價格。“能力圈”的意思就是你能夠判斷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範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2011-01-04)

(18)能力圈很難擴大的,至少靠讀書不行。不過,多讀點書能告訴自己能力圈有多大。(2012-07-16)

(19)不要輕易去“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個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爲看到一兩個概念就輕易跳進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地方,不然早晚會栽的。

(20)我經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頭安慰自己的話就是“擴大能力圈是要付學費的”。其實,對大多數有能力投資的人而言,自己的能力圈裏能做的事情實際上往往是足夠多的,實在是沒必要冒太大的風險跑到一個未知的地方去。(2011-12-31)

(21)“最糟糕的投資方式”就是,嘴上講的是價值投資,乾的卻是投機的事。(2011-01-22)

(22)投資和投機是很不同的遊戲,但看起來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門,開賭場的就是投資者,而賭客就是投機者一樣。賭場之所以總有源源不斷的客源的原因,是因爲總有賭客能贏錢,而贏錢的總是比較大聲些。作爲娛樂,賭點小錢無可非議,但賭身家就不對了。以我個人的觀點,其實什麼人都可以做投資,只要你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價值在哪裏。投機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這是我不太懂的領域,也不打算學了。(2010-02-04)

(23)投資非常像種田,是個結硬寨、打呆仗的過程,所以投資者就像農夫。投機則像狩獵,是個零和遊戲,投機者之間互爲獵物,非常刺激。(2020-11-20)

(24)投資不需要任何勇氣。投資做的是“兩塊錢的東西,一塊錢賣給你”的生意,這不需要任何勇氣,只需要你確信它是值兩塊錢的。反之,一個投資者,如果需要藉助勇氣,那麼說明他正在恐慌。之所以恐慌,是因爲他對投資產品的不瞭解,而這恰恰是與巴菲特“不做空,不借錢炒股,不做不懂的東西”的投資戒律相牴觸的。需要勇氣的都是投機。區別投資和投機這兩種類似行爲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當股票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不會感到恐慌和害怕,而投機者會。

(25)(關於借錢投資)你借不借錢,一生當中都會失去無窮機會的,但借錢可能會讓你再也沒機會了。如果你懂投資的話,你不需要借錢,因爲你早晚會有錢的,着什麼急?如果你不懂投資的話,你千萬別借錢。(2010-04-09)

(26)經營中借錢和買股票用Margin(融資,保證金槓桿交易)沒啥本質區別,常用最後大概率都會倒在上面的。(2020-10-20)

(27)大多數人不碰股票就是最好的投資,除非你認爲自己確實有自己瞭解的好公司處在便宜的價錢。(2012-04-09)

(28)我投資的標準很簡單: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合理價錢。所以當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不錯的公司,價錢也不錯時,我就會有興趣。生意模式好,企業文化好,基本上你就可以簡單地希望他們會正常增長,所以五年十年,有增長不奇怪。關鍵是要看懂生意和商業模式。(2019-03-17)

3、關於價值投資

(29)價值投資是所謂“投資”的唯一一條路,不存在什麼捷徑、什麼竅門。如果你想走輕鬆的路,我保證,它比艱難的路更長更痛苦。(2019-07-30)

(30)長期來看,價值投資者賺到錢不是運氣。(2010-04-03)

(31)我從一開始就是價值投資者。我買股票時,總是假設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我是否會把整個公司買下來。(2010-03-27)

(32)不要一年做20個決策,肯定會出錯,那不是價值投資。一輩子做20個投資決策就夠了。(2018-09-30)

(33)價值投資者追求的是價值,與其是否熱門無關。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熱門的那一天,最關鍵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價值何在,不要理市場的冷熱。(2012-04-10)

(34)投資的最基本定義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和上不上市無關。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就想在這個價錢買下整個公司,然後把它下市。但只有很少錢的話,就只能買一小部分了。(2010-04-26)

(35)投資的一般規律是:出手越多,賺得越少,或賠得越多。(2010-04-23)

(36)以前有記者問,爲什麼當年我那麼有勇氣買網易,我說10塊錢的東西有人1塊錢哭着喊着要賣給你,你要勇氣幹什麼?這句話放在這裏也適用:10塊錢的東西有人非要1塊錢賣給你,你爲什麼會覺得難呢?爲什麼?不過,當你不知道你要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那可確實有點難了,這種時候你就會東張西望地看別人的反應。話說回來,價值投資確實有點難,不然滿大街都是巴菲特豈不是有點亂?長期來講,真正的價值投資確實有點難,是很難虧錢的難。(2011-05-08)

