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濟恐遭遇痛苦的着陸。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研究部門主管丹尼爾·利 (Daniel Leigh)在華盛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視頻專訪時表示,全球經濟面臨多重風險,歐美經濟恐遭遇痛苦的着陸,而“中印兩國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預計將達50%”。

IMF認爲,全球經濟在2023年仍面臨多重逆風,通脹壓力仍難完全消除,快速收緊的貨幣政策正使發達經濟體陷入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另一方面,隨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調整,中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有力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信心。

1月31日,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4%降至2023年的2.9%,並於明年反彈至3.1%。

第一財經:2023年全球經濟仍面臨多重逆風,包括俄烏衝突、歐美高通脹持續和新冠疫情持續不退等的諸多挑戰中,上述哪個問題讓你最爲擔憂?

丹尼爾·利:這些都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不幸的是,我們愈發擔憂這些宏觀逆風正朝着不利方向發展。

IMF認爲,今年全球經濟面臨三個不確定性。其一,是中國經濟復甦進程,IMF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回至5.2%,但疫情和房地產市場等挑戰仍構成壓力。其二,全球通脹高燒未顯著消退,爲遏制通脹,各國恐需付出巨大代價。倘若通脹降幅不及預期,未來還會有新一輪的加息潮和更多負面的溢出效應。其三,俄烏衝突恐再次推高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

第一財經:那麼,哪些積極面因素將支持全球經濟前景?

丹尼爾·利:伴隨疫情因素的消退,被壓抑的消費需求正在逐漸釋放,歐洲能源危機緩解,我們對全球經濟的看法沒那麼悲觀了。勞動力市場依舊緊俏,勞工工資正在上漲,全球旅遊業復甦也提振經濟增速。

此外,中國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不僅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也有助於促進亞太地區和全球經濟復甦。因此,雖然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料將出現下滑,且低於歷史均值,但與此前預期相比,經濟復甦的勢頭出現了一些好轉。

值得一提的是,中印兩國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預計將達50%,可謂是世界經濟的最大積極因素之一。

第一財經:這也意味着繼疫情期間由發達經濟體領銜全球經濟增速後,亞洲經濟體將再度引領全球復甦。

丹尼爾·利:展望2023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將放緩,而新興經濟體將逐步復甦,併成爲驅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驅動力。我們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回升至5.2%,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第一財經:你如何看待,中國重新開放後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

丹尼爾·利:一方面,中國經濟復甦將支持全球需求增長。鑑於中國國內的相關資源仍充足,IMF預測中國國內通脹率將維持在2%,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儘管如此,需求釋放帶動大宗商品價格走高,仍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通脹構成上行風險。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重新開放意味着供給增加,成本下降,反而有助於降低全球通脹。

第一財經:你認爲,美國和歐洲經濟實現軟着陸的概率有多大?

丹尼爾·利:遺憾的是,IMF的基線預期是經濟硬着陸。央行提高利率將導致失業率上升和經濟增長放緩。以美國爲例,IMF預計到2024年該國失業率將從現在的3.5%攀升至5%以上。

期間,若食品和能源價格得以略微企穩,或帶來一些利好。與此同時,倘若企業可以採取凍結招聘而非直接裁員的方式,來實現勞動力市場降溫,也可以減少着陸的痛楚。可惜的是,這並非我們的基線預測。

第一財經:確實,我們已觀察到美國經濟兩大晴雨表的硅谷和華爾街相繼深陷裁員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勞動力市場在供需錯配問題依然嚴峻,且這一問題在新冠疫情前就已經存在許久。

丹尼爾·利:事實上,疫情導致勞動力錯配問題變得更爲糟糕,企業很難招到合適的勞工。目前,美國每一個失業者對應約1.7個就業空缺,這是50年來從未有過的。近期的經濟數據顯示這一問題有所改善,然而從降低通脹的角度看,仍道阻且長。

第一財經:爲避免經濟硬着陸趨勢,上述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是否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實施政策轉向?

丹尼爾·利:不。鑑於通脹依然高企,且潛在通脹率遠高於設定的目標,我們認爲央行應維持現有立場。IMF預計這些發達經濟體年內仍將繼續加息,並在2023年將利率持續保持在高位。直到更爲明確的證據顯示通脹回穩前,穩物價仍是央行的首要目標。

第一財經:單純依靠緊縮性貨幣政策還能否抑制本輪通脹?

丹尼爾·利:IMF預計,2023年全球通脹將從去年的8.8%降至6.6%,但仍遠高於目標水平。同時,在全球央行加息潮背景下,80%的經濟體在2024年仍將面臨高通脹的壓力。

因此,增加供給,以使能源和食品價格回落對抑制通脹或更行之有效。

第一財經:本輪全球性通脹已持續兩年之久,高通脹是否將成爲新常態?

丹尼爾·利:我希望這不會發生,高通脹持續的時間越長,民衆對高通脹越發包容和接納,同時提高他們對通脹的長期預期,而這將會重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覆轍,即通脹變得根深蒂固,央行不得不以更大的經濟代價來壓制通脹增速。因此,央行堅定錨定通脹目標的信念,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十分重要,否則未來將付出更大經濟代價。

第一財經:美國第四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環比2.9%,經濟繼續顯出韌性。您對此有什麼解讀,展望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又如何?

丹尼爾·利:我們預計,2023年美國GDP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1%-1.5%,2024年至1%,以反映加息以及財政刺激和支出減少帶來的經濟下行。

第一財經:伴隨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央行繼續加息,是否會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債務危機?

丹尼爾·利:在全球貨幣緊縮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的債務違約風險值得警惕。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不斷上升的借貸成本和增長放緩使新興市場債務規模激增,償債負擔已處於歷史高位。數據顯示,約60%的低收入國家正處於或瀕臨債務違約。

瑞安,目前尚未看到系統性風險,但我們仍需警惕可能到來的債務違約潮,並提前做好準備。

第一財經:當下貨幣和財政政策該如何實現協同運行?

丹尼爾·利:壓制通脹是首要任務,這意味着央行需要繼續加息直到通脹大幅緩解。就財政政策而言,在確保物價水平穩定性的前提下,政策決策者應採用更廣泛的舉措來促進經濟復甦,通過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民衆度過當前的危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