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個是假冒大款的助理工程師,一個是爲了尋求學業上有更大發展的家境貧寒的自費大學生,兩個各懷心計的人通過徵婚相識走到一起,男人給女大學生經濟上以資助。幾年後,參加工作的女學生爲自己的行爲後悔了,而失去“感情”的男人將她推入地獄……

1999年,對於在河南開封某校任教的曉慧來說,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終於擺脫了糾纏地六年之久的趙康,但她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對於重慶的趙康來說,失去曉慧,不僅僅失去了他六年苦苦追覓的“愛情”,消耗了錢財,更多的是下半輩子將在囚牢中度過。

當然,他們六年來的恩恩怨怨,無論對曉慧,還是對趙康來說,都像是一場夢,一場不堪回首的夢。也就是在這場夢裏,他們雙方也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引火燒身”,什麼叫苦酒的滋味。

1993年2月,在國內一家頗有影響的婦女刊物上登載了這樣一則徵婚啓事:“某男,45歲,身高1.79米,本科雙學歷,體健貌端,熱情坦誠,喜歡欣賞古典音樂及美聲歌曲,懂攝影,寄情山水,勇於解剖人生,不嗜菸酒,經濟條件好,文明離異,無孩子,有四室一廳120平方米住房一套,現爲某合資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覓思想性格相投,有文化及修養,年輕貌美女士爲伴侶,可助調動、深造。”

刊登這則徵婚啓事的人名叫趙康,是重慶一家電廠的助理工程師。這則徵婚啓事明顯與他的實際情況不符,他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情況,一是他離婚後有一子隨他生活;二是他實際年齡已超過48歲,身高僅1.68米;至於本科雙學歷更是無稽之談,他的最高學歷是技校畢業;而在這則啓事中最能打動人和最值得炫耀的合資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兩個頭銜,也是名不副實,他只不過在一家合資企業幫助推銷過產品。在“啓事”中,他雖然沒有透露自己的經濟實力,但從可以幫助女方調動工作負責深造的寥寥數語中就顯示了他的社會能力和富足程度。

無疑,這是許多想通過徵婚這種方式來獲取自己婚姻幸福的女士青睞的重點對象。趙康自從與前妻離婚後,就在心裏發誓,一定要找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做老婆。這一方面是對前妻譏諷他各方面都是“半殘廢”的報復;另一方面也讓別人瞧瞧他趙康的能耐,滿足其虛榮心。因此,他挖空心思製造了這則頗爲誘人的“徵婚啓事”,他相信只要撒下網,就一定會有收穫。

然而,就是這則充滿“水分”,甚至可以說是虛假、帶有欺騙性的徵婚啓事,使趙康體驗了長達六年的酸甜苦辣,以至最後進了監獄,情盡夢斷,這也是當初他未能想到和料到的。

趙康的這則徵婚啓事隨着這家刊物幾十萬份的發行量很快就走向全國各地。短短兩個月,趙康就收到了來自全國10餘個省區的20多位女性願意與他進行進一步接觸的信函和電話。

在衆多的應徵信者中,有位來自鄭州某高校女大學生的來信特別引起了他的注意,女大學生在信中告訴他,她名叫曉慧,現就讀於鄭州某高校音樂系,她的老家在開封。曉慧在隨後的信中告訴他,男人45歲才能算事業真正成熟,她喜歡成熟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懂得疼人,更懂得欣賞人。作爲過來人,趙康很清楚這番話的含義。

曉慧來信中火一樣的熱情誘惑力,特別是在趙康欣賞到曉慧寄來的照片後,她的妖媚很快就將趙康打倒和俘虜。他認定曉慧就是他所要捕獲的對象。雖然,他也曾經想過,一旦曉慧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後一定會對他嗤之以鼻,但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有辦法在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時就使曉慧心甘情願地依隨自己。

當然,對遠在鄭州的這個漂亮姑娘,他也心存疑慮:“她爲什麼僅憑徵婚啓事就那麼地相信自己,她是真愛自己嗎?”想到“她是真愛自己嗎?”他又感到可笑,這個學藝術的女大學生,憑什麼會愛自己這個半老男人。真正的原因還是徵婚啓事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兩個耀眼的光環吧?!