(37)這個企業所謂的“價值”其實就是它折現的這個價值,就是你把整個企業它的這個整個生命算下來他們總共能夠值多少錢,你把它折現到今天,考慮到利息、複利。如果你現在買的價格是低過它的價值的,你就可以買。這個其實挺簡單的,但是,你要去找到它的價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簡單的東西不等於容易。(2007-12-03)

(38)我主要講投資是什麼(什麼是對的事情),很少講怎麼投資(如何把事情做對)。巴菲特的“致股東的信”應該兩者都有了。在“如何把事情做對”上,也許有很多書可以看,但最重要的是能夠看懂企業,看懂商業模式。(2019-04-10)

(39)一般而言,基金很難搞價值投資,因爲一年(甚至一季度)一考覈的機制是很難不做短線的。(2010-06-21)

(40)不能理解公司行爲的人,最好不要碰股票。股市上大多數人最後都虧錢是有道理的,原因大概就是他們無法理解“擁有公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種理解好像是非常難教會的。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比很多東西都重要。當你還需要問“怎麼理解公司是什麼”的時候,最好別碰投資。(2011-05-24)

(41)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投資(從長期來看一個企業),但長期投資不一定是價值投資(死抱一隻股票)。價值投資的長期持有,是在買對股票的前提下,才成立。(2010-12-02)

(42)價值投資的風險不該比開車出門大,投機的風險不會比去賭場小。最危險的可能是一知半解的這種:比如,號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也知道價值投資要拿長線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買錯股票又堅持長線持有的那種。(2011-03-01)

(43)價值投資並不是盲目的買進並長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價格時買進並長期持有。當然,好價格並不一定是抄底的價格(如果是當然好),好價格指的是10年後回頭看:哇塞,那真是好價格。(2010-04-29)

(44)看不懂10年的人其實也看不懂1年的。看懂10年遠容易過看懂短期的。(2019-07-22)

4、關於看懂一家公司

(45)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做對的事情)。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未來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比如生意模式、護城河、能力圈等等。(2012-04-05)

(46)看懂一家公司的意思就是,認同其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遠大於當時的市值。(2011-01-19)

(47)要學會看懂什麼是好生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個生意,別的辦法都要比這個慢而且不紮實。(2012-05-11)

(48)舉個所謂看懂的例子,比如蘋果。我在2011年買蘋果的時候,蘋果大概3000億市值(當時股價310/7=44),手裏有1000億淨現金,那時候利潤大概不到200億。以我對蘋果的理解,我認爲蘋果未來5年左右盈利大概率會漲很多,所以我就猜個500億(去年595億)。所以當時想的東西非常簡單,用2000億左右市值買個目前賺接近200億/年,未來5年左右會賺到500億/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還會往後繼續很好)。如果有這個結論,買蘋果不過是個簡單算術題,你只要根據你自己的機會成本就可以決定了。

得到這個結論非常不容易,對我來說至少20年功夫。能得到這個結論,就叫懂了。不懂則千萬千萬別碰。我有個球友320/7=46買了一些,結果一個回調,310/7就賣了(現在蘋果加上分紅可能早就超過200了),還跟我講爲什麼要賣的道理,從此我不再跟他說投資了。(2019-05-20)

(49)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個人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護城河”是用來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企業文化是“護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很強企業文化的企業會有很寬的“護城河”。

“理性”地面對市場每天的波動,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自己的投資理由及其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50)小資金的人對企業的理解一般也容易弱些,不容易看懂偉大、優秀、以及普通企業的區別,所以多數人都是容易從菸蒂開始的。只有很少的人最後會真正悟到投資的道理,並同時具備看懂偉大企業的能力。(2015-01-18)

(51)從看企業的角度,其實沒人可以看到一個好企業的“永遠”,但看到一個不好的生意的“永遠”要容易的多。另外,對一個好企業而言, 如果你看不到企業的20年,但如果能毛估估看懂5年,覺得5年內就能賺回投資並且企業還會繼續很好的話,這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了。我買蘋果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對不對到時候就知道了。(2012-06-28)

(52)長期而言(10年、20年或以上),堅持只投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會有比較好的回報的,而且這種投資方法讓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簡言之,投資人每次做投資決定時,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很難不好,不然就難說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麼10個、8個機會就非常非常好了。(2015-04-11)

