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謝若琳

抵達大連市後,沿着黃海海岸線一路向北,180公里外就是莊河市。在這個總人口80.7萬人的縣級市,漁業是人們謀生的主要途徑。

春節期間,《證券日報》記者走訪莊河市海蔘養殖場,見證新時代立足本地特色發展鄉村產業的碩果。

海蔘養殖帶動漁民致富

“注意水位和鹽度,不要凍到海蔘。”大年初一一早,大連海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慶就與海蔘養殖場的留值人員聯繫,詢問海蔘養殖場當日情況。次日下午,記者與他一起驅車前往海蔘養殖場,零下15度的天氣,海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

董國慶於2010年進入海蔘行業,承包了500畝海蔘養殖場,並搭建了一個海蔘育苗車間。

“春節是海蔘的銷售旺季,通常養殖戶在前一年秋天就將海蔘出售給加工廠,深入加工後,趕在春節前進行分銷。之所以在秋季銷售,是因爲溫度低於5度,海蔘就會冬眠。現在冰下的海蔘已經進入冬眠期。”董國慶告訴記者,目前,海蔘養殖場投放的主要是“俄羅斯紅參”,該品種屬於六排刺海蔘,成長週期長、個體大、肉肥厚、營養價值很高。

記者注意到,海蔘苗體型非常小,甚至不及小拇指的指甲大。董國慶介紹,500克海蔘苗就能孵化出上萬只海蔘,它們在育苗車間裏漸漸長大,達到一定標準後,便會投放到海蔘養殖場中繼續生長,遼參的培育週期漫長,通常需要在自然海域生長1年至3年,個體達到200克左右時就能進行回捕,經過簡單加工即可進入市場銷售環節。

董國慶表示,通常100畝海蔘養殖場的年收入在50萬元-60萬元,但受到雨水、高溫等天氣影響,每年的收入波動較大,綜合來看年收入能達到百萬元以上。

海蔘養殖有效帶動了沿海地區鄉村振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貝類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劉子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海蔘的產業鏈條長,種苗、養殖、加工、檢測、流通、餐飲等產業體系完備;二是海蔘養殖多爲規模化養殖主體,養殖場/企業+漁民的模式較廣泛,聯農帶農利益機制較好;三是海蔘產業總體上仍屬於勞動密集型,創造就業崗位和吸納勞動力多;四是近年來通過海蔘與其他水產品混養、“南北接力”模式的創新,海蔘的養殖週期大幅縮小,效率及富民增收效益提升。

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提出“立足本地區農業農村優勢特色資源規劃發展鄉村產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山東省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刺蔘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產業經濟崗位專家孫吉亭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過去海蔘產業主要分佈在北方沿海地區,“北參南養”創新模式的成功開發,使得全國海蔘養殖規模大幅擴張,形成了符合當地資源優勢的南北海蔘兩大優勢產業和相對穩定的產業模式佈局,成爲各海蔘主產區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莊河市地處遼寧省南端、黃海北岸,正是基於當地優勢特色資源,周邊縣村的人們世世代代“靠海喫海”。如今則依託於海產品養殖,拓展多元化產業鏈發展。根據《2022中國漁業年鑑》統計,2021年全國海蔘總產量22.27萬噸,同比增13.3%,其中遼寧產量7.36萬噸,同比增長34.48%。

“海蔘產業前景非常廣闊。”劉子飛表示,“一是海蔘爲海八珍之首,營養豐富、價值高,能夠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二是海蔘養殖的技術成熟,推動形成了海水養殖的第五次浪潮;三是我國海蔘養殖的區域較廣,創新養殖模式、拓展新空間的潛力比較大。”

《2022中國漁業年鑑》顯示,海蔘銷售渠道以餐飲業和百姓消費爲主,其中餐飲業佔50%,百姓消費和禮品市場佔50%。按照每噸海蔘13萬元計算,海蔘第一產業產值已達到289.5億元。按照餐飲業增值5倍,消費市場增值3倍,平均增值4倍測算,第二產業產值5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868.5億元,海蔘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8億元。

孫吉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海蔘消費區域由北方沿海地區向南方沿海地區以及中西部內陸地區延伸,消費羣體由高收入羣體向中等收入羣體擴張,消費年齡層趨向年輕化,消費空間拓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