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幹部一對一幫助困難學生找工作,這是與就業部門主要兼顧全體學生的最大不同。”2022年,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康復學院團總支宣傳委員陳雯彥幫扶了不少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部分學生來自困難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薄弱,社會化能力和就業能力不足。在她看來,針對困難學生,團組織的最大優勢在於遍佈基層一線,可深入到學生的身邊。

據瞭解,自2021年年底啓動實施“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以來,全團統籌實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就業幫扶計劃、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鄉村創業幫扶計劃、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和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5項計劃,發動全團力量幫助大學生就業,共幫助11.79萬名2022屆畢業生就業,爲穩就業、保就業工作大局作出貢獻。

突出重點羣體 “一對一”幫扶促就業

2022年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王旭陽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他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了北京冬奧會,同時告別校園,走向社會。畢業後,王旭陽想回老家陝西發展。面對學生的實際需求,三地團組織“接力”幫扶,持續推薦崗位,最終在8月底幫助他成功簽約陝西環球網公司。據學校團委反饋,王旭陽對得到老家團組織的幫助,一開始有些意外,後來越來越感到溫暖。“我一直在北京,如果沒有團省委老師的幫助,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這份工作。”王旭陽說。

昆明理工大學現代農業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宋大雙每年都要把學生的簡歷逐一看一遍,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2022年4月,曾有名學生找到宋大雙,原來,他每次投送的簡歷都石沉大海。宋大雙把該學生的大學生活仔細梳理後發現,該學生雖然成績一般,但具有出色的三維繪圖能力。於是,宋大雙特意在他的簡歷中突出這個信息。沒過多久,學生就被一家廣東企業錄用。“這家企業正是看中了學生的繪圖能力。這名學生也成爲那屆畢業生中年薪最高的一個。”宋大雙自豪地對記者說。

2022年,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曾對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就業情況做專題調研。調研發現,當整體就業形勢趨緊,頭部高校的畢業生通過降低預期等解決就業時,會進一步向下擠佔崗位份額,讓一般院校的學生“無路可走”。因此,在就業幫扶工作中,這部分學生成了各地團幹部、團組織最牽掛的羣體。

團貴州省委將就業作爲服務青年的生命線,“提供5萬個青年就業見習崗位”被省委、省政府列爲13件青年民生實事之一;雲南、黑龍江兩地省級團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與困難學生結對,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團河南省委組建工作專班,共幫扶5331名高校畢業生成功就業。

據瞭解,2022年以來,全國共有3.03萬名團幹部與2022屆困難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累計幫助7.87萬名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找到工作。在幫扶過程中,大家特別注重發揮基層團組織作用,全國1.77萬個團支部通過召開支部大會、主題團日活動等方式確定幫扶對象。同時,充分發動各級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等提供就業崗位信息,依託各級團屬新媒體矩陣,累計將16.67萬家企業提供的364.22萬個崗位信息直接送達學生。

基層崗位天地寬 鼓勵創業帶就業

從2022年7月23日來到新疆伊犁開始,2022屆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陳賀就迎來了自己的新身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

結束培訓後,陳賀被分配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工作。短短的半年時間,無論是在園區安全生產檢查的崗位上,還是在支援疫情隔離點防控工作中,都留下了這個95後姑娘的身影。“不管是什麼工作我都盡全力做好,因爲我的身份不僅是一名園區幹部,更是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陳賀說。

像陳賀這樣,畢業之後選擇投身基層的青年大學生還有很多。2022年,共青團中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基層需要,早謀劃、早發動、抓統籌、穩節奏,紮實推進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各項工作。報名人數超過25萬,創歷年新高。

爲切實幫助更多青年大學生,全團推動地方項目合理擴容。2022年共新招募3.67萬名2022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基層參加志願服務,其中全國項目1.1萬名,地方項目2.57萬名。

“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既能帶動就業,又能爲鄉村振興吸引寶貴青年人才。”共青團中央相關部門負責人說。長期以來,以創業帶動就業都是共青團中央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的重要方法。爲此,共青團中央以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爲實施主體,重點面向畢業2年內的大學生,實施大學生鄉村創業幫扶計劃,組織推動全團爲3000個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資助支持和綜合培育。