(53)一般來說,商業模式經常要看的東西不外是:護城河是否長期堅固(產品的差異化的持續性,包括企業文化),長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產品的可替代性),長期的淨現金流(長期而言其實就是淨利潤)是否滿意。(2020-11-06)

(54)我投資和做企業是一樣的,是不是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我首先看它是否健康長久,這是看得見的。如果這個企業急功近利,那我就敬而遠之,不管它短期內看起來有多紅火。(2007年,《南方人物週刊》採訪)

(55)我看公司主要看兩個東西:生意模式和企業文化。這兩樣東西中任意一樣我不喜歡,我就不會再繼續看下去,所以沒有懂不懂的問題,我不需要懂我沒興趣的公司。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歡(當然至少要懂了),企業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實實等好點的價錢。持有一個自己懂且喜歡的公司,最大的特徵就是可以完全漠視市場的變化,可以拿着睡好覺。(2019-04-07)

(56)我會把有好的企業文化作爲想買的前提之一。如果覺得不信任這家公司,就連報表都不會看的。(2010-06-04)

(57)企業文化作爲過濾器非常有威力,爲我避免了很多錯誤。怎麼選對的公司是“能力問題”,不選錯的公司是“是非問題”。(2020-06-08)

(58)瞭解每個公司的辦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一般用排除法,發現不喜歡的東西就離開了,最後能留下的目標很少,沒辦法瞭解的公司就不碰了。(2010-03-01)

(59)我採用的大概叫“守株待兔法”,沒有太系統的辦法,也不每天去找,碰上一個是一個,反正賺錢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標(巴菲特講,一年一個主意就夠了)。(2010-04-25)

(60)好公司出來時,你會知道的。2、3年找到一個就好。(2019-08-02)

(61)願意化繁爲簡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覺得那樣顯得沒水平,就像買茅臺一樣,沒啥意思。(2019-08-14)

(62)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我的理解是對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股票短期的價格波動。對一個偉大公司而言,有時候一點點價格差別,10年後看都不是事,但因爲差那點價格而錯過一個好公司就可能是大事了。(2020-10-15)

(63)我對“估值”的定義基本上就是對企業的瞭解,只有當我覺得很瞭解一個企業的時候,我才能對企業有一個大概的“估值”,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絕不是很多人以爲的不知道哪裏有一個神祕的公式,每當要估值時就用公式算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很長的時間大概不是用小時或天來計算的,大概用很多年作爲單位比較合適。

(64)我並不懂通常意義上的“估值”,就是所謂股價應該是多少的那種估值。我一般只是想象,如果某個公司是個非上市企業,我用目前的市值去擁有這家公司和我其他的機會比較,哪個在未來10年或20年得到的可能回報更高(這裏的回報其實是指公司的盈利,而不是股價的漲幅)。所以,我能看懂的公司非常少,虧錢的機會也非常少,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不錯的。我並不在乎別人這一時期賺了多少錢,我只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2019-03-13)

(65)“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這就是我說的“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點“精確的錯誤”的意思。(2018-05-28)

5、未來現金流折現

(66)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是算法,是思維方式,不要企圖拿計算器去算出來。當然, 拿計算器算一下也沒什麼錯。

(67)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是財務問題,其實可能是個哲學問題,反正我從來都沒有算過,也沒見哪個會計師會算過。你如果能懂一家公司,你就有辦法,不然誰都沒概念。(2010-05-25)

(68)“未來現金流”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要重要的多,用公式的人往往會陷於細節而忽略整體。十年或以上的角度看,定量分析很荒唐。(2019-08-21)

(69)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就是公司的內在價值。買股票應該在公司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時買。至於應該是40%還是50%(安全邊際)還是其他數字,則完全由投資人自己的機會成本情況來決定。

(70)現在公司的淨值應該是被包括在未來現金流裏面的。一般來講,任何人只要試圖用未來現金流的計算公式去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就說明其實他還不太懂他在幹什麼。(2011-01-27)

(71)股票或公司是有時間價值的,這就是“折現”的魅力。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把“折現”兩字忽略掉,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我覺得蘋果早晚是1000塊的股票,但可能需要3年,如果今天有人願意800塊買,我可能就願意賣了。但如果當年我覺得,網易在10年內是個50塊以上甚至100塊的股票,如果有人出10塊錢買,即便當時市值是5塊,我也是不肯賣的。比如, 我告訴你蘋果有一天會到每股10萬塊,但要一萬年,你買不?再次強調:未來現金流折現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想用公式的請到學校去用哈。(2014-08-21)

