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月21日訊(記者 敖瑾) 2022年對創投人而言無疑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受各種疊加因素的影響,創投行業在“募投管退”四個環節都在經受考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及掌管它們的VC/PE,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下正面臨調整和出清,投資人們也在鉅變的行業環境下,重新思考前路。

無論如何,黑天鵝頻發的2022已成過去,人們正懷抱着希望和憧憬,大步跨向2023。而過去的種種都化成了歷練和經驗,爲未來指明瞭奔赴的方向。

值此新春佳節,《科創板日報》邀請了多位活躍在創投一線的投資機構合夥人進行同題對談,希望能借助他們的豐富經驗、銳利眼光以及前瞻視野,系統總結過去,並對未來做出展望,透過創投行業的這一切面,折射出更廣闊的市場發展趨勢。

這一期,我們專訪的是松禾資本合夥人馮華。

在加入松禾之前,馮華已擁有十幾年的產業經驗,長期浸淫TMT、智能製造、工業/產業互聯網、新材料等領域。進入松禾後,馮華主導了虹軟科技、奧比中光、優必選、美信電子等衆多細分領域頭部企業的投資。

在訪談中,馮華坦誠地表達了投資機構當前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它們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募資的,一部分來自於一二級市場倒掛帶來的退出預期重新調整的,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國資背景機構以及產業資本加入形成的更加激烈的競爭。

對於2023年,他認爲會是一個很好的拐點期。“到2023年下半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拐點,不管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預期都會向好,整個信心肯定是慢慢會恢復的。”

以下爲訪談實錄:

Q爲《科創板日報》記者、A爲松禾資本合夥人馮華

“2023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拐點”

1.Q:對剛剛過去的2022年,你覺得和過去的投資生涯中所經歷的有何不一樣?

A:我覺得有一點點像2014、2015年投互聯網的時候,也就是象O2O後面那一波的情況差,去年是挺難的。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又有俄烏戰爭,導致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對市場預期都比較悲觀。第二是整個的一二級市場倒掛情況較多,所以大家投資都很謹慎。

信心的問題很關鍵,2023年我覺得應該是個拐點,唯一還需要考慮的關鍵點是國外環境將如何變化,對市場影響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覺得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體量,到2023年下半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拐點,不管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預期都會向好,整個信心肯定是慢慢會恢復的。

2.Q:投資本質上是投資未來,看好未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作爲投資人,你怎麼判斷投資事業的未來?

A:因爲一二級倒掛的問題存在,而目前一級的價格還沒有降下來,投資人大部分可能還在觀望。因爲按照原來的投資思維,這種倒掛的情況意味着即使項目上市了也不一定賺到錢。投資人最後當然希望賺到錢,如果賺不到,或者只能賺個10%,那做股權投資的意義也沒那麼大了,還不如利息收入來得多。所以這塊是接下來需要重點思考的。

3.Q:你認爲,投資行業在發生哪些變化,能和我們分享嗎?

A:我覺得,這兩年對投資行業而言是一個洗牌過程,確實挑戰挺大的。可以看到,1999年第一屆深圳高交會成立後,才湧現了很多投資機構,但最後剩下來了多少,其實大家也能看得到,變化非常大。比如創業板那一波發展起來了很多本地化機構,其中不少機構發展到一兩百個億的規模後,就沒怎麼往前走了,發展遇到了募資等各方面的問題,也面臨着很多行業變化。

包括央企和國企,原來主要是LP,現在它們也做直投,手筆又很大,市場化機構如何去跟它們競爭以及合作,處理好雙方的關係;還有上市公司,除了和機構一起合作投資,進行產業鏈佈局,也做直投,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都要求市場化機構要變得越來越專業,在某一個領域能紮根生存,具備跨週期能力。

4.Q:你覺得目前的募資環境怎樣?政府母基金現在成了主要出資方之一,這種狀況會繼續加強嗎,對行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A:政府的導向主要是招商、發展當地產業,這對投資機構的要求是更高的,即不僅要賺錢,還要對當地經濟發展、招商等做相應的貢獻,壓力並不小。

另一方面,投資機構市場化募資這塊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雖然一級市場LP裏還是有不少的民營企業和高淨值個人,但機構短時間內要募到很大的資金,挑戰會越來越大。所以現在很多機構會做一些精品化的基金,不做太大的盤,就幾個億的規模,短平快募到錢,然後快速投出去,這樣的話週期就較短。

“企業倒閉很多時候反而是因爲錢太多”

5.Q:關於投資方面,結合你所在的機構和投資領域,請分享你機構的投資情況,和過去在投資領域、投資階段等方面有沒有變化?