曉慧在給他的來信中說:你愛好攝影和古典音樂,這也正是我非常喜愛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樂也可以說是我的生命,而對我的生命(音樂)熱愛的人正是我夢中所追求尋找的男人和可以依託的男人。

曉慧的家在河南開封,那是個美麗的城市。曉慧的童年和中學時代都是在離這座城市不遠的鄉下度過的,曉慧自幼就非常喜歡音樂,並且很快顯露出這方面的天賦。在學校上學期間,特別在小提琴方面,經名師指點曾多次登臺演奏獲獎。然而,由於曉慧的父親是鄉村的普通農民,每年的收入僅夠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因此,在考大學落榜後,她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像其他同學一樣重讀一年,繼續求學深造,以實現自己心中的那個久遠的音樂之夢;但看着父母那疲憊的目光和簡陋的家,她幾次想張口的話又都嚥了回去。

這樣,在中學畢業後,她走進一家紡織廠待了3年,當她的口袋裏有了4000元存款後,她毫不猶豫地告別了那個工廠,從開封走進了鄭州某高校;但那4000多元在交了第一學年的學費後就所剩無幾。沒奈何,她偷偷走進了一家歌舞廳當了主持人和歌手。但這點打工的收入,對於她幾年的學業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大作用。家裏的經濟狀況,又使她不忍心向家裏人伸手。正當她苦思冥想考慮如何打發下學期學費的時候,有一天在校圖書館,翻看到了登載趙康徵婚啓事的那家婦女刊物,她眼睛一亮:“合資企業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濟實力一定沒問題,尤其是還可以幫助女方調動、深造……”這使曉慧感到天無絕人之路。

經過好幾個夜晚輾轉反側,曉慧終於想出了一個她自以爲比較“高明”的辦法。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的話,她既可以順利完成學業,又可以給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減輕負擔;而且如果此人真如徵婚啓事中所言,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秀的話,自己未嘗不可以考慮一下終身依託。曉慧甚至爲自己有如此高的智商而興奮不已。

於是,她立即行動起來,給趙康連續發出了幾封纏綿的應徵信。從此以後,兩人頻頻書信來往,互贈相片,信中以戀人相稱,儼然是一對相戀多年的情人。

曉慧在1994年8月給趙康的信中提到,她對趙康提出的既要成爲夫妻,就應承擔她的學費既表示感謝,又覺得有些不安。因爲她深知自己缺乏定性,心總是跑來跑去。再者,家裏儘管條件困難,但也給她寄來了學費,她說她還沒淪落到以這種方式求學的地步,但也許是緣分註定。至此,兩人正式確定了關係,同時默認了兩人之間的契約:趙康爲曉慧在校的學費提供保障,併爲她聯繫深造之事;曉慧則以婚姻爲代價,上完學即與趙康結婚。

曉慧幾萬元的學費、生活費對於遠在重慶某國企工作的趙康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壓力。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爲像曉慧這樣年輕、漂亮、有藝術涵養的大學生,是趙康夢寐以求的,爲了即將到來的幸福,不要說幾萬元,就是讓他傾家蕩產,他趙康也願意。“與前妻離婚後,我似乎與圍城絕緣。當接到你的信時,我才明白,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等,在等一位叫做曉慧的姑娘。”

1994年9月1日至1997年元月,趙康共給曉慧匯款17300元,其中包括兩次邀請曉慧赴重慶見面的路費。另外,曉慧兩次赴重慶與趙康見面,趙康又花去了2700元。

戀愛中的雙方,總是嫌相隔遙遠。尤其是趙康,由於日思夜念着曉慧,對生活中的其他已無暇顧及。在他熱情而誠懇的邀請下,1995年1月,學校放寒假時,曉慧乘飛機由鄭州飛往重慶,與早已等候在那裏的趙康見面。在那裏,他倆遊山玩水,共賞巴蜀山清水秀之景色,互訴愛之情語。實際生活中的曉慧比相片中的更漂亮、更動人,加之其身上有着北方女子特有的熱烈、直率,簡直令趙康欣喜若狂。

