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微換板再戰IPO。

2023年1月13日,無錫盛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爲“盛景微”) 預披露更新招股書,擬登陸上交所主板。雖然已經到預披露更新階段,但這並不意味着盛景微的IPO之路已高枕無憂,因爲盛景微的業務模式屢遭證監會詰問。

圖源:證監會

2022年11月11日,證監會披露了盛景微滬主板IPO的反饋意見。重點問詢了盛景微的技術儲備、客戶集中、信息披露等問題。

這並不是盛景微首次被問詢。2021年6月科創板IPO獲受理後,盛景微也歷經上交所數輪“靈魂拷問”。或許是因爲考慮到難過科創板苛刻的審覈關,2021年12月6日,盛景微撤回了科創板IPO申請。

不過盛景微顯然不想放棄上市計劃,而是輾轉滬主板,繼續衝擊IPO。雖然登陸滬主板的難度低於科創板,但是考慮到盛景微的財務數據擁有衆多問題,衝擊滬主板,對於盛景微來說,或許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戰。

《招股書》顯示,盛景微成立於2016年4月,是一傢俱備高性能、超低功耗芯片設計能力的電子器件提供商,主要產品爲電子控制模塊。

雖然時至今日,盛景微的歷史不過六年左右,但其已經成爲爆破控制模塊市場的頭部企業。《招股書》顯示,2021 年,盛景微電子控制模塊在爆破領域的市佔率爲 39.02%,居於行業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近兩年盛景微的業績也節節攀升。2019年-2021年,盛景微的營收分別爲0.75億元、2.11億元以及3.5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1.33%以及68.72%;淨利潤分別爲0.16億元、0.63億元以及0.8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3.75%以及38.1%。

不過注意的是,盛景微的業績並不是持續穩步攀升,2019年之前,其甚至身陷虧損的泥潭。

《招股書》顯示, 2018年,盛景微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爲339.43萬元以及-128.96萬元,與此後幾年穩步增長的業績形成截然反差。與此同時,2018年,盛景微的電子控制模塊產品在爆破領域的市佔率也僅爲7.23%。

圖源:招股書

針對2019年後突飛猛進的業績,盛景微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主要是因爲隨着電子雷管逐漸替換傳統雷管,下游需求持續增長,公司憑藉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獲得客戶認可。

事實上,2019年後,盛景微亮眼的業績,確實得益於大客戶的認可。《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盛景微向前五名客戶的銷售額分別爲 339.43 萬元、0.75以及1.97萬元,佔總營收的100.00%、99.85%以及93.68%。

圖源:招股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盛景微的前五名客戶中,雅化集團對盛景微2019年後業績的暴增厥功至偉。

財報顯示,2018年-2020年,雅化集團均位列盛景微的第一大客戶,爲後者貢獻264.39萬元、0.33億元以及1.06億元的營收,佔盛景微總營收的77.89%、44.17%以及50.49%。

橫向對比可以發現,2019年後,雅化集團開始大手筆地向盛景微訂購相關產品,這也直接帶動盛景微業績的增長。

誠然,隨着電子雷管大規模替換傳統雷管,相關產品需求逐漸釋放,雅化集團大規模選購盛景微的產品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雅化集團和盛景微的關係,不僅僅是上下游的甲乙方那麼簡單。

2019年大規模採購盛景微的產品之前,盛景微還拿到了雅化集團“孫”公司的相關專利。2018年11月,盛景微以3000萬元受讓四川久安芯的實物資產,其中專利的價格爲2930.05萬元。截止2022年中,盛景微共有11項發明專利,其中6項發明專利通過上述資產受讓取得,佔比54.55%。

企查查數據顯示,雅化集團通過雅化綿陽持有四川久安芯60%的股份。而《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盛景微的董事長、總經理張永剛以及董事、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先鋒均曾在四川久安芯任職高管。

也正因此,上交所的問詢函質疑雅化集團轉讓相關專利後持續向盛景微採購相關產品的商業合理性,並要求人盛景微說明,其對雅化集團是否構成依賴、雅化集團等相關方是否直接或間接持有公司權益或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圖源:第二輪問詢函截圖

對此,盛景微回覆稱,四川久安芯之所以出售電子延期模塊相關資產,主要是因爲其“現金流較爲緊張”、“不具備進一步迭代新產品的能力”,而雅化集團對自己的採購大幅增長,主要系“雅化集團自身雷管業務大幅增長,對電子延期模塊需求增長”。

但矛盾的是,四川久安芯本身就是雅化集團的“孫”公司,既然主企業對電子延期模塊需求增長,那麼相較於捨近求遠地將核心資產變賣,再採購其他企業的產品,爲“孫”公司輸血,無疑更符合主企業的長期利益。

當然,術業有觀衆,如果盛景微可以形成規模化效益,那麼也能降低雅化集團的成本,但問題是,盛景微很像是一家聯通上下游的“中介”。

《招股書》顯示,盛景微採用 Fabless 模式(無生產加工線模式),委託晶圓代工廠定製圓片,委託封裝測試廠對晶圓進行封裝及測試,委託 PCB 供應商和 SMT 供應商進行 PCB 板加工、貼片和產品注塑、檢驗等。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盛景微採購金額分別爲729.48萬元、0.52億元以及1.26億元。

圖源:招股書

簡而言之,盛景微的商業模式是,先在四川久安芯拿到相關專利,然後高度綁定雅化集團等大客戶,再採購供應商的產品進行組裝賺錢。

至於盛景微爲什麼能在2018年末拿到雅化集團“孫”公司的相關技術,並博得雅化集團的厚愛,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沒有雅化集團的“照顧”,盛景微想必很難達到上市的門檻。

盛景微類似於“中介”的商業模式,也是其登陸科創板而被上交所質疑的重點。上交所的兩輪問詢函中,第一個問題均是“科創板定位”。

針對上交所的問詢,盛景微回覆稱,集成電路設計是主營業務的核心,該業務主要根據特定系統需求的專用集成電路設計,以及基於該集成電路通信協議進行的系統開發,因此“芯片設計”定位準確。

狹義的詞彙定義,可能因主體所處的角度不同而有所扭曲。客觀的專利技術,則能說明企業到底是否具備“芯片設計”能力。

《招股書》顯示,截止2022年中,盛景微累計擁有專利45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33項、外觀設計1項,沒有任何一項與芯片有關。

圖源:招股書

事實上,這恰恰揭示了盛景微對於技術抱有“功利”的態度。以最具價值的發明專利爲例,雖然過去一年,盛景微的發明專利從8項增加到11項,但這其中真正是盛景微原始取得的只有兩項,其餘皆爲收購上海先積取得。

至於爲什麼自己沒能研發出發明專利,或許與盛景微的研發投入力度銳減有關。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1年,盛景微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爲40.05%、14.68%、6.78%以及9.42%。橫向對比可以發現,2018年後,盛景微的研發費用率斷崖式下跌,目前已經低於10%。

圖源:招股書

而盛景微衝擊 IPO,很大程度上也是爲了擴產,而不是爲了研發。

《招股書》顯示,盛景微滬主板IPO擬募集資金爲8.04億元,其中3.18億元用於延期模塊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佔比39.63%,反觀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的投入佔比僅爲30.51%。

總而言之,雖然過去幾年,盛景微的財務數據達到了主板上市的要求,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其最核心的技術與突飛猛進業績,並不是市場化競爭得來的,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於雅化集團的特殊照顧。

姑且不論這種照顧的合理性以及盛景微有無核心競爭力,一旦脫離雅化集團,盛景微能否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態勢,或許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相關文章