A: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太大變化,松禾一直有天使基金,VC、PE的基金也一直都有,早期、後期每隻基金的使命都不一樣,行業則主要涉及TMT、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這幾大塊,是一個矩陣式的佈局。

階段方面,我們在兩個極端出手會多一些,比如在最早期尋找最頂尖的技術和創始團隊;以及後期也投了不少,可以說是一種啞鈴式的投資模式。

對於行業大賽道,肯定是經過市場研究後去選擇和確定的,而具體到投哪個個標的,就和投資人的投資藝術以及個人經歷有關了。我個人認爲企業的造血能力是很關鍵的,尤其是在2018年出現上市公司爆倉的情況之後,對公司的現金流造血能力要求是提高了的,也正是因爲重視這點,我們投的命中率會更高。

6.Q:請總結你所在機構過去投資賽道的投資邏輯,未來會有新的投資賽道出現嗎?比如這兩年機構紛紛看好新能源汽車投資,比如消費出海等等,松禾會加入嗎?對於這幾年看似有所冷下來的投資領域,比如消費級芯片等,你的看法和主流看法有無差異?

A:2023年我覺得有幾種可能性。首先新能源賽道,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因爲補貼沒有了之後,企業就需要有很強的自我造血能力,但這個跟企業的出貨量、規模性等都有很大關係。整個新能源領域未來兩三年還是會處在快速增長期,但對於供應鏈不全面、抵抗力不足的項目個體來說,可能就沒有增長,甚至會在市場上慢慢消失。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兩年機構都出手很多,投的價格也不便宜,而目前新能源這塊一級市場還能不能投,是需要去評估的問題。比如一些項目的估值其實是透支了之後幾年的;還有一些項目的成長性主要來自於上游原材料的漲價,而不是項目本身發展有多強,如此後期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利潤和增長,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還有上游設備這塊,會不會出現低端產能過剩,經常會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即行業好了大家拼命往裏砸錢,但最終來講可能都浪費掉了。所以在一級市場還有沒有新能源的投資機會,需要再看看,有機會了也還要進一步考慮性價比。

高端裝備,半導體的耗材、新材料方面,肯定還是有很多投資機會,目前國產化比例總體而言還是很小。消費級芯片的話,去年3C消費是比較低迷的,今年市場和信心會不會恢復過來,我覺得可以看一下。

AR/VR行業我認爲也可以關注,可以看到有一些產品在內容這塊做得越來越豐富了,2000元上下的價格大家樂意去消費體驗,這塊可能會存在一些投資機會,包括上游光學系統之類的創新。但也要觀望一下國外大廠的出貨量情況。

7.Q:關於退出方面,一般認爲隨着外部環境變化、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等原因,項目退出在變難,是這樣嗎?松禾投資項目退出情況怎樣,以及你們準備如何應對這個變化?

A:原來考慮項目,覺得上市沒問題,應該就能賺,但現在我們對於是否賺錢這個賬會算得很雜很細,考慮的因素會更多一點。對於成長期項目來說,退出這塊的要求會更高一點,期望值也沒有以前高,以前可能要賺個10倍,現在可能就看週期的長短,看每年的回報算不算得過賬,如果週轉得快,有些也可以考慮。

8.Q:最後問一個稍微輕鬆的問題。周星馳拍電影,用過《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這個細節,你認爲在這個確實充滿變化和挑戰、希望和困難同在的大時代裏,一個投資人的自我修養是什麼?對於想入行的年輕投資人,如何才能夠穿越一個投資長週期,真正見到曙光?

A:我認爲企業家應該要更加務實,總體而言這幾年湧入一級的錢很多,企業家還要誠實、真實,不能以估值的思維去做企業,這樣會比較虛。實際上融的錢越多,企業家後面可能壓力更大。其實企業倒閉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爲錢少、缺錢,反而是因爲錢太多。企業成長有自己的規律,企業家、投資人不能拔苗助長。所以,企業家要腳踏實地地創業,做產品、做技術、做客戶,不能只靠投資人的錢生存。

投資人則需要負責任,比方說,投得不準,或者對一個企業沒有真實的判斷,或者是大家一窩蜂去擠幾個賽道或者幾個公司,這對企業家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大家要把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係梳理好,這樣的話大家就會處於一種很和諧的狀況。大家都要務實、接地氣,不能老講估值,目前市面上這種風氣不是特別好。

對於年輕投資人,還是要經過一些企業實體的鍛鍊再去做投資,可能會更紮實一點。如果都不懂企業長得怎樣,那怎麼去判斷企業好不好,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企業有些問題有人會認爲大得不得了,但對於做過企業的人來說,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所以做過企業的人去做投資可能會更加精準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