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海淀區成功上榜。

近日,中國科協公佈了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名單,海淀區成功上榜。

海淀作爲中關村的發源地,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海淀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同時,不斷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依託政策、人才、技術等科技資源,不斷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和水平,高效投入、高標建設,高質量打造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有海淀區特色的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力以赴提升全區公民科學素質,奮力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凝心聚力開創科技強區新格局。

創建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周密統籌,爲高質量完成創建工作任務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集智融合

構建海淀科普“共同體”

海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31%,位居全國地市級首位。海淀區作爲科教大區,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普網絡。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區小組辦公室75家成員單位爲基礎,29個街鎮科協組織全覆蓋;建立了1212家社區(村)科協(科普)組織;成立了151家企業、園區、樓宇科協;駐區97家全國學會,89家市區學協會;87家市區級科普基地;218所中小學校以及駐區213家科研院所、39所高校、1060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構成了海淀科普工作的“共同體”。

在2022年全國科普日海淀主會場活動上,啓動了“建設科技館之城、打造科普文化之路”成員單位聯盟,組成了我區五個層級的科普場館體系。

創新性地成立了海淀融媒科協分中心,大力推進科學傳播融媒體平臺建設。構建海淀全媒體科學傳播網絡,重點對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創新項目、科學人物、科普活動報道的宣傳;聯合北京科技報、海淀融媒體中心打造首屆海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讓科普資源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平面媒體到全媒體的融合轉變。

利用海淀人才高地優勢

打造“海淀模式”

截至2022年9月,在海淀工作或居住的兩院院士共有636名,佔全國院士總數的35%,佔全市的76.72%。

爲進一步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持續推進院士與科技人才資源的科普利用工作,努力構建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成立全部由院士組成的海淀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專題製作25部《印跡》院士精神微紀錄片,展現出科學家精神風範和價值真諦。

成立中關村科技創新幹部學院,聚焦國際水準、世界一流的要求,以中關村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爲基礎,以弘揚新時代中關村精神爲重點,以吳建平、江億、劉忠範等院士在內的20位頂尖專家作爲特聘專家,爲海淀區處級領導幹部、中青年幹部授課。同時加強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搭建高水平科普服務平臺利用中央駐區科研機構、大學院所的科普資源,精選出一支院士專家組成的科普講師團隊伍,以“菜單式”開展海淀創新大講堂。

啓動了推“雙進”助 “雙減”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進校園項目,依託中科院、清華、北大、北航等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老中青年科學家羣體,建立海淀強大的科普教育的“國家隊”,樹起科技科普資源賦能“雙減”工作的“海淀樣板”。

聯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數學科學系、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理化所作爲指導單位按五大學科開展了線上青少年科普節,每年參與學生4萬餘人次。

創新品牌活動

打造全民科學素質科教平臺

自2020年以來,“科普之春、科普之夏、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大型科普主題活動期間,全區綱要辦各成員單位、各街鎮科協、學協會、企業科協、科普基地等單位以五類重點人羣科學素質提升爲重點,圍繞前沿科技、智慧農業、醫療健康、科技冬奧主題開展精準化、多樣化的線上、線下科普活動66138場,受衆人數6031萬人次。面向公衆發放科普宣傳冊1584萬份;製作科普展板60857塊;舉辦各類青少年科技活動6738次,參與人數112.5萬人次。科普講座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走進企業、走進雲端共舉辦96839場,受衆人數39245萬人次。建設社區科普宣傳欄(屏)13925塊。

推送各類微信公衆號發佈科普信息807.37萬條,在抖音、網易新聞客戶端、微博開設科普宣傳欄目,最高閱讀次數達177萬。網絡大V作爲科技志願者利用自由新媒體賬號開展科普知識傳播,最高粉絲量達1202.1萬。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建設在北京市註冊排名第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區,體現出近年來海淀區科普條件和能力的不斷增強,科普工作成效越發顯著。

接下來,海淀區將積極發揮全國科普示範區的示範帶動作用,着力構建全域科普體系,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編輯:陳乃禾

製圖:羅雨涵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