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本

1月2日,河北邯鄲一名網友發現路過一輛車上貼有“AED”的標識,標識旁寫明車內配有“AED”,可遠程開車門,並附上電話號碼。拍攝者表示,這名車主把AED放在車上還允許破窗使用,真的是很有愛。也有網友說,這就是一位行走的救護員呀。此事迅速引發廣泛關注與熱議,截至發稿時,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2950.5萬。(1月5日《大河報》)

相關數據表明,心源性猝死人羣成功搶救率不足1%。因爲大部分情況下,心臟驟停都發生在院外,120醫生趕到時基本已錯過最佳救治時間(即“黃金4分鐘”)。爲爭取最佳搶救時間,使心臟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運作,一種兼具機動型且簡易操作的“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電擊除顫器AED誕生。AED是一種非專業人員也能使用的醫療設備,安置在人流量較密集的公共場所中,可爲心臟病突發者進行電除顫幫其恢復心律。由於AED會成倍提高心源性猝死人羣的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院前急救效果極佳,所以被人們稱爲“救命神器”。

但AED的普及率一直難以提升。過去只聽說過公共場所要普遍安裝AED,有些公共場所安裝AED的積極性還不高,有的公共場所雖然安裝了AED,但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利用率不高。這位車主不僅自備AED,而且急時可以遠程開車門和破窗使用,這類在過去聞所未聞的做法,讓人感到很新奇。

私家車自備AED,將大幅提升這種“救命神器”的可及性。因爲私家車數量多、流動性大,其保障的範圍要比公共場所固定裝配的AED大得多。可以說,這是急救方面的一次民間創新。流動的“救命神器”一旦多了,不僅現場急救會更加及時,而且還能起到普及急救知識、提升急救意識等作用。

讓人欣慰的是,近來類似的急救創新時有耳聞。比如有互聯網企業加大了急救軟件的開發力度,並通過便捷式、可穿戴醫療設備對患者做現場檢查。相信此類互聯網產品會越來越多。也有醫生騎着車身貼上“我是醫生,如果有需要請截停我”標語的摩托車,在街上巡遊,隨時準備爲行人提供急救服務。創新的方式雖然各異,但均具有相同的初衷。

私家車自備“救命神器”,此類急救創新值得珍惜。將之進行及時總結歸納,經完善後形成可供借鑑的急救模式,然後倡導更多人加入其中,此類急救創新就能發揮光大,進而大幅提升現場急救的成功率。

珍惜此類創新,還應該不斷加入技術元素,通過技術對創新進行升級。比如是否可建立一個信息平臺,將分散於私家車中的每臺AED進行信息聯通,進而發揮出互聯網在急救方面的更大效率。還可考慮研發一種新型的AED,使之具備遠程操控功能,讓現場操作人員及時得到遠程的技術指導。

珍惜此類創新,也要考慮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好人法”賦予了施救者不被追責的權利,但私人提供AED,是過去不曾出現的新現象,對於私人AED可能導致的急救失敗等異常現象,設備的擁有者是否可以免責,這方面也需加以明確,讓私家車自備“救命神器”少一些顧慮。

在技術和管理等層面爲民間急救創新掃清障礙、消除模糊空間,此類創新方能得到民衆廣泛的認同與仿效,說不定有一天,“救命神器”成爲私家車乃至所有車輛的標配。若如此,民衆外出勢必感到更安全,也讓互助精神得以傳承,社會因此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