短暫而又難忘的相聚結束了,曉慧又要去完成她的學業了,但她沒有回鄭州,而是在趙康的幫助下轉學進京,在北京某高校繼續完成學業。那裏的學費、生活費較鄭州多得多。趙康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經濟上的責任。已被曉慧迷戀得神魂顛倒的趙康無可奈何地在一封信中寫道:“雖然我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愛卻是刻骨銘心的。雖然我十分需要你的溫柔,但我還是讓你走了,因爲我更看重你的學業,那是你的生命價值之所在。”

這時候的趙康只有一個念頭:儘快讓曉慧完成學業,隨後與之成婚。趙康心裏十分清楚,這一切唯有靠金錢做堅強的後盾;否則,他構築的這幢外強內虛的感情大廈,隨時都會塌陷。

從把自己典當給趙康起,曉慧就時時處在矛盾狀態。重慶之行,她對趙康合資企業的“老總”和“大款”身份有了清楚的認識,因爲這個男人還可利用,她就沒有點破,他如果願意,還讓他繼續當冤大頭好了。但對趙康,她又不得不在信中說道:“我愛你,已沒有什麼迴旋餘地。我跟了你,跟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男人,就該追隨其後,一生忠貞。”

這時的曉慧已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圍在她身邊的不乏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秀的同齡人,與他們相比,那個充“大款”的趙康確實太老了點。因此,在給趙康的信中自然流露出了這種情緒。而此時的趙康,又豈能讓到手的“佳人”溜走。更何況,他已在曉慧身上投入了上萬元,這些錢對於工薪族來說,並不是個小數目。於是,趙康一面給曉慧寫信表白他的摯愛,一面給曉慧的父母去信,訴說他對曉慧的愛慕及敬重,以及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助曉慧完成學業的決心;一面不斷給曉慧寄錢,想以經濟上的優勢來留住這份感情。

曉慧的父母從女兒那裏知道了女兒和趙康之間的事,大爲震驚。他們堅決要求女兒立即斷絕與這個男人的一切關係,曉慧的父母在給趙康的信中說,如果你真正喜愛河南的女人,我們可以爲你介紹個年齡相當的伴侶,但你和曉慧無論在年齡、生活方式上都不合適,你們沒有婚姻的基礎,我們堅決反對。

在北京上了一年學的曉慧,對於人世間的情愛恩怨,她已見識了一些,對自己的荒唐“計謀”也感到後悔和擔心。加之趙康在電話及信中流露出來的儼然一副曉慧“恩人”的態度,言語之間,流露出如曉慧不按照諾言與之結婚,就應償還他的錢,否則他要曉慧的好看等等,越發令曉慧感到厭惡。她想來想去,覺得承擔可見的經濟後果比承擔一個人的後半生要好。

更何況她也並非想將自己的青春賭在這個假冒的“大款”身上。在無數次反省中,曉慧真正後悔了:“在我放棄自己的時候,我不曾珍惜過;當噩夢醒來時,我看到了自己的破碎……”她認爲她並沒有達到應達到的目的,卻揹負着欠情的結果。

“這件事情上我尤其不該走這一步,認識你,投靠你,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她還在信中說:“你的錢是有保障的投資,而我的錯則是無法挽回的錯。”

思來想去,曉慧決定不能再花趙康的錢了,錢花得越多,她所揹負的債越沉重。於是她放棄了繼續在北京上學的機會,又回到鄭州繼續完成學業。

趙康則一面對曉慧施加壓力,一面繼續寄錢寄衣物給曉慧,想以此感動她,並再次邀請曉慧赴重慶,他想用巴蜀秀麗的景色喚回曉慧的“舊情”。

1997年1月,曉慧再次乘飛機飛往重慶,她知道,事情總得有個了斷,加上那年她就要畢業了,她不想因爲此事影響自己的前程。

兩個各懷心事的人又在重慶見面了,然而較之三年前,卻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山水依然是舊日的模樣,人卻已不再是舊時的人。三年的歲月,可以沖淡許多往事,也能改變許多事情。當趙康再一次的努力遇到曉慧冰冷的目光後,他明白現在只能從經濟上“挽回損失”。他拿出自己這些年給曉慧寄款的票據,讓曉慧寫了一份“還款協議”。

