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疫情真正暴露了重症救治的短板

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

2023年1月8日起,疫情防控三年後,中國對新冠的管理正式迴歸“乙類乙管”。此前一個月,全國部分地區經歷了防疫政策調整後的第一波感染高峯,隨後,上海、北京、武漢、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迎來重症高峯。與此同時,醫院的救治壓力開始從急診逐步轉向重症醫學科。

1月9日,山西太原市,白求恩醫院重症醫學科內的患者。圖/澎湃影像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近日接受採訪時指出,到2022年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時,全國急診量進入高峯期,這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峯也同步到來。目前,一些大城市的急診出現了回落跡象,但重症救治仍處在高位平臺期。截至1月8日,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重症牀位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約80%。她預計,春運期間,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有可能會迎來急診和重症高峯。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近日採訪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他講述了近三週以來醫院的重症救治情況,以下是他的口述:

武漢的重症高峯大約在去年12月20日前後到來,比感染高峯大概延遲了一週多。去年12月初,防控措施調整後,我們科在兩週之內都全部感染完了,所有人都是帶病工作,感染後平均3~5天就會返崗。我當然也中招了,先是覺得全身一點勁都沒有,然後躺下去就起不來了,燒了一天,多少度我沒有量,就在辦公室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八點,燒退了,然後就繼續工作。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後遺症,但到現在還總咳嗽,其他醫生多數也都是我這種狀態,連軸轉,沒法休息,我們也不敢去拍肺部CT,每一個人拍出來可能多少都會有點問題。

“新十條”發佈後的兩週是我們最艱難的時期,醫護不夠用,我非常焦慮,每天打電話到處找人,嗓子都啞了。白天還有好多會要開,會上就要籌備人員、組織開新的ICU病區、優化收治流程,還要查房、會診。現在是全院來支援重症、急診還有呼吸這三個科室,但醫護還是很缺。

其實在防控政策調整前,對於可能到來的高峯,我們醫院是有預案的,第一是採取分層管理:最危重的患者,需要插管、上呼吸機,如果是呼吸衰竭同時伴有多器官損傷的患者,就轉到由重症科管理的綜合ICU來治,如果只有呼吸問題,就分流到呼吸科。其他症狀稍微輕一些的患者就在專科ICU治療,但到後期,重症患者太多了,有些需要插管的病人也送去專科ICU那裏。

第二是準備了很多可轉換的ICU牀位,由重症醫生管理,比如綜合ICU原本只有60多張牀,後來又加了一個病區,算上可轉換牀位後,最高峯時期病牀數就翻倍了。管理這麼多病牀,醫護一共有七八十人,但其中的重症骨幹醫生大約只有七八個人,也就是十分之一。我現在每天都能收到太多各科室打來的諮詢電話。

雖然有預案,但“新十條”後,病例數上漲得太快了,武漢是三天內幾乎各醫院的急診牀位就趨於飽和,時間太短了,任何預案都頂不住。另外,各地醫院其實都建設了很多可轉換ICU,不過這些改造後的牀位大多數不具備專業的重症救治能力,很多專科ICU病房裏只有監護儀、呼吸機等設備,但沒有專業的重症醫護來管。2020年,國家衛健委曾出臺文件,要求加強ICU建設,但很多地方之後並沒有去落實。因此,這一波疫情真正暴露了重症的短板,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希望下一步國家層面能出臺一些支持政策,把重症醫學提到一個應有的地位。

目前,重症救治仍處於平臺期,重症科仍是全院壓力最大的科室,牀位還比較緊張,不過排隊時間比之前要縮短了一點。但現在的情況和武漢2020年初時有點類似,越到後期,重症的救治難度越大。

送到綜合ICU的重症患者以70歲以上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爲主,基本都是病毒肺,從合併症來看,心肌炎和腎損傷佔比較高。第一批來到我們科室的病人,干預得還比較及時,但後面的很多病人有的拖了很長時間纔來,肺部的病變比較複雜,早期肺部損傷主要來源於病毒,但到後期可能是因爲自身持續高頻率呼吸,牽拉到肺部造成損傷,一些患者會出現氣胸。

因此在給患者氧療時,一定要注意及時監測,不能只看氧飽和度達到了93%以上就沒事了,如果給了很高濃度的氧,病人的呼吸頻率還是很快,比如大於30次/分,就必須要及時干預,果斷插管,上呼吸機來控制呼吸頻率,否則對肺部會有損傷。很多醫生沒有重視這個問題,這樣氧療一週以後,患者的肺基本就沒希望了。另外,高濃度的氧對肺部也會造成損傷,一般不要超過50%,所以我從2020年就開始呼籲,對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治療要規範,每一步都要嚴格按照流程來處理和評估,很多基層醫生都不清楚這些。

其實重症發展到後期能採取的治療手段是很有限的,主要通過設備對已經衰竭的器官進行功能支持,其次就是用一些糖皮質激素,像免疫球蛋白、康復者恢復期血漿這些都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

但激素是個雙刃劍,同時也會抑制免疫反應,所以用量上一定要謹慎,不能過大,否則肺的情況可能變得更差。一般建議劑量是5毫克地塞米松/日或40毫克甲潑尼龍/日,連續使用不超過10天。我看一些醫生給患者開出每天80毫克,甚至160毫克甲潑尼龍,這樣效果一定會適得其反。

我現在最擔心的未來幾周,如果重症患者進一步累積,很多醫護人員可能就壓力更大了,希望過年前重症高峯能儘快見到拐點。

記者:霍思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