(72)價值低估的股票,股價3-5年不漲確實很少見,尤其是一輪牛市後,但這也並不意味着價值低估的股票一定會漲。還有一種可能叫“價值陷阱”,就是賬面看起來有價值,而實際上有很多水分在裏面,這種不漲就容易理解。如果真的明白了“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思維方式,你對“價值陷阱”就自然明白了。(2012-06-29)

(73)當年高盛對網易的看法是完全不對的。剛開始我看高盛的報告還有點鬱悶,覺得他們怎麼老是亂寫,後來慢慢就習慣了。因爲我發現,分析師的報告大部分都是胡亂拼出來的,就再也沒興趣看分析師的報告了。再後來突然明白,爲什麼他們可以做一輩子分析師也退不了休的原因了。(2011-12-15)

6、關於看財報

(74)我不是很經常看財報(所以說沒有巴菲特用功)。比較在意的數字是幾個:負債、淨現金、現金流、開銷合理性、真實利潤、扣除商譽的淨資產,好像沒了。(2010-03-08)

(75)看財報最重要的就是剔除不想投的公司。如果看完財報就不喜歡或看不懂的話,就不看了。(2010-02-28)

(76)如果現金流少於利潤的話,就要小心了,要看它的錢花在哪裏,是否確實對未來的發展有好處,不然會不見的。長期現金流少於利潤不是一件好事,要仔細看財報。現金流多於利潤這往往是由於折舊或預收等原因。不管是什麼原因,最好能明白。

(77)我用麥肯錫7S去分析公司的問題出在哪裏了。有的問題可以解決,那就是機會。有的問題不好解決,那就先不碰。(2010-03-26)

(78)我買公司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鑑別因素就是,這家公司的行爲跟華爾街對它的影響有多大的關聯度?如果關聯度越大,我買它的機會就越低。華爾街沒什麼錯,華爾街永遠是對的,它永遠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如果自己沒了主見,你要聽華爾街的,你就亂了。(2013-09-03)

(79)淨資產只是產生未來現金流的因素之一。我編了個“有效淨資產”的名詞。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淨資產其實沒有價值(有時還可能是負價值)。(2013-09-03)

(80)財務上好像沒有“有效淨資產”這個名詞。有效淨資產可能是我編出來的,以前沒見過。我編這個名詞的目的,就是不想讓自己被“淨資產”的表面數字所迷惑。“有效淨資產”指的就是公司的真實盈利能力。有效淨資產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定義爲淨資產減無效資產的那個東西。(2010-08-20)

(81)市值低於現金的公司,千萬要小心,和投資別的公司一樣小心就好!一眼看上去市值低於現金的公司確實經常是值得花時間去看的,但多數情況下這未必就是便宜貨。(2018-01-12)

(82)控制成本和經濟好壞無關,是個一直要做的事情。最好笑的就是,上市公司爲了滿足華爾街的預期去減成本,尤其是爲了減成本而裁員。(2016-05-30)

(83)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個真正的買家會最終影響到股價,其他人對股價的影響都是浮雲。這個真正的買家就是公司自己,買股票的錢來自於盈利。其實會買公司股票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公司自己,別人都是過客。(2013-03-02)

(84)是否回購或分紅都不是回報率的關鍵,但真正能賺到錢的好公司最後都一定會通過某個或某幾個途徑將利潤給到股東的。(2015-11-16)

(85)當現金多於需要又不能有效利用時,好公司自然會分紅的,不然就不算很好的公司。有些公司抱着現金不放又不用是傷害股東利益的。你只要明白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意思就明白我說啥了。(2012-03-07)

(86)“淨資產收益率”是個很好的指標,可以用來排除那些你不喜歡的公司,但不能作爲“核心指標”去決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這個指標如果好的話,你首先要看的是債務;如果沒有債務問題則馬上要看文化,看這種獲利是否可以持續。最後還是要回到“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2015-02-12)

(87)在沒有貸款的前提下,淨資產收益率高的公司當然是不錯的,說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強。淨資產收益率低的公司一般都不太好,但成長型公司的初期可能淨資產收益率會很低。關鍵還是看你能不能看懂公司的未來(現金流)。(2011-02-13)