直到這時,曉慧纔算徹底認識了這個男人,看清了這個男人的本來面目。或許是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或許是感到自己這些年來確實花了這個男人的錢財,從情理上講必須予以補償。在趙康的要求下,曉慧寫道:趙康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共給曉慧借款1.2萬元,等曉慧完成學業後分別於1998年12月、1999年12月、2000年分三次每年各還4000元及利息。寫完“還款協議”後,曉慧又飛回鄭州。

手拿“還款協議”,趙康被痛苦煎熬得近乎瘋狂,他在其後給曉慧的信中這樣說:“現有一可怕意念(在我心中)越聚越濃,如不能得到並佔有你,我將鏈而走險,讓咱倆同歸於盡”最後,趙康又說前次“還款協議”有誤,還有曉慧幾次來重慶的花費及購置的衣物等8000元未計算在內,請曉慧照上次一樣再寫個“還款協議”。

曉慧對此已深惡痛絕,但她不想因一時之不慎,影響自己的一生。她這樣對趙康說:“錢,我打欠條給你。我還錢,不是認錯的表示,我用兩萬元買了一個教訓,了結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你要放火是你的事,不放火也是你自己的打算,這個投資你預計不準,但總算本錢可保”。爲了不讓趙康來疆實施報復。曉慧按照趙康信上所寫的欠8000元的意思,於1997年4月寄去了第2份“還款協議”。

畢業後,曉慧在鄭州開封某高校聯繫到一份工作。儘管此後趙康還不斷來信糾纏,但曉慧覺得與之已恩斷義絕,加上換了生活環境,便對趙康採取了不予理睬的態度。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1999年,因已過了協議書約定的還款時間,曉慧也沒任何消息,憤怒之中的趙康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到了曉慧現在的工作單位和地址後,遠赴開封。

1999年3月12日,在曉慧下班路上,趙康堵住曉慧,要求曉慧償還兩份協議書上的兩萬元借款未果,一怒之下用刀將曉慧捅死……

一紙無期徒刑判決書給曉慧和趙康長達六年的感情糾葛畫上了句號。然而對曉慧和趙康而言,六年的“愛情”狼煙,他們所共同編織的“圈套”欺騙和傷害了對方同時也欺騙和傷害了自己。

愛情是美麗的,是會要求百分之百純和真的感情的,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雖然最後,這是個殘酷的結局,但是,誰也不能說,這就是最後的結局。

再沒有一樣東西,能比得上金錢對愛情的影響。在金錢皇帝面前,一大幫愛情臣民三跪九叩,頂禮膜拜,鮮有完全獨立於金錢之外的愛情。這是不難理解的。人類的第一要義是物質生存,第二纔是感情生活。人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才能談得上詩情畫意的精神生活。人要生存,必須獲得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金錢作爲生活資料的貨幣符號,於是處在了與人的生存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樣一來,愛情似乎是第二位的了。

於是社會上開始就有人說,金錢是土壤,愛情是這土壤上生長得最美的花。離開了金錢,花兒沒根基。男人的瀟灑,女人的漂亮,全都要靠金錢來澆灌。沒有錢,愛情會像放置了十天半月的老饅頭,乾癟沒彈性。

其實,愛情的發生並不需要那麼多鑲金的條件,有時候愛情誕生得那麼簡單,幾個眼神、幾句話就可以了。愛情並不嬌貴,不一定要坐名車、住別墅、穿名牌……

愛情的美德在於它並不嫌貧愛富。

(因可理解原因,文中人名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