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經濟大船破浪前行。一年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及時應對超預期因素衝擊,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具體到中國金融持續改革開放以及資本市場建設,2023年將如何乘風破浪?年輕的北交所是否在高質量擴容中遇到“成長的煩惱”?“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是否意味着“國企價值重估”將成爲2023年最重要的產業邏輯?港股市場“零門檻”新政推出,能否攪動A股準上市企業的“一江春水”?中概股“潮起潮落”背後一直客觀存在的主導因素是什麼?如何才能源源不斷激發民營經濟的信心、動力?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特就這些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熱點問題,獨家專訪了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

新京報貝殼財經: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首度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有機構把關注集中在國企與以國有商業銀行爲代表的金融機構估值長期、普遍偏低的現象上。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建設?

吳曉求:中國是一個大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有必要總結並形成理論和規律。而這些理論和規律,也豐富了現代經濟理論的內涵體系。但是儘管如此,中國金融領域改革開放的實踐,還是需要在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的基礎上啓動,也就是說我們行爲上的創新,也是要在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最終實現增量上的理論貢獻。

這樣看來,即使我們要構造一個自主的知識體系,也是需要在尊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有益探索。所以,這套自主的知識體系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之間並不是相併列或相否定的關係。基本上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是如此,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理解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建設,它首先是要尊重已有的現代金融學理論中的關於資產定價和估值的基本理論,而且必須體現這些理論的要義。因爲資產定價和估值,本質上就是對風險估值,而且風險估值在西方金融學理論體系中,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理論邏輯和模型了。風險估值原則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收益和風險是要保持正向均衡的。

我們知道,資產類型在整個現代金融理論中都是一樣的,就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本質上都同屬於人類,只是從外表來看,彼此的衣着、打扮不盡相同。差別就在於,我們不要把一些本質上屬於落後的制度,看成是我們的特點、甚至優勢。這些本質上落後的制度,是需要持續改革的,是不能成爲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定價理論和制度的基礎。

例如,我們的退市機制。由於各種原因,我們的退市機制很難發揮作用,但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我們的特點或優勢,並在估值定價體系中加以體現,這肯定是會有問題的。

當然,中國的資本市場建設和估值體系,一定是具有“中國元素”的。例如,中國的上市公司羣體中,有一部分是屬於國有控股的,這是我們的一個特點。對於這個特點,我們將如何估值?這是需要我們進行探索的。

我想大家會比較關注國企和國有銀行股票的估值問題,也是有它的原因的。因爲我們看到的現實是,一些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是偏低的。例如我們的國有銀行股,在中國市場上定價是比較低的,平均來看就是3-4倍市盈率,0.5倍左右的市淨率。而且放眼全球市場,與同類銀行股相比,我們國有商業銀行的指標是明顯偏低的,雖然我們盈利能力超過他們,但是在定價方面確實是大大低於他們。

我國市場上國有銀行定價比較低的原因,與投資者的判斷是存在關係的。投資者的判斷標準,偏向於考察這些銀行持續創新能力等因素。

因此,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理論體系,在特定範圍內是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背後是國家信用,他們的估值水平應該高,但現在的實踐還沒有充分說明這一條。但是我不認爲,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理論體系與現代金融理論體系框架是並行或相對立的關係,我覺得還沒有足夠的理論邏輯對此給予支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