(88)價值是和市場無關的東西,但價值的實現確實可以通過價格。但也不一定是股票的市場價格,不然非上市企業豈不是沒有價值了?(2010-11-20)

(89)PE是公司的歷史數據,有參考意義,但要了解整個公司靠PE是不夠的。我說的PE一般指的是,相對於未來長期實際利潤的PE,不是一般財報上的那個PE。你願意給多少PE,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或者說你自己的資金的機會成本,其實和市場無關。(2011-10-01)

7、關於買賣股票

(90)關注短期、關注市場的人才會問“股價便不便宜”。我關注長期,看不懂的不碰。我不看市場,只看生意。你說某隻股票貴,how do you know ? 站在現在看10年前,估計什麼都是貴的。你站在10年後看現在,能看懂而且便宜的公司,買就行了。(2018-09-30)

(91)忽略市場影響,看懂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儘量想明白10年後企業會是啥樣子。如果你決定要買某隻股票,先想象一下如果股市馬上停止10年交易,你是否能接受。(2020-10-14)

(92)股票是由每個買家自己“定價”的,到你“自己”覺得便宜的時候纔可以買,實際上和市場(別人)無關。啥時你能看懂這句話,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機會持續賺錢了。(2012-04-14)

(93)賣股票和成本無關,買股票和其到過多少價也無關。最重要,其實也是唯一重要的是,公司本身。什麼時候確實可以完全忽略市場的影響的時候,對價值投資的理解就算是很到位了。當然,理解價值投資不等於就能在股市上賺到錢,就像知道要“做對的事情”的人不一定具備“把事情做對”的能力一樣。“把事情做對”需要有很多年的辛苦積累,不是看一兩本書或者上幾個“高手”的博客就能學會的。

(94)長線持有一定是在買對好股票的前提下。有很多人往往只是在“被套”的時候纔想起“長線”來。這裏“被套”的意思是指,有些人本來指打算拿10天的股票,結果因爲“虧錢”了而決定改爲拿10年,這種決定往往會讓人虧更多。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一定別去打算拿10天,不然就是“炒”了。(2011-12-13)

(95)一個公司的價值不太會因爲一個危機發生大的改變,但價格會。危機時往往是加碼的機會,因爲有很多好公司的價格會掉到價值以下(很多)。及時出售和抄底一樣,其實是投機的概念。(2010-03-17)

(96)A股裏也有好公司,美股裏也有大把爛公司。同股同權的情況下,不知道用什麼道理可以保證小股民的權利,美國也不行。你如果在好價格買好公司,哪裏都一樣,什麼時候都一樣。如果你覺得暫時沒有好公司,就先休息。(2010-03-30)

8、學巴菲特,最重要的是學他不做什麼

(97)學巴菲特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他不做什麼。絕大多數人學的是相反的東西,就是巴菲特在做什麼,那是沒辦法學的,因爲每個人的能力圈不同。巴菲特說,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2011-10-23)

(98)巴菲特的《給股東的信》裏講的東西無非就兩個:一個是“做對的事情”,就是去找好公司,關注公司長遠的未來;另一個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就是如何找到好公司, 如何看到公司的未來。第一個問題就一句話,非常典型的“大道至簡”,但非常難,絕大多數人在這點上過不去,所以纔會過於關注市場。 第二個問題,是每個人的能力圈問題。做投資,每個人都該找自己能搞懂的好企業。老巴懂的我經常不懂,我懂的老巴也可能不懂。(《穿過迷霧》序,2016年8月30日)

(99)關於怎麼(做價值)投資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書是巴菲特寫的《給股東的信》,其次是巴菲特平時的言論。如果你真看懂了,你就可以開始了。如果誰覺得巴菲特已經過時,誰在投資時就該小心了,不然過時的很快就會是自己。該講的巴菲特都講了,別人誰講的都不重要,能不能理解完全看自己的悟性和造化。(2010-02-09)

(100)我非常認同“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個邏輯。對我來說,這個邏輯其實不是來自巴菲特,而是來自我自己的內心,只是後來發現巴菲特也是如此,而且乾得很不錯,從而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我更認爲我喜歡巴菲特,是因爲巴菲特是我的“同道中人”。

*參考資料:

1-《雪球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商業邏輯篇)》

2-《雪球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投資邏輯篇)》

3-《段永平最牛的2個字》,華夏基石e洞察 ,2022年11月

4-《從實業家到“中國巴菲特”,段永平的成敗得失》,讀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