在這一過程中,團湖北省委實施“新農人”大學生鄉村創業幫扶計劃,協調社會力量籌集專項資金1200萬元,確定157個具備一定發展前景、有較強資金需求的初創型小微項目,累計發放免息借款540萬元;團貴州省委持續推進“青扶貸”“青惠貸”農銀青年旅遊創客e貸等金融產品,扶持青年創業項目“上馬”,帶動大學畢業生就業。

截至目前,各級團組織共遴選、資助創業項目3550個。全團直接投入項目幫扶資金8578萬元,聯合金融機構提供創業貸款1.3億元,帶動近2000名2022屆畢業生就業創業。

組織開展實習實踐 提升青年社會化能力

在就業幫扶工作中,各級團組織普遍意識到社會化能力不足是青年學生就業時的突出短板。“共青團組織大學生參與實習實踐,既滿足了青年大學生的現實需求,也對提高社會化能力和綜合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共青團中央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在實習中,我看到很多同事頂着烈日在路口站崗,有些甚至加班到凌晨。我明白了作爲基層工作者要腳踏實地,要靠近羣衆,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人民羣衆的需求和政策的落實情況。”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李鵬程在實習日誌中如此寫道。

與李鵬程一樣,2022年共有52.8萬名在校大學生通過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邁出校園,體驗社會。其中,26.0萬人參與政務實習、26.8萬人參與企業實習。共有39.4萬人次參與職場體驗活動。

事實上,2022年已是“揚帆計劃”在全國開展的第四年。爲更好開展相關活動,各地主動對接發改、教育、人社等部門,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匯聚各方政策支持,項目的含金量和學生的獲得感不斷提高。團福建省委聯合省發改委、商務廳等14個部門共同發文部署工作,聯合組織6155家用人單位提供實習崗位9.2萬個,並在“引、育、用、留”各環節匯聚政策合力;團福州市委爭取到3470.8萬元財政專項經費,爲學生提供人才公寓免費牀位1702張和最高1000元的交通補助。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強服務保障,在實習前精準對接培訓、實習中加強生活保障、實習後密切跟蹤服務等方面建立機制和強化舉措。

團浙江省委探索搭建“高校專業導師+企事業單位實習導師”的雙師培養模式,通過“傳、幫、帶”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職業素養;團湖北省委爭取資金支持,爲實習學生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發放社會實踐工作包,並鼓勵用人單位爲學生適當發放實習津貼;團江蘇省委結合“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根據學生綜合表現出具實習鑑定,不斷增強用人單位對“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接受度、認可度。

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與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也有機結合起來,協同發力組織大學生向鄉鎮、街村下沉。爲推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廣泛開展,團中央結合共青團縣域基層組織改革、城市基層組織改革試點和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將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作爲拓寬基層團組織骨幹來源渠道和加強高校共青團實踐育人的重要舉措,調動高校和地方基層團組織共同發力。

天津科技大學團委與濱海新區團委簽訂共建協議,建立黨委統籌、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學校主導的常態化結對機制;南京江寧團區委建立校地共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邀請17所高校團委書記和各街道團工委書記參與,協同做好工作規劃、隊伍建設、活動組織等工作;四川農業大學團委建立“團支部+高校+社區”競標結對制度,與近200個社區結對共建,帶動全校492個團支部、1.6萬餘名團員開展社區實踐。

截至目前,共有30.9萬個高校團支部、528.8萬名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537.4萬名大學生在寒暑假參加“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社區實踐過程中,設計實施了15.1萬個基層治理、課後服務、社會調查、文體活動、基層團建等實踐項目。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大學生就業。經過團十八大以來的持續推進,共青團已逐步探索出組織化發動、社會化動員、網絡化協同的組合式工作路徑,形成‘一個行動統籌實施、五項計劃各自推進、多個部門交叉配合’的項目化工作機制。2023年,我們將紮實開展好新一輪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用實績實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爲黨和國家就業工作大局作出貢獻。”共青團中央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1月13日 0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