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在高齡產婦佔比超過14%以後,如何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成爲每個媽媽、甚至每個家庭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馬立霜在駐地接受了北京商報記者的專訪。

“這些孩子需要早期手術救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如先天性膈疝,如果出生後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會面臨窒息而死。”馬立霜進一步談道,隨着我國兒科領域整體治療水平的大幅提升,近十年來出生缺陷導致的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以先天性膈疝爲例,馬立霜教授團隊在過去十年裏手術後生存率從50%提高到90%。

手術成功率大幅提升的背後,離不開醫院開展的新生兒微創手術,並且技術日趨發展成熟。據馬立霜介紹,“新生兒微創手術在國內開展是從2000年正式開始,目前北京的技術是國內一流的,而我們國家的新生兒微創手術技術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水平也是國際一流的”。

“大部分的新生兒先天缺陷,尤其是結構性畸形類,是可以在胎兒期就診斷出來的。越危重的孩子越能在胎兒早期發現問題,”馬立霜談道:“以前胎兒在早期產檢發現缺陷時,孕婦往往直接選擇引產,但隨着醫療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產兒合作平臺的搭建,兒科提早介入到孕期環節參與胎兒產前診斷與評估,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引產事件,很多新生兒先天性缺陷在經過手術後就能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有些缺陷甚至在新生兒出生後3-6個月能實現自愈。”

據馬立霜回憶,隨着“三孩”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70後”“80後”媽媽選擇懷孕,雖然她們被列爲“高危”行列,但仍然願意生下孩子。

北京擁有豐富的產科和兒科優質資源,目前首都兒科研究所新生兒外科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北醫三院、北大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北京市各產前診斷中心建立了較爲完善的出生缺陷產前-產時-產後一體化診療模式,成熟經驗已經被國家衛健委評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典型案例制度創新與綜合服務類第一名,成果向全國推廣。北京市在落實三級防治策略,整合學科、技術和資源,開展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明確胎兒是患者,這是產兒合作平臺進一步完善的突破點。”馬立霜指出,雖然產兒合作的平臺已經搭建,但行政機制的流程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據瞭解,由於兒科醫院不是產前診斷機構,胎兒在出生前往往無法正常掛號得到專業兒科專家的諮詢指導。這就導致胎兒在產科早期診斷出生缺陷後,與生後治療的兒科醫療服務存在機制體制上的脫節,會使許多有可能治癒的胎兒得不到客觀合理的評估,加上家人心理的恐慌而終止妊娠。

“很多孕婦在得知孩子存在畸形風險時,如果無法諮詢專業的兒科醫生而病急亂投醫,往往會得到負面的信息選擇引產。但是想去兒科醫院進一步諮詢卻面臨無法掛號的情況。在我國兒童醫院收治0-18歲年齡段的患者,那麼在媽媽腹中的小寶寶無法具有合法合規的看病就診身份。”馬立霜談到她在臨牀看到的現狀。

對此,她建議可以提供胎兒期諮詢、會診、評估、干預治療及出生後微創手術診療,將胎兒從產前診斷出生缺陷作爲起始,到出生後的後續治療技術支持及康復隨訪,納入對出生缺陷產前-產時-產後全鏈條、全方位、一體化管理體系。同時,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產兒合作會診平臺,產兒強強聯合開展出生缺陷規範精準的胎兒期干預技術、宮內諮詢與治療,完善產前-產時-產後跨學科聯合救治體系,打造一個全國出生缺陷防治創新轉化高地。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