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到2022年,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失去了1000億的票房。”

剛結束不久的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發出感嘆。他計算,如果沒有疫情,在2019年640億票房不增長的情況下,這三年應當有1900億票房。但2020年票房僅203億、2021年470億,截至發稿2022年票房不足300億,三年票房相加尚不足900億。

目光放回2022年,相比歷史年票房最高的2019年,2022年的票房也縮水了一半以上。數量同樣減少近一半的還有國內重要的電影節展。2022年,原定於6月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10月舉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均宣佈延期,前者是中國唯一國際A類電影節,後者與知名導演賈樟柯關聯緊密。

兩場重要電影節暫停舉辦,但並未影響從業者在其他電影節展、行業論壇上抓住機會就行業困境發聲。把電影拍出來,把觀衆帶回影院,是電影節上時常出現的關鍵話題,成爲本年度電影從業者的呼籲和訴求。

不躺平,拍出來

“最大的問題是影片供給不足,而且這個問題會長期存在。”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投融資峯會上,華夏電影常務副總經理黃羣飛指出,今年6月份開機的院線電影只有六部,7月份開機的是七部,立項備案數量同比、環比都在下降。

這句分析體現出了疫情三年來的話題轉變。2021年的行業議題集中在檔期、將院線電影均衡分配,討論的是“如何切蛋糕”的問題;而到了2022年,電影行業更關注的則是“先把蛋糕做出來”。

作爲主要的電影內容生產組織者,電影公司的動向在關鍵時刻備受矚目。電影公司也紛紛在電影節上表達創作決心、交出內容儲備片單。

8月初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華誼兄弟CEO王中磊談到公司近期動向表示,儘管近三年來電影人很困難,“但我們不會躺平,會繼續在這條路上完成新的十年”。隨後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也對此表示認同,稱電影人從來沒有躺平,要拿出有分量的作品。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拿出了公司項目數量,稱公司不同階段運作的電影達到70部左右,希望正常情況下每年有15至20部影片推向市場。今年他也多個場合強調,公司有幾十部動畫電影在規劃之中。

無獨有偶,11月第3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阿里影業貓眼娛樂和萬達電影分別舉辦片單發佈會,項目數量分別爲16部、15部和10部。三家公司不約而同展示了“多元類型”影片,涵蓋懸疑、動作、愛情、喜劇、運動等。其中萬達電影的《想見你》已於12月24日上映,貓眼娛樂的《滿江紅》已定檔2023年春節。

製片公司努力增加內容儲備。但對於電影項目而言,疫情下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不易。無論是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等老牌影企,還是阿里影業、貓眼娛樂等互聯網公司,片單上都有積壓項目。

內容儲備不足的背景下,“拍出來”三個字也在電影節創投活動上更加重要。從北影節創投到金雞創投大會再到年末的海影節,項目應當如何落地,成爲評委們提出意見的關鍵。

以資金問題爲例。創投評委會在影片成本方面更加謹慎。北影節創投現場,評委一致要求多個項目再“降一降成本”,哪怕影片只有50萬的資金缺口。金雞創投大會現場也有評委直言某項目已經跑過好幾個創投:“應該已經開拍了,而不是通過創投騙錢。”拿下海影節創投首獎的劇本《游龍》的故事也不例外,幾位評委提示可以對時間設定進行調整,節省拍攝成本。

2022金雞創投大會評委管虎曾表示:現在導演們“必須堅持個人表達,不顧其他的這種勁兒少了”,反而更加顧及項目存活率、更希望電影能拍出來。“我認爲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是件好事。”

把觀衆帶回影院

“拍出來”着眼於未來。但對行業下游而言,“活下去”已成爲迫在眉睫的問題。

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發稿,2022年度觀影人次7.04億,同比去年的11.67億下滑約40%,比2019年的17.28億下滑了約59%。缺少了觀衆,電影院紛紛嘗試開展多樣化業務,包括脫口秀、相聲、劇本殺、午睡服務等,但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影院生存問題。

觀衆迴歸影院,是電影人的共同心願。這一願望在年末的海影節顯得最爲強烈。

開幕片《保你平安》總製片人陳祉希在影片映後活動表示,過去三年間觀衆正在離影院觀影越來越遠。隨後新麗電影CEO李寧也發出了“想辦法讓中國觀衆回到影院”的呼籲,製片人張宇也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活下去,讓市場有片子,讓觀衆重新走回電影院”。

有志於商業電影的青年創作者也更樂意考慮如何面對觀衆。海影節創投劇本項目路演現場,《入海尋荷》編劇崔雪瀅確定自己的劇本是“面向主流市場、在院線競爭的類型片”。評委也表示從陳述中聽出了項目方的核心訴求:把觀衆吸引到電影院。

在兩次影院遭遇“片荒”大規模暫停營業時期,首先投入市場的都是引進片:4月的《壞蛋聯盟》、6月初的《侏羅紀世界3》、12月的《阿凡達:水之道》,儘管作用有限,都在票房降至冰點時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市場回暖。

但由於票房表現不及預期,進口電影到底合不合觀衆胃口多次被討論。最近一次就是於冬在海影節的發言,稱“好萊塢電影不符合中國人觀影習慣,我們更希望銀幕上看到中國人的故事和中國人的情感”。隨後,#於冬說阿凡達2不適合中國觀衆# 衝上微博熱搜,但立刻有網友評論表示“別代表我”並獲得大量點贊。

此外,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迴歸影院還有一道不得不跨過的門檻:票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發稿2022年平均票價42元,同比2021年的40.2元上漲約4.5%。

輿論場上對“高票價”的爭論幾乎貫穿2022年全年。最早因票價引起爭論的是春節檔,平均52.7元的票價比去年同期上漲8%,影片總體口碑卻遠不如去年,觀影人次下滑近三分之一。年末《阿凡達:水之道》上映時,一線城市個別高規格影廳超300元的“天價電影票”又引發熱議。儘管掀起不少聲浪,但票價問題從未在電影節場合被廣泛討論。

什麼電影、多少部電影才能把流失掉觀衆帶回影院?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內地電影行業在2023年亟需解決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