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撕"這一技術術語經常可以在電視轉播中聽到,一些業餘運動員模仿專業運動員,在實戰中也時常運用。經常看到一些人對"撕"的探討和求教,並和"撥"一起加以比較。究竟"撕"和"撥"有哪些不同?

:秦志戩vs馬龍,這場比賽恐怕你沒看過!

愛乒乓,乒乓事早知道

從理論基礎來看,

"撕"是對"撥"的繼承和發展

無論專業乒乓球運動員,還是業餘愛好者,開始學球的時候,都必須把反手"撥"練好,這是基礎。只要撥的基礎練紮實了,彈擊、挑打、擰接、拉攻等技術才能更好地掌握,所以說,橫板選手開始必須練好撥。

有的認爲,"撕"是"撥"的改良技術,我認爲"撕"是對"撥"的發展和創新。"撕"是在"撥"的基礎上產生的。比如,反手暴衝弧圈與反手前衝弧圈、反手高吊弧圈相比,不管名字怎麼換,仍然是弧圈球的一種,只是手腕向前的更多,球在球拍上行走的距離更短,速度更快,弧線更低,力量更大,速度和力量,撞擊和摩擦的更完美。

因此說,"撕"是隨着乒乓球的技術進步,吸收了"撥"的先進技術而產生的,是一種質變。

過去比賽中,撥的使用比較多,主要是撥很穩,借力還力,能撥出角度;最近這幾年,乒乓球運動員越來越注重撕的技術,變被動爲主動,主動出擊,增加了搏殺力。還有的文章把"快撕"簡單地看成橫板反手的快帶,這個觀點有待商榷。

"快撕"的基本動作要領是,兩腳接近平行站住,靠近球檯,來球要過網時,向腹部引拍,拉手不要過大,以免影響擊球時間,在來球的上升期接觸球的中上部,前臂向右前上方有一爆發式抖動發力,身體重心稍向前移,適當抬高。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借力過多,那樣就變成反手"撥"或者反手"快帶"了。大臂迎前,主動摩擦發力纔是"快撕"。對付臺內球和較低的不是很下旋的來球,多用"撕"。

從技術範疇來看,

"撥"和"撕"是被動防守到主動進攻的轉換

反手"撕"是一項帶有攻擊力的防守技術,屬近臺技術範疇,主要依靠前臂外展的爆發力,主動摩擦發力,應列入進攻技術。反手"撥"是一項是控制性的防守技術,主要是前臂手腕發力爲主,借力還力,應列入防守技術。

撥的動作小,出手快,線路活,一般要借來球的反彈力量還擊,在業餘運動員中應用得比較多。既能撥出上旋,也能撥出下旋,只是由於是借力,相比"撕"來說,撥出去的球力量不是很大,速度不是很快。

反手撕的技術的特點是:速度快,具有較強的上旋。通常當對方的進攻質量不高時,自己可以在近臺快速反撕,利用速度、落點優勢壓制對方,轉守爲攻。反手撕與反手撥的主要區別有五點:

一是撥以借力爲主,撕以自然發力爲主;

二是撥的撞擊大於摩擦,撕的摩擦大於撞擊;

三是撥主要用前臂和手腕的力量,撕多了大臂迎前的動作,加上前臂和手腕外展的力量;

四是撥是前臂手腕迅速前伸外展,向右前上方發力,相對"慢";撕的發力方向是水平向前方向,相對的比較"快";

五是較高的球使用撥球方式回擊,較低的球多加摩擦"快撕"。

從實戰效果來看,

"撕"比"撥"更有戰鬥力和生命力

早在1999年,蔡振華指導就曾經提出過要提高反撕弧圈球技術, 反撕弧圈球已經成爲最主要的反手防守轉攻技術。看戰爭片,部隊在打阻擊戰時,我們看到場面都很慘烈,一方面要面對敵方炮火的轟炸,另一方面要面對敵方連續的進攻,在最艱難的時候,有時"小喇叭"一吹,戰士躍出戰壕,一個反衝鋒卻把強大的敵人給打了下去。阻擊戰和反衝鋒的戰鬥給我們啓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積極主動幾乎是乒乓球運動員最有效的獲勝祕訣。

作爲業餘運動員,防守和進攻同樣是辨證的關係,主動與被動、優勢與劣勢可以相互轉換,關鍵在於你的技術怎麼樣,水平怎麼樣。我認爲,一定的防守是可以,比如搓、撥等技術,但是,如果只想着搓和撥,求穩,等於把機會給了對方,就會被動挨打。

臺內上旋短球可以撕,可以彈;下旋短球可以挑;中臺和出臺球正反手拉衝,多培養進攻意識,兇狠意識,搏殺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主動權,纔會打出士氣,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

U乒乓

鼓勵一下,請點右下角的在看

↙點分享發到乒乓羣,感恩有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