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券商中國

1月17日,國新辦舉行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也是我國人口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針對我國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人口發展趨勢,國家已多次優化調整生育政策,各地也陸續出臺政策鼓勵生育。

在相關專家看來,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既會爲經濟社會系統帶來新挑戰,也會提供相應的新人口機會。必須高度重視人口機會的轉型,深入分析不同階段的人口特徵和人口機會。不要輕言人口紅利消失。

202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爲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60‰。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爲104.69(以女性爲100)。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爲62.0%;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9%。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爲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此前,由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2》也曾顯示,2021年13個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爲負值。其中,湖南、湖北、山西、江蘇等地是近幾十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專負。同時,安徽、山東兩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也處於由正轉負的邊緣。

多地“真金白銀”鼓勵生娃

對於我國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人口發展趨勢,國家已多次優化調整生育政策。2013年和2016年分別實施“單獨兩孩”和“全面兩孩”生育政策。

去年,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指出,深入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積極營造婚育友好社會氛圍,爲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陸續出臺政策鼓勵生育。

浙江省規定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對三週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給予育兒津貼、托育費用補助;廣東省發佈《廣東省公共服務“十四五”規劃》提出,探索對生養子女給予普惠性經濟補助。同時,湖南、吉林、福建、黑龍江等多地也都提出相應的鼓勵生育的措施。

與省級層面要求不同的是,諸多地級市和區縣出臺了更爲細化的舉措。湖北省安陸市對本市戶籍人口2021年5月31日後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夫妻,每月補貼200元、400元,直至幼兒年滿3週歲。日前,深圳發佈《深圳市育兒補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提出,符合條件的申請對象可通過線上、線下途徑自主申請育兒補貼,生育第三個孩子最多可申請育兒補貼共計19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區在現金補貼之外,還疊加了住房等方面的激勵措施。湖南省長沙市對依法生育兩個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戶籍家庭,增加1套購房指標,根據家庭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規定,生育二孩、三孩的臨澤戶籍常住家庭,在縣城區購買商品房時給予4萬元的政府補助,在各中心集鎮等集中居住區購買商品房時給予3萬元的政府補助。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認爲,要加強家庭和生育保障制度頂層設計和研究,倡導新型家庭婚育文化。深入調查分析當代家庭、婚育變化的影響因素。提出加強家庭生育觀引導、提升生育意願、完善生育支持、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建議,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家庭和諧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副教授田利也表示,在穩妥推進包容性生育政策的過程中,國家需系統謀劃兒童照料、老年福利、女性發展、家庭融合間的系統關聯和有效組合,從保障女性權益出發消除就業性別歧視等規定;提供多元化托育服務,引導托育機構充分發揮嬰幼兒照料功能,減輕家庭照料負擔。

人口負增長或將帶來新階段人口機會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爲,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狀態意味着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新階段,這會爲經濟社會系統帶來新挑戰,但也會提供相應的新人口機會。必須高度重視人口機會的轉型,深入分析不同階段的人口特徵和人口機會。不要輕言人口紅利消失。

“能否抓住改革和發展的新機遇,歸根結底在於能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同時轉變研究範式和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指出,要保障生產要素供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潛在增長能力的穩定乃至提高;需求側則要保證社會總需求,以消費需求支撐起潛在增長率。

原新指出,在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人口規模依然巨大。據預測,2035年中國總人口還將超過14億,2050年則仍在13億人以上。伴隨經濟持續發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強勁,由此帶來的超大市場規模不可估量。

原新表示,人口負增長早期階段,人口規模巨大的慣性持續存在,勞動力供給依然豐盈,同時還具有典型的低齡老齡化特徵。雖然勞動力資源稀缺性增強,但勞動力供給豐盈的數量型人口機會猶存。

原新認爲,隨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升級、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過渡,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雙降,且勞動力數量需求弱化和質量需求強化同在;低齡老人多將開啓長壽機會窗口,可推動延遲退休,老年人靈活就業、彈性就業,終身學習等正式社會參與活動,也可通過鼓勵老年人的非正式參與活動,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程度,比如家庭內部代際支持、社區志願者、互助、輔導員等;老齡社會深化有利於推動形成老齡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構建文化、健康、宜居、服務、製造、金融等老齡產業新業態。

蔡昉也表示,延遲退休能夠帶來改革紅利、促進經濟增長,可以構建某種機制,將延遲退休產生的收益補償給相關利益羣體,以推動延遲退休改革。“建立涵蓋全民終身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實現更多改革成果的共享,既是要做的政策任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某些可能的範式變化。”蔡昉指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